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魂断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才转身跟着朱棣的身后朝自己的府邸走了去。
    延春宫不大,朱棣沿着长长的长廊走进了进去,闻得脚步声,延春宫里一阵脚步上,跟着一个太监迎了上来,朱棣眯着眼神望了望,月『色』下,但见来人四五十的年纪,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两条眉『毛』若非灯光的照耀,朱棣几乎看不出来,白得厉害,但脸膛仍是透着此红『色』,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大明秉笔太监绯『色』袍服,头上还带着官帽,此刻见朱棣走了进来,换忙迈开了步子,弓着身子迎了上去。
    “王爷……?”来人客气的冲着朱棣喊了声。
    朱棣同样客气的冲着来人点了点头,道:“徐公公远道而来,不知所谓何事?“朱棣语气透着惊讶,毕竟此人乃是建文帝身边的太监,此刻突然来到府上,朱棣一时也猜不透究竟,这个秉笔太监许霆,朱棣并为深交,只知他仅凭太祖朱元璋的宠幸,由原来的目不识丁的小太监,一步一步的被擢升为御前的司礼太监,但朱元璋在临终前,曾经严令不允许太监干政,作为正统继承人的朱允炆对此自然奉为金科玉律,许霆虽未贵为秉笔太监,但在建文帝手下干的不甚得意,一般来说,秉笔太监为司礼监次辅,位尊权重仅次于掌印太监,自从朱元璋借助胡惟庸之手,废除了中国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秉笔太监因各部大臣奏章、票拟意见呈送皇帝或皇帝批示发还,都需经秉笔太监整理,故此,秉笔太监在朝中又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皇帝宠幸,他们和高级文官一样服用绯『色』袍服,以有别于低级宦官的青『色』服装。有的人还可以得到特赐蟒袍和飞鱼服、斗牛服的荣宠。他们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马,在宫内乘肩舆,这都是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们的威风权势超过了六部尚书。
    正是秉笔太监的地位如此重要,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度后, 于洪武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第一次调整时,增设了礼监司,其职权为掌宫廷礼仪。至洪武二十八年第二次全面调整时,司礼监的职权则改为掌冠婚丧祭礼仪、赏赐笔墨书画、督导光禄司供应皇宫筵宴等事务。这时,司礼监虽仍排列在内监之后,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内使出门马牌等机要工作,这个就要求秉笔太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于是,自朱元璋后,秉笔太监都要接受教育,当他们在十岁之前,就因为他们的天赋聪明而被送入宫内的“内书堂”(太监的学习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内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翰林,秉笔太监在‘内书堂’所受的教育和外边的世家子弟几乎没有不同;学习完后,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别优秀的秉笔太监,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饰出于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所以他们被称为秉笔,在御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决非等闲侥。
    但建文帝对太监要求过于苛刻,如此一来,朝廷的太监地位无形的变得较低,久而久之,一些太监便有了意见,但建文帝毕竟是皇帝,太监的苦水一时也不好发作,许霆便是深有体会,他熬了二十年,方才熬到了秉笔太监的职位,本以为可以好好享享清福,岂料,建文帝从来有没有正眼看过他,相反将他看做低贱之人,这让许霆无能如何也接受不了!便在这时,朝廷的太监之中渐渐传出燕王朱棣的美名,他对朱棣素有耳闻,知晓这位年纪三十九岁的王爷,年仅十一岁的他被封为燕王,两年之后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与洪武二十八年,朱棣两次率军出塞,均大获全胜,一时名声鹊起。随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相继薨逝,朱棣以皇四子身份位居诸王之长,亦被朱元璋视为北方柱石,可谓前途无量!鉴于建文帝的冷漠,许霆更喜欢上了这个边塞的王爷,慢慢的也开始留意了起来。恰好,他平日里和开国元勋的徐达的次子,徐增寿关系较好,这次徐增寿自建文帝处得到一处消息,不便自宫中潜入燕王府,便想通过他来将这个消息带给朱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明朝的太监的地位的演变,小景觉得在这里有必要要表述一番,希望各位书友们,不要嫌小景啰嗦,其实太监的演变很有趣的。
    要说,明朝的太监,还得感谢朱元璋,虽说朱元璋生平便严令太监不得干政,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纵观明朝后期,几乎都是一部太监史,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多多少少和太监有些关联,若非太监,朱棣靖难不一定成功,当然这个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太监。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太监的地位便显示出来了,虽说朱元璋乃是超人,一个人干四五人的活计,不成问题,但他的子孙并非超人,朱元璋死后,他的子孙很快便废除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禁制令。
    永乐时期,司礼监仍为宦官的一般衙门。但到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宦官识字读书之制从此废除。内书堂直属司礼监,其主要任务是为二十四衙门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太监和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的文书房宦官亦均出自内书堂。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制度应运而生。票拟出现之后,依制阁票应由皇帝亲自批答,但实际上早在宣德时期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久,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即应运而生。正统以后,每日所奏文书,除皇帝御笔批数本外,其他都归众太监拟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楷书批写。与此同时,司礼监自身的权力和结构也进一步高涨和严密化。首先,司礼监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举凡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
    这种秉笔太监的制度及其有关限制,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然而情况并不能经常如此。几十年前就曾出现过刘瑾这样权倾朝野、劣迹昭著的太监,后来的大太监,冯保更是和张居正联手,一时威力无穷。
    当时,冯保既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惟一足以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因时际会,他就得以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无名英雄”式的宦官。当然,在小皇帝万历的心目中,绝不会想到他的大伴正在玩弄权力,贻害朝廷。冯保给人的印象是平和谨慎,虽然算不了学者,但是喜爱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有君子之风。他之得以被任为司礼太监,也有过一段曲折。原来在嘉靖时期,他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和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直到万历即位,高拱被逐,他才被太后授予此职,此后二人通力合作,创建了名噪一时的“万历新政”,这便是秉笔太监的厉害。
    但内阁的设立是客观的需要,司礼监的势力则是出于皇帝主观的需要,尽管他们的权力被后人称为有宰相之实,但从制度上可看出内阁、司礼监都没有掌握独立的相权,而是被皇帝成功地分成两个部分,成为明朝皇帝集中皇权的两个政治砝码,它们各居一端,在皇帝的控制下,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即使皇帝疏懒、年幼或无能,这两个砝码也没有改变平衡机制的能力。明代大多数皇帝深居宫内,却能够维持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