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边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豫大骇,再三请杨应麒想办法,等他答应将岁币增至三倍,杨应麒才道:“你就算再加也没用!这次是地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再说!河南千里之地,就值这点钱?”
    刘豫听到最后一句话转忧为喜,知道杨应麒这样说那就有戏了,忙道:“那请丞相开个价吧。”
    杨应麒道:“价钱?难道你要我把河南数州之地给卖了不成?不行!我大哥会杀了我的!”
    刘豫道:“那……还请丞相想个婉转的办法。汴梁毕竟是我赵氏故都,方才得手便割给上邦,我主没法向列祖列宗交代。总得过些时候,等我主筹谋妥当,让天下人都明白汴梁已非建都之善地,那时才好说话。”
    杨应麒哦了一声,说:“原来九舅的难处在这里啊。如果是这样,那我倒有一个办法。”
    刘豫大喜,连忙请教,杨应麒道:“九舅和我是亲戚,我和大哥又是兄弟,说起来大家都是一家人,九舅的难处,我也能理解。不过河南之地,割给你们是不行的。但割不行,可以租啊。”
    刘豫眼睛一亮:“租?”
    “是啊,租。”杨应麒道:“就让我作个中人,请大哥将这数州之地租给九舅,这样九舅也能向列祖列宗交代了,大哥这边也能息怒下台,刘大人以为如何?”
    刘豫一听喜出望外,他这等人虽也聪明,但办事时立心与赵鼎完全不同,赵鼎当初也曾为局势所迫而签订屈辱和约,但他当时内心之痛苦实难名状,而且议定具体款项之际总是惟恐国家多受一分伤害、少得一分利益,刘豫却不同,他求的只是顺利完成赵构交给他的任务,所以这时听杨应麒愿意用钱来解决问题便知道这番出使已成功了大半了。
    当下双方便议定了价钱,签订了密约,杨应麒便公开去劝折彦冲,折彦冲再三不许,向来温文的杨开远也连番请战,最后刘豫又将价钱提高了三成,折彦冲这才勉强答应。
    在这段时间里,汉军、宋军与黄河边上剑拔弩张,但鲁南、渭南的边境榷场却不受影响,甚至由于大汉境内经济的复苏而更加繁荣,可以说汉宋之间处于一种政冷经热的情况,西域、漠北、东北的物产,环渤海经济圈的手工产品源源不绝地通过边境榷场流入大宋,而巴蜀湖广、江南岭外的货物,也通过同样的途径越过边境输送到大汉全境,双方交易量之大,竟远远超过北宋全盛时境内的南北商贸总量,鲁南和渭河流域因此而更加繁荣,尤其是长安这座千古名城也因此而呈现复兴的迹象。
    当然,这种边境商贸的繁荣是互利性的,大宋也和大汉一样得到了相当的好处,光是鲁南榷场在这一年中的税收增额就已经足以抵消那笔庞大的岁币总额,至于由此带来的边际效益更是大得难以估计。
    华元一六八五年年底,杨应麒看到陈正汇呈上来的财政报表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由于漠北战争的及时结束和西夏战争规模得到限制,汉廷在军费上的开支大大缩小了。与此同时,虽然境内普遍实行了减税,但由于经济的复苏,汉廷所征收到的工商税收实际上反而增加了,特别是在下半年,前三个月中各路商人大显神通,消化着汉军新拓展的西域、漠北商路,将之与固有的巴蜀商路、江南商路、东洋商路、南洋商路联系起来,大大扩展了汉帝国的经济规模,带旺了塘沽、淮子口两大港城和长安、云中、兰州、龙城四大内陆交通枢纽的发展,并在年底时产生了一次税收小井喷。
    得益于经济的复苏,汉廷一举扭转了将近一年的财政困难局面,并开始偿还部分国债,陈正汇预测,如果接下来一年大汉的政局能够保持平稳而军事支出又不超过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的话,那到一六八六年年底汉廷的财政状况就有可能回复到北征大漠之前的六成,如果这种情况能够保持三年,那么汉廷就能偿还完所有债务的同时让财政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一正一副两个宰相沾沾自喜的同时,也不忘向南遥揖,感谢赵构及时送来的那笔大钱,若非这笔岁币,杨应麒也未必能顺利贯彻整个减税励商计划,未必有力量在大战之后对漠北和西域的商道进行巩固。杨应麒当时是很担心赵构强硬到底的,虽然他本人也认为大汉的军事实力眼下要大大胜过大宋,但要真的和大宋开战,没等把赵构打趴下汉廷的财政就得彻底崩溃。
