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实际上却没有这么简单,原因是苏联的地雷也不适应阿富汗这里的地形……苏联这时的用直升机布的雷有两种,一种就是普通圆形。这种地雷比较重,这玩意要是在苏联用的话就没什么问题……因为苏联很多时候都是白雪皑皑。直升机把这地雷往地上一抛……地雷就天然的陷进雪地里了。
但问题是……
阿富汗的地面大多是石头,所以这地雷往阿富汗的地面上抛……那就是“叭叽”一下摔个稀烂或当场就被引爆了……当场就爆的地雷那不叫地雷,那叫炸弹。而且因为它体积较大,所以就算没摔烂也没被引爆……一个这样扁圆形的玩意摆在路中间就像秃子头上的風子似的,谁还会往它上头踩啊!
另一种就是蝴蝶形的,而且还是塑料的,里头装的是液体炸药,金属控测器控测不到……其爆炸的威力就是正好炸断目标的脚掌……佩素尔就是被这种地雷炸伤的。
不过十分坑爹的是……这种地雷用的塑料是清一色的绿色……这要是在苏联用的话就没什么问题,苏联除了雪地就是草地、森林了嘛……这绿色的蝴蝶炸弹往里头一抛,还真是天然的掩护色。
可是这里是阿富汗……灰黄色的土地或是石头上躺着个绿色的东西,有眼睛的都会看得到嘛!佩素尔之所以会被这玩意炸到完全是因为在夜里,而且周围还潜伏着许多的苏军不敢打手电……
所以苏联的地雷封锁并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的麻烦……据负责后勤运输的赵敬平说,骡马队的游击队队员们,就把那些地雷当作练枪法的目标……老远看到几枚地雷在路上,就摸下枪来“砰砰”几声……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苏军的地雷也完全不够封锁我们的所有山路……这同样也是由于苏军要封锁的山路太多而后勤运送能力却十分紧张的矛盾造成的。
事实上,后勤运力不足一直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一个弊病……
这时的苏联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要保护好后勤补给线,就要求有更多的装备和更多的兵力,而更多装备和更多的兵力又需要更多的给养,要运送更多的给养又需要更多的运输工具和兵力保护……
这就使得苏联在入侵的阿富汗的整个过程都是处于给养不足的状态……最后没办法了,苏联只能在不增加兵员的情况下考虑提升派往阿富汗士兵的素质,因为一名素质好的士兵与一名素质差的士兵……他们所以消耗的给养几乎是一样的,但好的士兵明显能提高整支部队的战斗力。
第六十一章 迁徒
ps: 三更来了,感谢各位书友的推荐、月票还有打赏!
因为我们修的山路较多,而苏军的兵力和补给却严重不足的原因,使得苏军无法有效的对我们进行封锁……事实上,整个阿富汗战争中苏军都无法对巴阿边境及伊巴边境进行有效的封锁。
有苏联将领估计,如果要能有效的对这些边境进行封锁的话,那么苏军至少需要50万的兵力……但后勤补给线对苏军的制约又使得他们只能投入十万的兵力,这种现实显然与需求相去甚远。、
于是很自然的,各种补给和弹药就源源不断的流进了希杰奥山谷……
只是让我感到有些郁闷的是……在这些补给的运送中有相当一部份是粮食药品等物资,这些粮食和药品不仅仅是给游击队的供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山谷内百姓的基本所需。
战争就是这样……战火烧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工业农业就会被无情的摧毁,特别是农业……农业靠的就是土地,而战争却是在土地上打的,希杰奥山谷这地方也不例外。
希杰奥山谷原本是种植庄稼的好地方,这山谷两边有几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海拔一高就会有降雪,有降雪就会有水源,于是希杰奥山谷就有了自己的水源,而且还不只一条……这几个水源汇集在山脚下就形成了一条河,这条河贯穿了整个山谷孕育着山谷内的所有生命,于是山谷里的百姓都将其称之为“生命之河”。
正是因为这条“生命之河”,使得山谷里聚集着许多的百姓。他们平时就靠着河水种植灌溉种植各种作物维持生计。但苏军进来这么又是枪又是炮的。再加上地雷和燃烧弹……没两下子就把这些作物给破坏得差不多了。
于是这山谷里头的百姓就成了我们的负担,他们中大多数都是老人、小孩和女人……人口多达数万人,这还是苏联入侵逃走一批后的人数。
