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人都穿了下地的衣裳,头上戴了草帽,下面将裤腿用绑带扎的严严实实的,脚面也裹了,一人手里提了个篮子,在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
庄稼种的辛苦,每一粒里面都饱含着庄稼人的汗水和辛劳,就是没读过书,一个大字都不识的那些庄稼人,也会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收割的麦子已经运回村里专用的打谷场,开始晾晒,这边麦穗也拾完了。那边他们要也要抓紧将麦茬都刨干净,重新整地,古人在这方面的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麦茬细碎,刨出来之后将上面的土疙瘩细细地打干净了。不管多少地全凭双手整出来。
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整出来的这些麦茬若是做柴禾,并不经烧。所以,赵父就将这些麦茬都堆在地头的一个大坑里,浇上水,又运来一些粪肥倒在上面准备沤肥。
地重新整好之后,就种了大豆。现在种下大豆,到秋末的时候才能收获。
大豆是今年赵家唯一的经济作物。具赵玲玲知道的用大豆制作的食品种类繁多,可用来制作主食、糕点、小吃等。将大豆磨成粉,与米粉掺和后可制作团子及糕饼等,也可作为加工各种豆制品的原料,如豆浆、豆腐皮、腐竹、豆腐、豆干、百叶、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炸油;
即使卖不出去,也不用担心,大豆的多样作用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自己家留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赵家每年都会自家做豆腐来位大哥挣足一年的束休。
豆苗刚露头,雨就来了。雨越下越大,往远处看去,好象一块灰幕遮住了视线,灰蒙蒙一片,树啊,房子啊,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下的很多的缘故,俨然成了庄户人家的“公休日”。
雨一直下,大哥赵子轩还剩几天就要返回学堂了,这几天一家都没有出门。趁着这个空档,大哥在家为小哥陌陌开蒙。赵玲玲也跟着认真学,她可不想做文盲。这个时代和我国古代比较相似,字也是繁体字,赵玲玲这伪萝莉学的相当快。还把大哥赵子轩震了一把。
第九章 拾秋
“今天就能拾了?”赵玲玲登登跑过来,问小哥。
小哥点头,“刚才听说,那边的庄头放话出来,可以拾了,二丫都已经去了。”
“那咱也去。”赵玲玲连忙道,“小哥,你去趟打谷场,让姐和哥也回来,咱都去。”
“好,你等一等我们,别一人去。”小哥的声音还在,人已经跑出去了。
拾秋,是秋收后,乡村一项特有的活动。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在田地的主人收了庄稼后,允许别人进到地里,捡拾遗漏在地里的庄稼,比如谷穗、高粱穗这些,其中主要的是拾谷穗。
拾秋的时间也有讲究,只有在人家将地收拾过后,才能进地里拾秋。比如人家在前面割谷子,你就紧跟在后面捡,那即使是最厚道的庄稼把式,也会毫不客气地将你赶出地里去。那不叫拾秋,那叫明抢。
约定俗成,拾秋是属于孩子们的专利。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小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就是秋天,虽然这也是他们最忙碌,最劳累的季节。
一会功夫,大姐瑶瑶和大哥就跟着陌陌回来了。兄妹几人就和焦氏说了一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柳条篮子,一人手里提了一个,就往地里走。
他们要去拾谷穗的地方,比较远。是在南山更南面,与她们常去挖野菜的地方,还隔着一道小山梁。那里有一大片的庄田,据说是一户姓吴的大户人家的。说是吴家的人住在府城里,像这样的庄田不知道有多少处。今年这片田里种了大片的谷子。今天刚刚收拾好,田庄里的人放出话来,拾秋的人可以进去拾谷穗了。
等赵玲玲他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有许多的小孩子在地里了。他们都提着篮子,弯腰在地里寻找着。赵玲玲看了看,这一片地少说有三四亩。地里的谷子已经收割过了,剩下大约两寸来长的谷子杆茬。地头还有一捆捆的秸秆没有运走。地里散落着一些秸秆。
