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明朝此时地几个大船坞都在玩命地供郑和下西洋地船。民间剩余地造船能力严重不足。所以说。刚刚撤销禁海令地头一年便能给国库带来三十万贯地额外收入。已经是很不错地成绩了。
之前朱棣曾命宦官侯赴乌斯藏(注1)征僧人。派宦官马彬使爪哇、苏门答腊。李兴使暹罗。尹庆使满刺加等国。赴乌斯藏地侯显自然不可能这么快就返回。而马彬、李兴、尹庆则都在年底之前回来了。其中爪哇西王、暹罗积极入贡。对此。朱棣牢牢地记在了心中。不是记住了爪哇西王和暹罗规规矩矩地入贡。而是记住了苏门答腊和满刺加等国没入贡后世当官地可能记不住谁送了礼。但一定记得住谁没送礼。朱是皇帝。记忆力自然不比后世地官员差。
除了派遣出外。朱还提前派了“行人谭胜受、千户杨信等往旧港招抚逃民梁道明等”。结果很不错。
这次招抚自然不会象历史上那样里傻气地劝说梁道明抛弃旧港地基业回到大明。梁道明离开中原时虽说只是广东南海地一名普通百姓。一开始去爪哇也只是贩卖货物。可后来他却带着全家移居旧港。数年后。三佛齐为爪哇攻破。易名旧港。当时旧港国内非常混乱。梁道明乘机起事。结果被众人推为领。梁道明成功占领旧港地消息传回国内后。竟又有数千闽、广两地汉人来投。于是实力更是大增。
在古人眼中。梁道明哪怕是占据了旧港也只不过是一伙势力较大地海贼而已。因为梁道明并没有国王之名。然而在后人地眼中。梁道明却已经有了旧港国王之实。
历史上梁道明抛弃旧港基业回国后。其手下施进卿被永乐大帝册封为旧港宣慰使。不过。施进卿是三佛齐国崩溃后由爪哇满伯夷王国任命至旧港。处理行政事务地大臣“宝林邦八谛”。即旧港事务官。因此施进卿虽然领受了明朝地官职。但仍然服从爪哇满伯夷王国地命令。从这一点看。梁道明能够抛弃基业回国。显然比施进卿更忠于大明既然如此。那干嘛非要让梁道明离开旧港回到大陆呢?直接册封梁道明为旧港宣慰使岂不是更好?
所以,朱便直接派了梁道明的同乡谭胜受前去将梁道明册封为旧港宣慰使以及旧港一等有邑子爵。梁道明早在谭胜受抵达之前就知道了明朝地有邑贵族体系,因为之前数千闽、广两地汉人前往旧港时,其中有不少聪明人早就顺便从朝廷那里领取了相应的爵位。因此,当谭胜受册封其为旧港一等有邑子爵时,梁道明简直乐得是眉开眼笑。至于说梁道明那个被指挥孙出巡海南时挟持归朝地儿子,自然是属于按规定前往国子监就读的性质了。
当梁道明接受了朝廷地册封后,私底下谭胜受又向他宣读了一份密旨。
因为地理原因,中国自汉朝起就有不同规模的向南洋移民的事例。在永乐之前,规模较大的一共有四次:一、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二、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三、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四、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所以说,在明初时生活在南洋的汉人经不少了。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元年,明成祖以救世主的口吻,表示同情流民地
规劝他们返归故里,可以既往不咎,若不尊敕文,则又以后悔无及相威胁。结果这恩威并存的敕文出后,据说海外流民“皆相率来归”海外逃民因招谕而归地不说,明成祖甚至还在永乐七年传谕暹罗国王遣送“屯聚岛外,窜入暹罗”的中国流人何八观等。结果次年十二月,后即遣送何八观等回到明朝。
在朱棣看来,这简直就是犯罪!
欧洲国家在开拓殖民地时,将本国人民想方设法地送往殖民地都还嫌不够多,可那个明成祖居然将已经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又召回来!
