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文元对丁玲的《在医院中》“上线上纲,成了”反革命作品“:”丁玲的反革命作品《在医院中》,就是把伟大的、光明的解放区歪曲成漆黑一团,把英勇而勤劳的劳动人民及他们的干部诬蔑成冷酷无情的人。反之,对于敌视革命队伍、内心黑暗、抱着顽强的反党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却把他们粉饰成善良的受屈的羔羊,企图引起人们对他们反革命思想的同情。很明显,作者是站在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立场来描写革命队伍和解放区生活的,这个立场是和中国革命的方向相敌对的反动立场,因而作品本身也就带着露骨的反动性。……“
唯我独左,唯我独革,唯我先知,唯我先觉。二十七岁的姚文元如同一颗扫帚星,在中国文坛上扫荡着。
姚文元的“诗传单”
姚文元的棍子,居然打到古人欧阳修头上去了!
一九五八年十月出版的第十六期《读书月报》上,姚文元发表了《向“广大群众”推荐什么东西?——简评(欧阳修词选译)》。
欧阳修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九五八年四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黄公渚的《欧阳修词选译》。用白话文翻译欧阳修的名作,这本是向广大群众普及古典文学的好事。然而,姚文元却不。他首先提醒人们,今日所处的是什么样的时代。他说:
“全国人民正投身在热火朝天的大跃进中。干劲无穷尽,跃进再跃进,上游再上游,向伟大的共产主义前进!六亿人民正在共产党领导下,接连不断地创造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奇迹……”
在如此“火热朝天”的年月,姚文元以为出版《欧阳修词选译》,“会削弱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大多数是表现着露骨的颓废厌世的倾向”,“特别是广大青年,尤其有着毒害作用”。
姚文元危言耸听地说,古典文学,“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在文学研究中最后一个阵地”。“现在正是跃进高潮接着高潮的伟大时代,思想战线也要大跃进,其内容之一,就是对资产阶级思想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斗争,把毛泽东的红旗插遍文艺领域。”
大抵因为当过《萌牙》杂志的诗歌编辑,大抵因为父亲姚蓬子喜欢写诗,姚文元在一九五八年六月十日《解放日报》发表《让诗传单飞遍全市》。
姚文元力主诗歌应当“赶任务”,“通过几万、十几万宣传员的口,广泛地传播到工厂、学校、里弄里去,有力地发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姚文元说,诗歌是“把政治思想化为鲜明的形象,每一句都是战斗的歌声,每一首都是行动的号召”。
他批判道:“在以前,或在修正主义思想影响下,冷眼旁观、鄙视‘赶任务’,看不起及时创作为政治服务的短诗,或在崇洋观念支配下,形式上机械地摹仿外国,不愿写民歌体的诗。这样,当然就不可能用满腔热情来写诗传单了。……”
在“满腔热情”鼓舞之下,为着“赶任务”,为着“把政治思想化为鲜明的形象”,在那“大跃进的年代”,姚文元居然也成了“诗人”!
论“棍”才,姚文元远远胜过他的父亲!可惜,论诗才,姚文元则远远逊于其父。
如今,读者们读着姚文元的“诗传单”,会笑问:这是诗?
请看,“诗人”姚文元在一九五八年六月八日《街头文艺》创刊号上写的诗,题为《我们工人骨头硬》:
我们工人骨头硬,
刺刀底下夺江山,
拔白旗,插红旗,
干劲要叫天地翻!
钢水滚滚火光闪,
定叫英美吓破胆!
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文汇报》的《诗传单》栏目里,又一次刊出姚文元的“大作”,题为《和平出在斗争里》:
美帝英帝,是纸老虎,
外强中干,见风转舵,
你若怕,就欺你,
坚决斗争,一定胜利。
全体同胞,斗争到底,
哪里逞凶,哪里粉碎。
同志们!
奋举宝刀斩毒爪,
掀起怒潮葬狂贼!
从来光明胜黑暗,
和平出在斗争里!