小米粥的营养是很好的,今年家里没有种谷子。赵玲玲打算尽可能多地拾些谷穗回去,以后早上就有小米粥喝了。
一到了地里,几个孩子迅速寻了块地,保持了一定的间隔排成一排,开始从地的一头往另一头慢慢寻找。赵玲玲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根树枝。眼睛迅速地在地上搜索着,还用树枝将散落的秸秆和杂草拨开,寻找谷穗。很快她就发现,一个金黄饱满的谷穗,就藏在散落的几根秸秆和野菜中间,连蔓儿忙弯腰将谷穗拾了起来,放进篮子里。
这种意外收获的感觉,真是好。赵玲玲找到了一个谷穗,心情立刻飞扬起来。毕竟是人家收拾过的地,有些谷穗。只剩下半截,或者少半截,有的上面的谷子粒大多都脱落了,但是这些都被赵玲玲当宝贝似地拾起来。积少成多。这个道理她懂得。
一连拾了几天的谷穗,身体很累但心是满足的。拾完了谷穗,就开始耢花生了。花生,是很难收的,即便是最仔细的庄稼人,也不可能把每一粒花生都收进仓,总有一些会留在土里。一斤带皮的花生,能换一斤多上好的大米,焦家坝的孩子们纷纷提着篮子,手里拿着小耙锄或者小镐,散到地里寻找落在地里的花生。
赵玲玲自然是不甘落后的,每天一大早,就和陌陌、瑶瑶下地耢花生。
穷苦人家的花生地里,自家仔细地搜检过,剩下的就少。但即使是这些人家,也有细心的和粗心的。找到那粗心的人家的花生地,收获自然就多。还有就是大地主人家的地里,也可以有不少的收获。
就算是没有多少,找到一些吃进肚子里,也是解馋的。
耢花生是很辛苦的。要找寻那些被落在土里的花生,大家几乎将地都整个翻了一遍,所以才叫做耢。
村里的孩子们耢的花生,有的要归到家里。贴补家用,有的人家就宽松些,让小孩或是自己打牙祭,或是拿到镇上卖了,换糖果吃。
这样早出晚归。一天下来,她们每个人都能耢花生七八斤的花生,几天下来,虽然小脸晒黑了,手上磨出了泡,胳膊腿酸疼,但是看着满满一麻袋的花生,心里的高兴劲完全能抵上这些天的劳累。
村里的人看见了,都说几个孩子又机灵又能干。
第十章 三年
秋去冬来,寒来暑往,四季巡回,一年有一年,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当年穿越而来的赵玲玲今年也八岁了。身高长了一截,小模样也长开了,站在祠堂外很有点亭亭玉立的样子。
因玲玲当年编了花样的结节,为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小哥陌陌,不现在叫赵子琪,于两年前也到镇上读书了。
大哥赵子轩的先生说可以下场去试试,考过了就是焦家坝第一个童生了。在往上一步就是秀才。所以今年过年的祭祖相当浓重。大年初一,一家人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早早的就忙活开了,菜蔬、饭食一应俱全。在赵玲玲爷爷的带领下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祭祖开始前,所有人按长幼顺序依次站好,整理仪容。祭祖是一项庄严而又神圣的活动。祭祀期间,所有人都要保持庄严肃静,不可嬉笑打闹,言行不可无礼。
开始后首先,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汇报一年来家里的大事小事。今年还多了一样,由大哥赵子轩单独祭拜,向家里的祖先念祭文以显示家里出了文人再进一步就是士的行列。祭祖家里的女人是不可以进祠堂的,只能在祠堂外跪拜行礼。
一跪
一叩首,起!再叩首,起!三叩首,起身!
礼成!的唱和声中依次退出了祠堂。宣告了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时刻,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忙忙碌碌……,赵玲玲却显得格外寂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另一个时空的亲人,你们过的怎样?玲玲想你们了!
看着一家人忙忙碌碌的样子,赵玲玲就像在看无声电影一样,大脑闪现过前世家人的一幕幕。浑浑噩噩间,赵玲玲仿佛回到了现代的家。
“老头子,快来帮忙,一会女婿就要来了!对!对!对!就这个,帮我拿一下。”
“这次那对了吧!”父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就在这时,妹妹带着一个帅气的男人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