    一六八六年开春的第一天,当杨应麒乐滋滋地捧着关于财政的奏章来到折彦冲跟前时,折彦冲也正看着一分奏章,脸上带着微笑。
    “大哥的心情看来不错,莫非西北又有大捷了?”杨应麒想。
    但这个好消息不是来自西北,而是来自近在咫尺的京畿——新都内城第一期完工了。
第三三四章 汉皇都(下)
    杨应麒不得不承认,欧阳适在处理民生、商业这些问题上很有一手,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某类人总能爆发出在正常途径中无法爆发出来的行动力。虽然陈正汇和李阶总认为欧阳适和他所领导的团体不大干净,他们做的事情总是多多少少存在着猫腻,存在着灰色地带,不是大国谋远之道,但在某个时期,这个“污水”团体总能拿出“清水”团体拿不出手的政绩。
    远的如流求的开拓就不说了,近的如这次的建都大计,基本上就与整个漠北战争、西夏战争同时进行,在没有得到汉廷财政支持的情况下,欧阳适所领导的班子竟然还是能赶在一六八六年之前基本完成新都内城的建设,这种对民间资本的调动力连杨应麒也忍不住赞叹不已。
    汉帝国新都的内城,除了皇宫、官衙之外,还包括禁军部队的驻所,天坛、大华表坛、大四岳殿等标志性建筑,新太学、新军学、新政学等教育类建筑——以上这些建筑主要都是由欧阳适筹款建设的。至于宗教场所,欧阳适只是按照规划留下几块地皮,自有佛门、道门和清真的僧侣道士阿訇们四处筹钱买地,分别建立起了称得上帝都气派的禅宗佛寺、天台佛寺、藏传佛寺、南派道观、北派道观和清真寺。此外,商业区的地皮也早就被抢购一空,即便当时大汉的内外局势还并不明朗,但那些敢于冒险的商人还是拿出了大笔的资金来进行投资,欧阳适光是卖出这几块商业区所得到的钱,就足以抵消将近三成的建都费用——即使如此陈正汇私下还是猜测欧阳适从中捞到了不少好处——则这些地皮的价格可想而知。当初地皮拍卖时候,一些不看好大汉前景的商家都认为那些冒险投资的商家这笔钱投得不值,但现在他们才知道自己错得离谱!西夏的大捷传来那天,新都商业区的地价马上就翻了一番,而之后的一年里随着汉帝国经济的复苏并有走向一个全新高峰的迹象,新都商业区的地价也相应的节节攀升。
    欧阳适在拍卖地皮的同时还附加了一条,要求商家在买到土地的三个月内就必须兴建房屋,不许留白,以配合整个新都建设的进度。所以到一六八六年春折彦冲下令迁都之前,新都几条主要的商业街早已鳞次栉比。私营的商家从来不会讲究形式主义,房子建成以后,他们不会坐等迁都工作全面完成,而是有一天的钱就赚一天的钱,所以在新都建设期间,官员们还没有迁入,他们就先做下层的钱,开得早的店铺在过年之前做的是主要是建筑工人和相关商人的生意,那些外表富丽堂皇的店铺通常都有一些泥腿子和新都建设中的暴发户光顾。开春以后不但迁入的人渐渐多了,而且京畿地区——特别是东边的塘沽——有许多人听到消息后都已赶了过来,想比别人快一步目睹新城的风采了,所以顾客的层次也就慢慢地改变了。不过对商家来说,无论是早期建筑工人的生意还是近期游客的生意都只是一点聊胜于无的开胃菜而已,他们都知道,真正的大餐在后面呢——所有的商人都眼巴巴地等着折彦冲的迁都令!
    华元一六八六年二月,折彦冲钦点的禁军在安塔海的率领下进驻新都九门,与此同时,相府派出的技术监督部门完成了对新都的最后一轮检测,一些部门陆续迁入,为全面的迁都工作做最后的准备。民间的迁移也同时在进行:官员的家属,太学的学生,商业的新贵,以及希望能依附着这个新都讨一份生活的三教九流。在形形色色的移民里,从辽东来的一批人尤其显得注目,这批人就是大汉帝国基业的创建者,汉部的元老部民,如顾大嫂、张老余等都在此列,这其中也包括那些驻守边疆的老兵干将的家属。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让这座新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