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坚] 星际旅行 与美国科幻影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5 第7期   … 科幻影视
石坚
    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原是一部系列小说,基本故事结构是描述在公元23世纪,地球已经实现大同,并与其它一些外星文明共同组成了星际联邦。联邦舰队中最出名的一艘“企业号”在舰长柯克的杰出指挥下,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星际间的冒险。
    与一般系列小说不同的是,《星际旅行》并不是由一位作家单独完成的,而是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家以上面提到的故事背景为基本构架,以相同的主人公,写出了大量的故事。这种写法虽不是自《星际旅行》开始,却在这之后得到了普及。
    当《星际旅行》拍成电视连续剧时,正值冷战高潮,美国在越南战场泥足深陷之际。因此这样一部宣扬美国式意识形态的电视剧很快就受到了公众的喜爱,拍子一集又一集。在这部电视剧里,观众很容易就可以把星际联邦和美利坚合众国划上等号,于是很多观众在对现实中的美国感到失望的同时,却在虚幻的电视英雄的胜利中得到了补偿。到70年代末《星际旅行》拍成电影时,更把公众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爱好者协会,但专为一部小说而成立爱好者协会的,恐怕是《星际旅行》迷的首创。如今,几乎在任何美国城市里都有《星际旅行》爱好者协会,每年还有全国性的大会。开会时,爱好者云集一堂,或身穿自制的星际舰队制服,或化装为故事中的各类外星人,蔚为奇观。
    这些爱好者的影响不可忽视。美国的第一架航天飞机的原型机就被命名为“企业号”,盖因太空总署的许多工作人员从小就是《星际旅行》迷,而且该航天飞机的命名仪式没有请总统或政府官员主持,而是由在《星际旅行》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员们主持的。虽说这架航天飞机后来从未上过天,但《星际旅行》的威力可见一斑。
    鉴于《星际旅行》广受欢迎,《星际旅行》的制作商决定再拍一个新系列剧——《星际旅行——新一代》(STARTREK—NEXT GENERATION),果然也一炮打响。
    《新一代》的基本故事构架与旧系列相同,只不过时间是在公元24世纪,船长也换成了毕卡德。在题材的处理上也不再像旧系列那样充满了你死我活的冷战情调,而更注重人物的塑造。
    今年拍摄的《两代英雄》是第七部《星际旅行》电影。前六部电影都属于旧系列,这部电影被视为一个过渡。
    在这部电影里,宇宙间漫游着一个巨大的未知物体,名为“网络”(NEXUS)。其已知的唯一特性就是其所过之处的所有星体都会失去所有的能量而坍塌成超密度的中子星,星体上的所有生命都会由于失去能量而被消灭。这样一个怪物,常人避之唯恐不及,而船长毕卡德却发现有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索伦竟要将其引入一个有生命的殖民星系里来,于是毕卡德率领着“企业号”的船员飞向该星系,希望阻止索伦。不料索伦抢先一步将“网络”引来,毕卡德被卷入了“网络”中。进入“网络”后,毕卡德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结点,身在其中的人可以将周围的环境以自己的意志加以改变,也就是说,人的任何梦想都会在“网络”中成真。如果要离开“网络”,人可以选择去任何时代和地点,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没有一个愿意离开。谁愿意让梦想破灭呢?索伦正是因为被偶然甩出了“网络”才千方百计地想回去,并不惜以亿万人的死亡为代价。
    为了制止索伦,毕卡德拜访了一百年前被卷入“网络”的首任“企业号”船长柯克,劝说柯克与他一起回到索伦阴谋得逞前的一刹那。柯克在搏斗中与索伦同归于尽,但灾难终于被制止了。
    无论是《众星之门》还是《星际旅行》在上映后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星际旅行》是长演不衰的名片,因此人们对其在上演的第一个周末(美国新片一般在星期五首映)就创造了2千3百万美元的票房毫不奇怪。但名不见经传,演员阵容也不如《星际旅行》的《众星之门》居然也上演后的两周内创造了4千6百万美元的票房,就不能不使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对观众的口味重新作出评价了。
    其实,美国观众对科幻电影的口味转变由来已久。
    在四、五十年代,即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美国读者青睐描写太空与技术发展的所谓“硬科幻”。进入六十年代后,随着全球核战威胁的加深以及各种技术发展的负作用广泛引起社会关注,科幻小说遂进入一个忽略技术细节而更注重描写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代。这一类科学技术不强的科幻被称之为“软科幻”。
    冷战的结束,使人们对世界毁灭的忧虑稍减,于是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太空。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已逐渐成为一个高信息化高技术的社会。以笔者本人来说吧,我可以做到工作、学习、购物,甚至看一些小病都不用出家门一步,所有与外界的联系都可以通过家用电脑来完成,可以说,现在的美国人正生活在几十年前科幻小说的场景里。于是美国读者自然而然地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感到满意,并希望进一步了解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所以注重技术细节的外太空“硬科幻”获得了新生,大量“黄金时代”的名家作品重印出版,更多的新作品问世。
    然而在电影与电视制作上,直至八十年代末,科幻片却始终无法成为主流,观众虽爱看,制作成本却实在太高。举例来说,1978年拍摄的《超人》在当时的成本就高达5千5百万美元,这相当于1994年的1亿2千5百万美元,而1994年,一般电影的制作成本不过平均5百万美元。所以即使是《超人》也难以为继,拍了四集就草草收场。
    科幻电影的成本之所以高昂,一个主要原因是特技的成本太高,尤其是描写外太空的“硬科幻”,必须无中生有地搭出一个外星布景来。以《星球大战》来说,在当时其成本的70%以上用在了制作特技上。
    进入九十年代后,电影的特技制作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今,大量的特技不需拍摄剪接而可直接由计算机生成。例如,如要再拍《星球大战》,卢卡斯不必再化三个月的时间来制作模型和沙盘去拍摄一场空战镜头,所有的飞船和外星战斗场景都可以由电脑生成再按导演意图加以编排。这样一来,电影的特技成本遂可大大下降。有趣的是,这项技术在几年前还是科幻小说的题材。
    有鉴于此,越来越多搁置多年的科幻片拍摄计划纷纷获得解放。卢卡斯在不久前宣布他将再拍六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其中三部的时间背景在《星球大战》之前,另外三部则为续集。
    电视更是先声夺人。《星际旅行》系列在《新一代》之后又推出《深度空间9号》(DEEP SPACE NINE)系列,明年更将再出一套《航行者》(VOYAGER)系列。除此之外,当红的科幻电视系列还有《巴比伦5号》(BABYLON 5)、《机械战警》(ROBOCOP)、《地球2号》(EARTH 2)、《技术战》(TEKWAR)、《海洋探宝》(SEA QUEST)等十几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硬科幻影视必将在美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于美国俄亥俄州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