这些百姓无疑给我们的后勤带来相当沉重的负担……这些百姓得活吧,活着就要消耗给养吧,消耗给养就得从巴基斯坦运吧……
从巴基斯坦运送一袋米进入阿富汗,那就得一个人牵着一头驮着米的骡子,在夜色里冒着被苏军打死的危险、被地雷炸死、摔死等危险走上一夜……这才能把这袋米运进希杰奥山谷,于是这袋米的价值直接就翻了好几番……这可是玩命的活。不给个高价谁干哪?虽然这活大多数都是由游击队来完成,是免费的……但是游击队队员的生命在这战场上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更重要的还是……万一打起仗来,在我们军用物资十分紧缺的时候还得考虑百姓的补给,还要为百姓的补给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那很有可能就会被这些百姓给拖垮了。
于是针对这一点我就开了个会……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说:“考虑到为百姓提供补给……给我们的后勤造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我认为有必要把百姓往巴基斯坦境内迁徒一批……”
“杨营长!”我还没说完就遭到阿杜扎伊的反对:“这些百姓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而且我们组建这支军队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他们,让他们继续生活在这里!”
“我并没有说不保卫他们!”我说:“但是……他们的人口过于庞大,很有可能会把我们拖垮。我们中国有句话叫覆巢之下企有完卵……这意思就是说,如果鸟窝都被打翻了。那鸟蛋还能保存下来?同样的……如果连我们都被拖垮了、击溃了,那百姓还能在希杰奥山谷生存、生活?”
“营长说得对!”教导员在一旁插嘴道:“这笔帐是很容易算明白的,现在希杰奥山谷地产的粮食根本不足以养活所有的百姓,大量的百姓需要占用我们的军事运力,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战斗力!但是……如果把百姓迁徒到巴基斯坦就不一样了,我们一样也能养活他们,区别就是不需要把粮食千里迢迢的运送到阿富汗来。再说了……我们并不是说让所有的百姓都迁徒,而且也是暂时的,等我们打退了苏联人……百姓就又可以重新回到希杰奥山谷了!”
阿杜扎伊皱着眉头想了想,接着又跟几个阿富汗人七嘴八舌的争论一番,最后才走到我面前来点头道:“我们同意,不过希望你们善待他们!”
“这是当然!”我说:“你们应该也听说过我们是怎么援助位于白沙瓦的难民营的!”
阿杜扎伊点了点头,就没有再有任何疑问了。
于是希杰奥山谷很快就出现了一次难民大迁徒……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好在这些难民还是可以走公路的……苏军虽然是不择手段,但对于是这种成群迁徒的难民还是不敢怎么样的,否则的话很快就会有来自国际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苏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支持难民迁徒的,因为他们认为许多游击队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都是因为有当地百姓帮助的原因……如果这些阿富汗百姓都迁徒出去,那么一方面游击队无法得到百姓的帮助也无法伪装成百姓。另一方面他们就可以不需要顾忌的放开手脚大干……
所以说苏联人的想法有时真的是很直白的,他们就不想想这样逼着百姓离开自己的家园离开自己的国家会积累下多少仇恨,假以时日,当这些原本还是难民的小孩长大之后,就会前仆后继的回到阿富汗为了夺回自己的家园而斗争……
所以,他们的对手也就是游击队可以说是永远也打不完的,因为生育游击队的难民已经在国外了,他们没有办法控制和影响了。
最后在希杰奥山谷留下的难民大慨只有七千余人……这七千人是实在不愿意离开山谷的,而且他们也不会给我们的后勤造成多大的压力,原因是人口迁徒后土地就有大量的剩余,这些土地种植出来的粮食就算遭到破坏产出变少也足以养活他们了。再加上我们部队也需要百姓的支持和协助,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