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日军于7月28日侵占天津,报社被迫停刊。
先祖父汉族人氏,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随曾祖父迁居北通州,晚清曾中举秀才,家居时博览群书,贯通经史,亦喜好诗词戏典。民国后迁寓北平市内,平素交游广泛,以诚挚待人、光明磊落为处世之本,对友能肝胆相照,论事则仗义执言,从来不屈服于权势之压迫,而为时人所称道。曾为《京华时报》执笔撰文,以犀利文笔针砭当时社会弊病为己任,故名声日上,友朋益广,举凡当时社会传闻,宫廷密事,政治风云,官场变幻,均循此渠道源源而来,为以后的《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成书,积累了大量素材。先祖父自应聘进入《益世报》社后,严肃认真,事必躬亲。对副刊《益世粽》及《说苑》的组稿、审稿、发稿、编辑版面等,必不辞劳苦亲自安排妥帖,并曾为专栏《弦外之音》每日写一短文,评论当时政局风云、文坛争议、社会动态,其文章隽永辛辣,深中时弊,立论公允,颇得读者之同感。会当此时,《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文思酝酿成熟,即开始执笔成文,书中事均属实,只有文采加工虚中有实,正与正史遥相呼应;真名假名各有意在,读者思忖自有心得,此即“演义”命名之根由也。先祖父当年每日秉笔直书一千余言,文不加点亦不增删,直发排版付印,举凡晚清、民国军阀时期的宫廷、国会、外交、内政、帮派、社会各方面,无不言之有物,栩栩如列眼前,故每一书成则购者云集,被誉为当时之名作。
1935年《益世报》改组,先祖父调任为报社编辑部总稽核,负责检查全报大样,当时曾在天津出版《沽上英雄谱》一书,又应山东出版社之约,先后执笔写成《明湖影》及《义侠薪胆录》等中篇演义小说,在当地出版界亦甚有影响。1937年《益世报》被迫停刊后,先祖父年高体弱,难与报社同迁内地,乃隐居家中,并在天津小修院教授国文,每日带领我去老西开教堂参与清晨弥撒(先祖父曾听雷鸣远神父讲道,于1916年与另五人领洗入教;日后对我的圣召劝勉有加,影响甚大,于1940年我申请加入天津小修院)。先祖父虽曾受日伪迫害拉拢,但洁身自好安贫若素,虽历生活之清苦,难磨胸中浩然正气,至此不再参与新闻界、出版界之事。1944年返回山东济南定居,一九四五年病逝于山东济南,寿享66岁。
缅怀先祖父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遗留卷帙浩繁的小说和无数篇杂文、政论,长期担任天津《益世报》主任编辑,被誉为天津新闻界耆宿,赞称董老一生虚怀若谷,光明磊落,义无反顾,笔耕为民,亦足以告慰先祖父于九泉矣。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虽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据,人必有名,正可填补正史之不足,故该书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值此重刊之际,书此序言简介著者生平,希冀能对读者阅看此书小有助焉。
著者嫡孙 董立醇
1988年
第一回 谈气运学究具先知 盼功名村翁训爱子
古人说三十年为一世,每逢过了一世,凡国家社会、风俗人情,无形之中,全许略略地有几许变迁:有时由乱而治,由坏而好,由硗漓偷薄,而进于纯厚朴诚;也有时由治而乱,由好而坏,由纯厚朴诚,而入于硗漓偷薄。反正三十年前,三十年后,总有种种的不同。这种道理,要拿旧学名词来批评,大半归之气运。要用新眼光观察,乃是人类进化的原理。从古至今,递演递嬗,所以才有今日的现象。倘若终古不变,只怕到如今还是太古的顽民,浑浑噩噩,老死不相往来,那世界也就归于消极,还有什么文明可谈,更有什么历史可记呢?所以昔人又说,天道十年一小变,五十年一大变。到底也不要管他三十年、五十年、十年八年,这变之一字总是与时俱进,没有停止的,时间就是进化的轨道,不过有迟速之不同。只要你细心体验,哪管他千变万化,终要有一个远因近果。