呜呼,一时间,古之词人欧阳修被批判,今之诗人艾青被打倒,剩下只有“棍子诗人”姚文元,剩下只有“诗传单”!
就连曾经出版过诗集《银铃》的姚蓬子,“拜读”了儿子的“大作”,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对老伴说:“文元写的是诗?”
一度“失业”的“棍子”
林村,姚家三楼,老保姆冯金芸在忙着粉刷墙壁。
冯金芸是姚蓬子的诸暨同乡,在姚家干了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粉刷墙壁。
白墙,绿窗纱,花窗帘,三楼显得格外幽雅、整洁。
那是一九五九年春,金英要做妈妈了,姚文元就以此为借口,搬到父母那里去住。这时候的他,已是“铁蛋掉在铜碗里——响当当”的“左”派,已经不在乎什么“划清界限”之类忌讳了。父母那里有保姆,母亲又闲在家里,住到那里自然要舒适得多。
金英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小红。
姚蓬子当上了爷爷,扫去了这几年心头的不快,脸上露出了笑容。
可是,他笑了没有多久,脸又拉长了:中共上海卢湾区委的领导考虑到金英是那里的组织部负责人,住在姚蓬子家毕竟诸多不便,要她搬出去。
虽然姚文元拖着不搬,但是卢湾区委已一再提醒金英,姚文元这才不得不与金英迁入机关宿舍。
他们把女儿留给姚蓬子、周修文抚养。直至“文革”中,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那群年轻人来抄姚蓬子的家,小红和她的妹妹还住在姚蓬子家里。
“棍子”是吃“阶级斗争”的“饭”的。姚文元在“反胡风”、“反右派”中大打出手,到了一九五九年,“棍子”竟渐渐“失业”了。
他仍在不断地发表文章,只是不大容易捞到整人的机会,——因为毕竟要等“上头”有了“阶级斗争”的意图的时候,才可以显示“棍威”。
姚文元写些什么呢?
他称赞“退休工人闲不住”——《发扬“闲不住”的精神》(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七日《解放日报》)。
他说说“认真读书”——《漫谈读书》(一九五九年四月八日《文汇报》)。
他对废物利用发生兴趣——《废物中有奇珍异宝》(一九五九年七月二日《解放日报》)
他谈业余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业余生活?》(一九五九年七月第十四期《支部生活》)。
他写起了《在前进的道路上——评胡万春短篇小说集(红光普照大地)》。
他发表“美学笔记”《论建筑和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他甚至对江河、红绿灯、像片之类产生兴趣,写了《咏物杂感》之类。
这时的姚文元,象刺猥失去了一身硬刺,成了温和的兔子。
偶然他也发出几句批判之声,不过,那是批判印度总理尼赫鲁(《这是什么“人道主义”?》),批判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尼克松的“拿着吧”》)。
一九五九年盛暑,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亦即“庐山会议”)。会议通过了两项决议:《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和《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阶级斗争”的弦,一下子又收紧了。
本来,这对于姚文元来说,正是挥刀跃马、杀上“阶级斗争”战场的大好时机。这一回,他心中一阵紧张。
姚文元紧张点啥?外人莫知!
唉,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好在一年之前,他为作家社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写了一本评论小册子,列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读书运动辅导丛书”之一。那时候,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本书评小册子会给他惹了大麻烦!
为什么呢?《保卫延安》中作为英雄人物之一加以塑造的,不是别人,正是彭德怀!
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发表之后,姚文元重读自己一年前写的那本小册子,脸色都变了。
那本小册子,印行了八万册。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印着他的评论:
“彭总的特点是极其沉着、镇定、冷静。……他对敌我情况了如指掌,能在似乎是最危急的时候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把敌人引向灭亡。……彭总的判断是明晰简单的,只有几句话,但包括了一切最根本的东西。
“……敌人的主力被彭总巧妙地引向绥德地区,蟠龙镇这个老巢成了一个孤立的据点。
“……他好象掌握了启发人思想的钥匙,很简单的几句话,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