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何不现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第9卷 373章:正义
这几句话说出来,在场之人无人不点头。就连朱高炽也楞了一下,一时也想不出反驳的话语,怔在了那里。就在这时,另一个声音喝道:“简直胡说八道!”话音一摞,原先的三间厢房最左侧的一间厢房大开,人影一闪,一个人影落在了凉亭前,目光直直的盯着在场的陈文琦,面『露』怒『色』,萧琴顺声望去,才注意了那个人,他身上是一袭灰『色』的旧长衫,长衫被清洗的发白,散发着阵阵的香味,似如院中的桂花,他 二十七八,或许还要大一点的年岁——也许,限于他久经日晒的那种铜褐『色』的肤『色』使人很难猜测出他的年岁。
一头长发倒似经过一番刻意的打扮,理成了最简单的老百姓发饰,前额的流海由前额轻轻的垂直下来,遮住了半边脸,将近七尺的身材,配着一张郁郁神采的脸,说是丰神俊朗一点都不为过。
“好一个英俊美少年!”萧琴不由的喝彩一声。
那人目光一一在众人脸上扫过,最后目光停留在陈文琦的脸上,目光之中一『色』怒意一闪而过,他盯着陈文琦道:“当年太祖洪武皇帝颁下圣谕,分封诸子为藩王,是“遵古先哲王之制”1父王秉承太祖圣谕就位于北平,有何不妥,偏偏尔等『奸』佞小人不遵从祖宗法制,无中生有,口口声声骂我父王为逆贼,若非我父王,大明天下何来如此安定,百姓如来安居乐业!“
萧琴点了点头,心道:“看来这人就是燕王的第三子朱高燧了,历史上的他依仗朱棣骄贯,多行不法,后来有和汉王朱高煦谋夺嫡,并且在朱棣病重的时候,他的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打算毒死朱棣,废太子朱高炽,立他为皇帝。但没想到总旗王瑜姻亲高以正为孟贤策画阴谋后告诉王瑜,王瑜立刻上告朱棣,不久,孟贤就被递捕,得伪诏,伏诛,而王瑜就陛为辽海卫千户。
事发后,朱棣问罪于他,他心中害怕吓得不敢说话!救助于朱高炽,方才免于一死。想不到这么一个人,此刻倒有些皇家子弟的风范!“ 萧琴冷笑了一声,目光注视的场 上的一举一动,这会儿听得朱高燧继续道:“尔等对太祖分封诸子就藩之事多有异议,难不成诸位想效仿解缙、叶伯巨等人不成?”这话语颇有威胁之意。一旁的朱高炽听了微微皱了皱眉头正想出言喝止,不料在场之人除了陈文琦、那绿意少女等江湖人士面『露』讶『色』之外,一同而来的几名官兵却面『露』惧怕之『色』。
………………………………………………………………………………………………………………………………………………………………………………………………………………………………………………
萧琴微微感到奇怪,江湖人士惧怕官府这是自古使然,所谓民不与官斗,但那几名官兵却是奉命捉拿朱家三兄弟,本应理直气壮,何以听朱高燧提起叶伯巨、解缙会吓成这样?“心中不解,脑中迅速的回忆着这段历史,想了半响,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朱元璋有感于大明江山不稳定,效仿汉朝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大封诸子为藩王,对这种分封的弊端,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早就看出来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说。文士解缙率直敢言,他“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但朱元璋却没采纳,后来便没人提起,本来这事也就过去了,不料,偏偏就有不怕死的人,洪武九年,因天象出现异常情况,旧世称为星变,封建社会人们认为是上天示警,标志着国有大难或天下有不平之事。朱元璋遂下诏,要天下人士上书朝廷,指出政治得失或不公之处,提出批评或建议。平遥县的训导伯巨读诏书后决心针对朝廷得失,上书指明关乎国政典宪的一些大弊端,劝谏皇帝 。对朋友们讲:我认为”当今天下所能造成大祸患的有三件大事,两件事容易看清但爆发迟,一件事难以看清却爆发早,即使皇帝不下诏求言,我也有心上书言明,何况皇帝明白下令要人们大胆直言 ,我决心上书奏明所看到的问题。”遂起草《奉诏陈言疏》,疾呼”当今之事,所过者有三:分封太侈也 ,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批评朱元璋错误地对待有知识者和文人 。看到叶伯巨2的奏疏 ,直斥其忌 ,气得大叫:”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于是派官兵星夜奔驰 ,将叶伯巨解往南京。抵京后朝中大臣才知其言引起帝怒,有心保护,由丞相趁朱元璋高兴时上奏叶伯巨逮到,并请求让刑部审讯治罪,朱元璋同意。伯巨被关在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此段历史发生不久,故而人人皆知,那几名官兵身在官场,对这段历史自是熟知。叶伯巨的下场早有耳闻,眼下虽奉命缉拿燕王三子,但伴君如伴虎,况且新皇帝登基之初,便以昭告天下遵循祖制,说不定哪天心血来『潮』,念起了亲情,那叶伯巨便是前车之鉴!故而此刻人人自危!“
注1: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口口声声说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样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损益。
汉朝建立后,刘邦也实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异姓王并存,后将异姓王渐次削夺,只保留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在封国内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后来终于造成“吴楚七国之『乱』”,旗号是“清君侧”,实际上是要夺皇位。晋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且握有军政实权,后酿成“八王之『乱』”。唐代虽也封皇室子弟为王,但“有名号而无国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里,由宦官进行管理。宋代大体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动。宋代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袭,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元代封皇子为王,派往各行中书省,专制一方,俨然是地方上的军政首领,明显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2:叶伯巨,字居升,元末明初浙江宁海人。元末即有文名,弱冠游于卿大夫之间。明洪武初年以通经学入国子监学习。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选国子监学生分赴北方任职,宣政教化,废元末轻文之陋俗,振兴民间读书风气。伯巨被分发山西,任平遥儒学训导。洪武九年(1376年)上书,称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太祖盛怒,谓其离间骨肉,下刑部狱,瘐死。
注3:在这里小景要说上一句,下面的这段内容并非小景为了凑字数,而是让各位读者了解叶伯巨这个人。这只是一个小人,但正是这个小人才看到了朱元璋精心设计的藩王守卫不妥之处,胆敢冒着生命危险而上了一封万言书!
小景认为一个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不惧生死的人才是伟大的人,而早在五百年前一个叫叶伯巨的小人就做到了,所以他才伟大。
下面就是他的历史载文:
洪武九年星变,诏求直言。伯巨上书,略曰: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