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古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关于古筝的命名,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古筝,施弦高急,古筝筝然也。”这就说明古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古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古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古筝筑同源,古筝瑟并存。五弦竹制古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古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古筝”之称。古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古筝鼓缶而已。”可见古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古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古筝柱来转调的。
十三弦古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古筝的使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并东传日本。公元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日本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来我国从琵琶名家刘二郎学艺,二郎以女妻之,二郎之女是弹筝名手,6年后随藤原去日本。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唐代曾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62人乐队前往日本传授筝艺,在日本朝中掀起弹筝热,天皇和大臣也纷纷学习筝技。在此后的千余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流派和筝曲。现在日本正仑院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筝,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筝标本。
古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明代已出现十五弦筝,但仍以十三弦筝流传最广。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筝此时也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到了清末,筝发展为16弦。在广东,有人借鉴扬琴,将铜丝弦用于16弦筝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丝弦,从而使筝的音色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几弦筝一直延用至今,本世纪30年代,筝才使用钢丝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古筝、潮州古筝、客家古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古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统古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古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古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古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
古筝的结构
古筝的结构
访问次数:117|'<;<;''>;>;'
————————————————————————————————————————
古筝是一种长方形的多弦多柱乐器,其组成部分有:
一、面板底板古筝头古筝边古筝尾
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古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古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古筝弦。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
古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的是一种二十一弦古筝的构造。
古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古筝头、古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古筝弦等部位组成。古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
古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古筝边组成。在共鸣体内有音桥,呈拱形,它除了共鸣效果的需要外,还起着支撑的作用。共鸣体的质量和结构对古筝的音响影响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质干而松的梧桐木来制作。也有人试用白松制作。蒙族古筝的面板用杨木制成。
「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
「古筝边」也称边板,即古筝的侧帮。古筝有两个筝边,靠近身体的一侧称为内筝边,另一侧称为外古筝边。古筝边一般用木制成,也有用水曲柳、红木或其他杂木制成。还有试用枫木制作。
「古筝头」用木、紫檀或其他较坚实的木料制成。筝头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来固定(也有的古筝的古筝头是固定琴钉的)。在古筝头的侧面有一个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个音窗,供出音之用。古筝头因与共鸣体相通,这样就扩大了共鸣的范围(也有的古筝,古筝头与共鸣体是不相通的)。
「古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此处在造型上也起着与筝头对称平衡的作用。
二、岳山码子琴钉音孔筝弦
「岳山」也称木梁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制成。在古筝上有两个岳山:一个在面板与古筝头连接处,叫作前岳山;一个在面板与古筝尾连接处,叫作后岳山。岳山随面板的前后圆弧而自然成弯弧形,与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后岳山也有用S形的(缩短了高中音区的码处弦长。岳山起着载弦的作用,也起着某些传递声音的作用。岳山与码子高度的比例关系到音准以及音色,定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恰当的比例才能使古筝的发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岳山上端镶有一条骨片或铜丝,以使发音悦耳。
「码子」也称柱,或称雁柱。它是古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一般用木制作,也有用红木、牛骨、塑料、象牙制成的,以木的效果为佳。在桅木上还镶有一个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稳固古筝弦。每个码子支撑着一根弦,共有二十一个码子。在演奏时,弦的振动由码子传递到面扳,再通过共鸣体而发也音乐的效果。码子可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码子有时也稍作前后移动,以适当调整音质。
「琴钉」也称肖子。它用于上弦,调整弦的松紧,控制音的高低。古筝的琴钉也有用钢琴肖钉代替的,或用硬质木料制成弦轴上弦的。
「出音孔」古筝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在古筝头侧面有一个,底板上有两个(一个在底板的中部,一个在底板接近古筝尾处)。出音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关系到音色、音量。
「弦」目前常用古筝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古筝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将铜丝弦、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