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人站在窗户外面,能不能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呢?”
“灶台上面是烟囱和一堵墙,有烟囱和墙挡着,从窗户外面把火种扔到灶膛里面,恐怕很难。”
“在村子里面,其它人家的灶台是怎么砌的呢?”
“这我倒没有在意。”
“有没有人家的厨房,包括灶台和你家大致相同呢?”
“这倒是有。”
“是哪一家?”
“隔壁高建树家的厨房和我家一样,厨房的朝向不一样,但窗户和灶台的位置一模一样。”
“你现在就领我们到高建树家去看看。”
紧接着,高建国领着郑峰一行去了高建树家的厨房。
高建树家的厨房坐西朝东,一进厨房,迎面就是一扇窗户,窗户的样子和高建国在地上所画的窗户完全一样——连大小都一样,灶台的正面朝南,灶膛在北面,灶膛里面有一捆柴,还有一小抱稻草,这是高建树的母亲刚从外面抱进灶膛,准备烧中饭的。
自从高建国家发生火灾之后,村子里面所有人家都变的非常谨慎,烧完饭以后,都会把灶膛里面清理的干干净净。“大家都被”狐狸大仙弄怕了。人命关天,大意不得啊!高建国家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在窗户的外面就是通向后村的那条路。
郑峰和卞一鸣低语了几句之后,卞一鸣走出厨房。
不一会,卞一鸣的脸出现在窗户外面。
卞一鸣将右手伸进窗户,他的手上拿着一根树枝。
卞一鸣摆动几下树枝,然后将一截长二十公分左右的树枝朝灶膛扔去,树枝从灶台放盐罐,糖罐的灶墙上飞了过去,树枝正好落在了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灶墙的高度在八十公分左右。
马向志、付微澜好左元朝终于明白,凶手应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火种扔到灶膛里面的柴禾上的,这也应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马向志、付微澜和左元朝不得不佩服郑峰和李云帆等人的智慧。
在高建树家的厨房做完试验以后,郑峰一行又回到了高建国家。
第三十六章 前往住处
“马向志,你们在勘察现场的时候,有没有闻到煤油的味道。”郑峰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他在高建树家的灶台上看到了一盏煤油灯。
“有煤油的味道,但我们无法确定是高建国家厨房里面的煤油灯散发出的味道,还是凶手在纵火时使用的煤油,我们在坍塌的灶台下找到一个煤油灯,瓶子里面还有一点残留的煤油。”
郑峰和李云帆估计,凶手在实施纵火的时候极有可能在火种上添加了煤油,有煤油助燃,就不怕火烧不起来。这种东西家家都有。
在郑峰和李云帆看来,马向志向和付微澜所闻到的煤油味,可能是高建国家的煤油灯散发出来的,也有可能是凶手点火时所用的煤油。
种种迹象表明,凶手在实施犯罪之前,把所有细节都想好了,凶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谋划。
凶手一定是对高家厨房的情况非常熟悉的人。
两次火灾极有可能是。
此人应该就是高刘村人。
郑峰一行正准备离开高建国家的时候,彭书记走了高家的院门。
同志们睡觉的地方已经安排好了。彭书记来喊同志们去看看。
一行告别了大娘,上了通向后村的小路。高建国在一旁随行,这是郑峰的意思,郑峰有很多情况想问高建国。
高常禄儿子的新房子在后村最东边头第一家。
路两边是小麦地,麦苗的出苗率不是很高,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霜。
“高建国,路两边的地在案发当时种的是什么庄稼?”
“是玉米。”
在刘二麻子家的西边,有一个十字路口,向北通向芦苇荡和大梁河,向西通向刘长海和高马氏的家,向东就是高常禄儿子刚盖好的新房。
男同志住在新房里面,王萍住在哪里呢?