朱自然不肯召回移居海外的华人。不仅不肯召回,他还打算好好利用一下这个资源。南洋的华人性喜群居(这其实是废话,绝大多数移民在被另一个民族同化之前都是喜欢与原先民族地人群居的),明初时,南洋诸国或许没有象后世那样的中国城、唐人街,但华人聚集地村落绝对不少。而古代的有效统治概念是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围的一片地区。只要不是靠近城市,村落总是拥有相当大自治权的。
朱棣交给梁道明地秘密任务便是积极册封南洋的华人头目为其封臣若是由明政府派出使大张旗鼓地去册封各国境内的华人头目为有邑贵族,难保不惹出外交纠纷。其实外交纠纷朱倒也不担心,反正弱国无外交,让他们抗议好了。但这种事若是亲自去做,毕竟有可能抹黑明政府的形象嘛。
一旦梁道明能将流落在南洋各地的华人联络成一个整体,那么对朱下一步的整体战略大有好处。如果梁道明册封封臣地事情暴露了嗯,那是梁道明私人的行为,与大明朝廷无关。至于说南洋地小国老羞成怒之下可能采取某些不利于华人的行动《礼记》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师出有名,更何况向其他国家宣战这种重大地事情呢?
……
除梁道明外,行人谭胜受与陈祖义进行了接触。
与梁道明一始去南洋是为了贩卖货物不同,陈祖义则是被官府追杀的逃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全家逃到南洋入海为盗地。到了南洋后,陈祖义混得比较滋润,十几年的时间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之一,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中国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
陈祖义光凭他一己之力就能令洋各国胆战心惊,南洋一些小国甚至向他进贡,本事自然不小。这种人若是放在欧洲,绝对会被招降并册封爵位。
一开始朱棣曾经有过虑。他自然希望能够招降陈祖义这样的人才,但陈祖义此人似乎脑后生有反骨。永乐五年郑和经过旧港时也曾经试图招降陈祖义,但不知道陈祖义到底是怎么想的,居然想利用诈降反过来抢劫郑和的船队,结果被郑和打得找不着北并且活捉了。
然而犹豫,朱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开出这样的条件:册封陈祖义为渤林慰使,渤林有邑二等子爵。
一般来说,有邑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除了没有铸币权外,几乎和国王没什么区别。再加上陈祖义原本就是中国人,多少应该对“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有点兴趣才对。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可证明明朝初期的海上力量之强大,相对而言,陈祖义的后辈郑芝龙成为海上霸主时,明朝的海上力量已经完全不能威胁郑芝龙了,然而郑芝龙仍然被区区一个海防游击所打动。无论是从力量对比还是从官爵高低来看,陈祖义都没理由拒绝明朝的册封。
为避免陈祖义的疑虑,朱棣没打算直接册封陈祖义的手下。反正从《有邑贵族法》的角度考虑伯轻车都尉、骑都尉的直辖领分别不得超过总领地的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角度考,陈祖义成为有邑二等子爵后,有权册封封臣,若他不对手下的船长进行册封,则极有可能引船长们的反叛。总而言之,只要陈祖义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尽管“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陈祖义手下的实力派头目同样也就成了大明有邑贵族体系的一员。因此,大明对这股海盗势力自然而然也就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考虑到陈祖义其手下均是海盗,让这么一大批人一下子金盆洗手多少也有点不现实。所以朱决定退一步,向陈祖义及其手下颁私掠许可证。
为规范陈祖义的行为,规定被俘获的船只必须被带往指定的港口进行验证,以确认它们是合法的猎物,而非接受明朝政府保护的财产。
为了配合所颁的私掠许可证,朱棣甚至决定向非中国籍的船只征收高昂的附加税若外国船只愿意承受这笔额外且高昂的费用,那么朝廷自然可以又多了一笔收入;若外国船只不愿意承受这笔费用,那便只能走私了,正好让陈祖义及其手下有点事做。
而行人谭胜受反馈的消息是:直到谭胜受回国之前,陈祖义仍然犹豫不决,既没有爽快地示接受,但也没有拒绝。
反正朱棣已经做得如此仁至义尽了,如果陈祖义仍然神经不肯接受招安或是表明上接受招安,但暗地里仍然继续抢劫中国船只,那便只能让郑和下西洋时顺手干掉他了。
……
“父皇,是您自己说要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的,怎么还不动身?我都饿坏了。走嘛,走嘛。”
听着那嗲声嗲气的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