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寒资料集》
作者:心随梦寒
道学文化
道
老子的「道」,
包含著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的,然而语言文字的功用是很有限的;而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没有形状,看也看不到,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没有实体,摸也摸不到,并且恒久不变,那就不是语言所能解说的了。同样的道理,那些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的真相,恒久而不变,是没有办法给它加上一个名称来称谓的。因为,只要冠上称谓它就是很固定的事物,但是真相虽然恒久不变却是很抽象玄妙的。因此,要了解大道理,是不能执著语言文字和名相,要靠心灵去体会领悟,否则,很容易走入迷途难以清醒。
我觉得「道」是很抽象的道理,整个万物的运行,也许是几乎整个我们所能触及的事物都是「道」吧!就像是老子所说的,真的很难用言语去表达,也就是所谓的只能会意不可言传吧!而「名」就是称谓,像是一样事物的定位,比如说一匹马,我们已经称为「马」,它就不会是「鹿」,因为已经定名了,所以难以理解的道理也就难以定名啦!我所理解的「有」是道的作用,「无」是道的本体,有生於无,我想这是要说明天地一开始是「无」的状态,才会演变成「有」,没有「无」就不会有所谓的「有」,因此,「无」的层次又比「有」还高了。
二,
如果没有一切的人为标准,我想就不会又比较的出现,因为没有标准如何比较我们总是汲汲营营的追求著什?功名利禄,那些都归咎於有标准,不管是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或许没有了那些标准,就不会有所谓的种族歧视,也不会有台湾的省籍情节,人们总是因为标准而庸人自扰,如果能够跳脱出标准,而处之淡然,生活一定会快乐点。
老子所谓的「无为」并不表示「不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刻意的硬是要改变,如果说「无为」是另一个标准,我想这个标准就是「自然」吧!我认为「无为」的这一个标准并没有和第二章矛盾,第二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超乎一切并且顺应自然,而「无为」也是这个用意,只是要大家「自然」,不是要故意的「自然」,因此我觉得没有冲突。
三,
老子认为天地是无情的,因为他说「天地不仁」,天地是大公无私的,对於万物没有喜爱也没有憎恨;我也认为天地是无情的,在我身边有好人却生得重病的例子,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子认为天地是大公无私的,然而我却认为天地是不公的,老子说的「情」是对事物的喜恶,而我说的是情理的「情」,所以我们对於「情」的认知是不同的。
天地间不断的运转,太鲁阁立雾溪的水湍湍不息,七星潭的潮起潮落,并不因为任何事物而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你的存在与否而有所不一样,这就是天地的无情,人们真的只是沧海一粟,人消失了,并不会有星星为此殒落,只不过是时间周期的流星,所以花莲的山水海洋会不屹立在那,不因为你离开而改变,这就是天地的大公无私吧!
四,
老子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他的天道观一致,认为天体运行,「自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人效法天道,也该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所以老子说我们要与「水」学习,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第二是本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留注於人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水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婴儿」具备纯朴,无知,柔弱等特性,故老子也常用婴儿来比喻含德最厚的人,以追求自然简单的人生。而为什?也说人是一面「镜子」我认为老子是要我们的心灵澄澈如镜,内心光明,照察事物,一切智慧,欲望从心上而生,是老子所反对的,因此会主张洗清心灵,使心体清明而毫无瑕疵。
佛
中国佛教和佛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格义,第二个阶段称为教门,第三个阶段称为宗门。
一个人初学外国语的时候,必须先把一句外国语翻成一句本国话,然后才能理解。他学说外国语的时候,也必须把他要说的一句话,先用本国话想好,然后再翻成外国话。他的话是用外国话说的,可是他的思想是用本国话想的,所以必须经过这些翻译程序。
一个国家的哲学,传到别国的时候,也要经过类似的程序。佛教初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听到佛教的哲学,首先把它翻成中国哲学原有的术语,然后才觉得可以理解。宣扬佛教哲学的人也必须把佛教哲学的思想,用中国原有的哲学术语说出来,然后中国人才能理解。这种办法当时称为“连类”或“格义”。《高僧传》说,佛学大家慧远向听众讲佛学的“实相义”,费了很多的时间,听众越听越糊涂。慧远又用庄子的道理作解释,引“庄子义为连类”,听众就明白了。(《高僧传》卷六本传)
《高僧传》又说,另一个大佛学家法雅,因为他的学生对中国原有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佛教哲学了解得很少,他就把佛教的哲学同中国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互相解释。这种办法,当时称为“格义”(《高僧传》卷四本传)。
在当时的思想界中,一般都认为玄学和佛学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它们的概念可以互相通用,它们的语言可以互相翻译。
随着对佛学的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佛学和玄学逐渐划清了界限。就翻译这方面说,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意译就不免有“格义”、“连类”之处,他的学生道生就简直用玄学的语言作文章了。以后的翻译逐渐改用直译,重要的概念术语都直接翻音,有名寺院的大宗派,大都各奉一部佛教经典作为教义。所谓“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他们都不怎么提了,这是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中国近代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严复是对于西方文化有比较真正的了解的人。他翻译了许多书,他的翻译方法就是“格义”。他翻译了一段原文,就写一段按语,用一些中国原有的思想加以说明,这就是“连类”。例如逻辑,他原来翻译为名学,这是和先秦的名学家相联系。后来做翻译工作的人,提出了另外几个译名。人们觉得都不合适,于是改为音译。逻辑这个名字就通行了。这标志中国人对西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宗门。这个宗就是禅宗。它不是和隋唐诸大宗派并行的,而是它们的对立面。它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样信奉一部佛经,信奉一部佛经作教条,对它做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不信奉一切佛经,打倒一切佛经。它认为一个人的心就是佛,从一个人的心中直接发出的声音,比任何经典都有权威。禅宗的和尚都不学习佛教的经典,认为那些东西都是糟粕。可是他们把禅宗祖师的话都记录下来成为语录,他们都学习这些语录,这是禅宗内部的一个矛盾。以上所说,就是佛教和佛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三阶段。
儒
儒学自孔子初创至鸦片战争前,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始终立于中国思想界而不倒,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到了近代,儒学的影响竟在百多年的时间里衰减到几乎消失,不能不令人深思。
纵观儒学数千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儒学总是在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在进行变革。儒学第一次统治地位的确立得益于董仲舒的变革,这次变革使得儒学独霸中国思想界达四百余年;两汉之后佛学与玄学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儒学的地位,于是儒学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再次垄断思想界近七百年。由此可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变革,因时而宜地修正自己的理论,是儒学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是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如果它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革新,那么它必将为时代所遗弃。儒学的兴盛从反面证明了这个观点,儒学的衰落又进一步印证了它。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思想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旧有儒学的统治地位已经处于风雨摇摆之中,清代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已经预示着又一次儒学大变革的到来。然而历史并未给儒学以足够多的时间,它的变革才刚起步,鸦片战争就爆发了。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思想史上的转折点,更是儒学走向没落的先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后,国内局势的变化之快为中华数千年之仅有,出现的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