高建国想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姓汪,这是高刘村唯一一户外姓人家,我们在上一个案子里面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唐文君的人,他家是下放户,当时,勤将地区很多县接纳了不少省城南京的下放户,汝阳县也不例外,这户姓汪的人家就是一个下放户,不过这个下放户和一般的下放户不同,一半的下放户基本上都是小市民,这个姓汪的可是一个下放干部,大家别以为,下放干部肯定要比一般的下放户地位高一些,恰恰相反,一般的下放户无非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姓汪的是要接受改造,这也就是说,姓汪的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下方干部,此人叫汪静清,是省城一家报社的副总编,就因为说了一句话,结果被打成了右派,并被下方到汝阳县前进公社奉贤大队高刘村来劳动改造。
“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卞一鸣非常好奇。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报社组织大家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大家都到会议室了,工宣队的负责人还没有到,这次政治学习就是有这个负责人主持的。汪静清说了一句‘大家静坐一会。’意思是大家安安静静地等一下。可这句话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工宣队领导的耳朵去了。”
第三十七章 爽快答应
“这还了得,‘静坐’这不是在向他老人家静坐示威吗?因为在会议里面有一幅的画像,而汪静清就坐在的画像旁边。于是,汪静清被打成了右派,不久就被下放到苏北农村劳动改造。”
在笔者看来,这知识分子的思想确实要好好改造一下,肚子里面学了那么多的知识,竟然不知道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平时还喜欢卖弄,言多必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好好改造一下,尾巴肯定要翘到天上去了。怪不得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和知识分子过不去呢?知识分子身上有傲气和傲骨,不整治和修理一下是不行的,不把他们个性的棱角抹掉,迟早会出大事,尽管古语有“秀才造反,三年难成”之说,但“秀才造反”还是要提防的;知识分子目光敏锐,看问题比较深入和透彻,不把他们弄服帖了,他们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样一来,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就很难实施和贯彻下去。
汪静清家有三口人,老伴,还有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女儿,汪静清家就在高常禄家新房子的旁边。前面,笔者曾经交代过,高刘村三十七户人家,只有一户人家是瓦房,这户人家就是汪静清家。
既然是到农村安家落户,总的有地方住啊,于是,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下,乡亲们出工出力,为所有的下放户盖上了瓦房,真让乡亲们眼馋啊!
彭书记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说话之间,大家已经走到了汪静清家的院子门口,透过低矮的篱笆,大家看到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正坐在椅子上百~万小!说。
此人就是汪静清。
高建国和彭书记走进院门,和汪静清说了几句,汪静清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还带王萍到西屋里面看了看,汪育才的女儿睡在西屋,是一张大床,两个人睡。绰绰有余。
高常禄家的新房一共有五间,三间正房,两间厨房,院墙暂时还没有垒,笔者只能用“垒”这个词,因为,在高刘村,所有人家的院墙全是用土加草垒起来的。连房子的墙都是用土和草垒起来的,更何况是院墙呢。
房子的门已经装上了,窗户很简单,五六十公分的方框,里面竖着几个木棍,这就是窗户。
彭书记将大家领进正房,正房里面用席子隔成了厢房和堂屋,东西厢房里面打了两个地铺,刘长海正在西屋铺稻草,不知道他从哪里找来了几块旧门板铺在稻草下面,刘长海说,房子刚建好,屋子里面有一点潮气。
堂屋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还有几条长板凳,大桌子下面放着两个热水瓶,热水瓶的外壳是用竹篾编的。大桌子上面摞着十几个大碗,碗上面卡着一个竹箩。
桌子上还有一盏罩子灯,里面倒满了煤油。罩子灯旁边还有一盒火柴。
大家就要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住宿和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郑峰的心才算定了下来。
第三十八章 特别对话
刘长海往窗户洞里面塞了一些稻草,他说,夜里面会比较冷。
房子里面的东西是刘长海安排的,很显然,刘长海是一个心细之人。
中午,同志们在前村高常禄家吃的饭,彭书记和刘长海没有作陪。郑峰一行是来办案子的,他们和一般的地方干部不一样,可不怎么喜欢官场上吃吃喝喝那一套,彭书记和刘长海大概是觉得不妥和碍事,所以,安排好同志们的住处以后,两个人就告辞了。
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