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得当时妇女的喜爱。明代妇女一改过去的衣着朴素,而竞相追逐华丽、漂亮。至明代晚期,裙子花样繁多,裙幅有增至十幅的。腰间褶襉越密,有的每褶用一种颜色,色如月华,称「月华裙」;还有用绸缎裁成各式条子,上绣花纹的「凤尾裙」,以及用整幅缎料折成的「百褶裙」。各时都有不同的流行颜色。明初浅淡,明末多用素白加各种绣饰、花边。
饰品纹样
织品纹样明代贵族人家便服多用绸绢、织锦缎,上绣各种花纹。这些花纹大多含有吉祥之意,常见的是在团云和蝙蝠间嵌一圆形「寿」字,取意「五蝠捧寿」。另有一些牡丹、莲花等变形、夸张的图案,其间穿插一些枝叶、花苞,也很别致,深受时人喜爱。节日时也有许多应景花纹。
明代饰品出土的明代饰品做工都非常精细华丽,所得到的出土实物在数量上也比过去为多。
清朝
时代背景
公元1644年,原居我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清王朝后期,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至光绪时期,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学习。留学生到国外,即剪掉了辫发,开始着西装。以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了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男子服饰
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皇帝朝冠,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冠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鵰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衮服、朝服、龙袍是皇帝的礼服。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精工督造。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著。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
清干隆皇帝冬朝服清皇帝大红暗花常服袍
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著。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撒袋贮放弓矢。自火器发明后,这种盔甲已不大用了。另有藤牌营、绿营兵,戴虎帽,穿黄布虎纹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裤,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内书兵、勇等标明所属的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
女子服饰
命妇冠服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命妇(包括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异姓的品官夫人等)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种。皇太后、皇后朝冠,极其富丽。皇后之下命妇的冠饰,依次递减,有的将金凤改为金孔雀,也以数目多少区分等级。冠饰还有金约、耳环之类饰物。金约是戴在冠下用来约发的,上饰东珠、珍珠、珊瑚、绿松石等。服饰有朝挂、朝袍、朝裙、龙挂、龙袍、吉服挂、命妇蟒袍、彩帨、朝珠等。皇后朝挂,制有三式,俱用石青片金缘为饰。绣纹皆用龙,或正龙,或飞龙,下摆或用行龙,或用八宝平水及万福万寿等纹样。朝袍亦有三式,都用明黄色锦缎制作,上织龙纹。其它命妇与皇后的形制大体相似,只是颜色有明黄、金黄、香色、蓝色及石青色的区别。纹样有龙、正蟒、行蟒,以及五爪、四爪之分;数目有九团、八团、四团、二团、九蟒、八蟒、五蟒之异。
皇贵妃夏朝冠一品夫人仙鹤补霞帔
满族女服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袖口平大,长可掩足。贵族妇女用团龙、团蟒,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边。衣领较低,后渐加高。长袍初极宽大,后腰身渐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满族妇女发式满族妇女大多以钿子作为发饰。钿子是以铁丝为骨,外面表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普通满族妇女有梳如意头的,即在头顶左右横梳两个平髻,像如意横于脑后。大多数满族妇女梳「两把头」。后受汉髻影响,将发髻梳成扁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