作书的冷眼观察,但觉我们这中国,无论国家社会、风俗人情,全都变化得很快。近十年以来更是大变特变,甚至把从前的礼教纪纲、廉耻道德,全都变得连一点影子没有了。如此这般,还要说进化不快,只好坐在飞机上放绿汽炮,嗅着一点文明气味,立时能把活人变成死人,那才算快到极点呢!咳,话又说回来,到底有能变的,有不能变的;有当变的,有不当变的。要是一概全变,这其中也有极大的危险,因为在大地之上,立国数千年,必然有一种特立的国性。这种国性,就好比人身的灵魂。人的灵魂离了躯壳,这个人必死;国的特性离了国家,这个国又焉能不亡呢?如今最时髦的新人物,时时刻刻总想把数千年的国性完全取消,非孝倡淫,居然演说于大庭广众之下。其余种种新奇不经的道理,全以一言包括之,叫作新文化。究竟西洋是否以这种新文化立国,据许多宗教中有道德的老先生谈起来却又大大不然。可见这种新文化,在人家欧美各国,不过一部分极端派的主张,尚且不能普通。我们中国的时髦,反要完全效法,推行全国,这事能做得到吗?然而退一步说,见智见仁,各是其是,作书的人也不敢断定那时髦先生准不对,到底你也得以身作则,先行出一个样儿来给大家瞧瞧,然后也好强人从我。哪知道在实际上一观察,却又老大的矛盾。连亲父视同路人,反说是大公无我;连祖国一齐出卖,却美为世界大同。推之其余种种,全是片面的新文化。原来这种新文化是专许他对人家讲,不许人家对他讲的。似这种人,作书的不知会见过多少,听见了若干。如今慢慢地写出来,权当给他们诸位先生作一本世家列传。到底善有善果,恶有恶缘,其中也要寓一番惩劝之意。并不是借着小说,随便拿人开心,那就失了益世的宗旨,作书的人也决然不敢。
闲言少叙,咱们就书归正传。话说山东淄川县,离城二十里有一座蒲家庄,通共有二百多户,其中姓蒲的总占十之七八,多半以务农为业,内有读书人也很不少。因为蒲家在前清初年曾出过一位大名士,就是那著《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先生。这位老先生本是一肚皮牢骚,又生于明末清初,不免有故宫禾黍之悲,便想借着文字泄愤。那时正值专制时代,君主的势力犹如神圣,自有人说一个不字,立时便要罪及三族。因此便发生了许多文字之狱,一牵连便是数百人,活着的斩头,死了的戮尸,种种残暴无道,真难以笔墨形容。蒲老先生亲眼所见,自然怀着戒心,到底他那满腹的学问文章,为牢骚所鼓荡,不能不发泄出来。因此才著了一部《聊斋志异》,满纸狐鬼,其实全是寓言。阅者要认为实有其事,那算被老先生冤苦了。可惜他才学虽好,却一世不曾发迹,寒窗课读,了却终身。因为他是个名士,所以后代子孙还继续书香不绝,到底飞黄腾达却不曾出一个人,不过是青矜食饩,仍以教书为生活罢了。直到前清光绪年间,他的九世嫡孙名叫蒲书号竹年的,下乡试场中了第七十名举人,在他家中总算是破天荒的荣耀。哪知以后只应这一次会试,便把科举停了,竹年的岁数又已长大,从此也就绝了进取的心,仍在村中课读。这一天,正在书房给学生讲书,忽然推门进来一位老翁,竹年举目一看,认得是本村的财主章善同。他家中种着七八顷好地,城内还开着粮店,生意也很兴隆,在本村中算得是首户了,为人却极其悭吝,一文钱也不肯妄花。平日与竹年虽然熟识,却是不常往来,今日忽然推门而入,却把竹年闹了一怔,忙起身让座,笑道:“你老先生轻易不肯串门子的,今日什么风吹到寒舍来。”善同坐下笑着答道:“谁说不是呢,一天忙到晚,不是粮店里派人驮粮食,便是先生来报账。再不然,看着做活的扬场收囷,哪会有一刻闲工夫,因此疏亲慢友的地方很多,你老先生可别见怪。”竹年暗暗笑道,这真是财主的口气。又听他继续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特特来同先生商量一件事,我那小孩子长生今年十四岁了,白念了几年书,始终连字还认不清,是我把先生辞退了。明年正月,想请你老先生到寒舍教读,早晚两馔,每月送八两银子的束脩,不知你老先生可愿意吗?”竹年略为沉吟,心想我教这散馆,每月不过十几吊老钱,还得自己吃自己。如今一个穷乡村里,居然有八两银子的馆也不为少了。便笑道:“承你老不弃,就是这样吧!但是有一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