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规模长期保持在至少四十万之上,堪称战国中、后期秦赵楚齐四大军事强国之
    一。论兵士个人技能,更是名噪天下,号称技击之士。论攻战史,齐国有两战大
    胜而摧毁魏国第一霸权的煌煌战绩。论苦战史,齐国六年抗燕而再次复国,曾使
    天下瞠目。论财力,齐国据天下鱼盐之利,商旅之发达与魏国比肩而立,直到亡
    国之时,国库依然充盈国人依然富庶。论政情吏治,战国的田氏齐国本来就是一
    个新兴国家,曾经有齐威王、齐宣王两次变法,吏治之清明在很长时间里可入战
    国前三之列。论文明论人才,齐国学风盛极一时,稷下学宫聚集名士之多无疑为
    天下之最,曾经长期是天下文华的最高王冠。论民风民俗,齐人“宽缓阔达,贪
    粗好勇,多智,好议论”,是那种有胸襟有容纳,粗豪而智慧的国民,而绝不是
    文胜于质的孱弱族群。
    如此一个大国强国,最后的表现却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唯其如此,便有了种种评判,种种答案。
    在种种评判答案中,有三种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是齐人追忆历史的评
    判,一种是阴阳家从神秘之学出发的评判;一种是西汉之世政治家的评判。其后
    的种种说法,则往往失之于将六国灭亡笼统论之,很少具体深入地涉及齐国。先
    看第一种,齐人的追忆评判。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以三种资料方式记
    载了这种追忆与评判:其一,民众关于齐王之死的怨声;其二,司马迁采录齐国
    遗民所回顾的当时的临淄民情;其三,司马迁对齐人评判的分析。齐人的怨声,
    是齐人在齐王建死后的一首挽歌,只有短短两句,意味却很深长:“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今日白话,这挽歌便是:“松树啊,柏树啊,埋葬了建。
    实际埋葬建的,是外邦之客啊!”按照战国末世情形,所谓客,大体有三种情形
    :一种是包括邦交使节、外籍流动士子、齐国外聘官员在内的外来宾客,一种是
    外邦间人(间谍),一种是亡国后流亡到齐国的列国世族。齐人挽歌中的“客”
    究竟指哪一种,或者全部都是,很不好说。因为从实际情形说,三种“客”对齐
    国的影响都是存在的。因此,不妨将齐人的挽歌看做一种笼统的怨声,无须寻求
    确指。但是,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当时的齐人将齐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外
    部破坏,对齐王的指斥与其说是检讨内因,毋宁说是同情哀怜,且也不是挽歌的
    基本倾向。司马迁本人在评论中则明确地认为,齐人挽歌中的“客”是“奸臣宾
    客”。司马迁的行文意向也很明白,是赞同齐人这种评判的。
    《史记》记载的齐国遗民回忆说:“五国灭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于共。”烙印在齐人心头的事实逻辑是:因为齐民完全没有了抵
    抗意志,所以齐王降秦了。这里的关键词是:民莫敢格者。国破城破,素来勇武
    的齐国民众却不敢与敌军搏杀,说明了什么?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
    齐国民众早已经对这个国家绝望了,无动于衷了;其二,齐人长期安乐,斗志弥
    散,雄武民气已经消失殆尽了。在百余年之后的司马迁时期,齐国遗民尚能清晰
    地记得当时的疲软,足见当时国民孱弱烙印之深。这一事实的评价意义在于,齐
    人从对事实的回顾中,已经将亡国的真实原因指向了齐国自己。
    第二种说法,是包括司马迁自己在内的以阴阳神秘之学为基点的评判。《史
    记·田敬仲完世家》后的“太史公日”,对《周易》占卜田氏国运深有感慨,云
    :“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田乞及(田)常比犯
    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这里的“厌”(读
    音为压),是倾覆之意;“祥”,寻常广义为预兆之意,在占卜中则专指凶兆。
    司马迁最后这句话是说,因为田氏连犯(杀)姜齐两君而专政齐国,太过操切苛
    刻,不是渐进之道,所以卦象终有倾覆之兆。鉴于此,司马迁才有“易之为术,
    幽明远矣”的惊叹。司马迁作为历史家,历来重视对阴阳学说及其活动的记载,
    各种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预言、占卜、星象、相术、堪舆等,其活动与人物均有
    书录。事实上,阴阳神秘之学是古代文明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舍此不能尽历史原
    貌。
    依据《史记》,关于田氏齐国的占卜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周王室的太史对田齐鼻祖陈完的占卜,周太史解卦象云:“是为观
    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
    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这段解说的白话是:“这是一则看国运的卦象,利于以宾客之身称王。然则,
    这是取代陈国么?不是。是在另外的国家。而且,也不是应在陈完之身,而应在
    其子孙身上。若在他国,其主必是姜姓。这个姜姓,是四岳(尧帝时的四位大臣)之后。然则,事物不能两方同时发达,陈国衰落之后,此人才能在他国兴盛。”应该说,这次占卜惊人地准确,几乎完全勾画出了田氏代姜的大体足迹。因为
    ,这次占卜一直“占至(田氏)十世之后”。
    第二次占卜,发生在陈完因陈国内乱而逃奔齐国之后。当时,齐国有个叫做
    懿仲的官员想将女儿嫁给陈完,请占卜吉凶。这次的卦象解说很简单,婚姻吉兆
    ,结论是:“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莫通削,又是暮的本字;而八世之后,恰
    恰是齐湣王之后。齐湣王破国,齐襄王大衰,齐王建遂告灭亡。这则卦象,同样
    是惊人地准确。
    阴阳神秘之学的评价意义在于,他们认为,国家的命运如同个人的命运一样
    ,完全由不可知的天意与当事人的作为的正义性交互作用所决定,齐国的命运,
    既是天定的,也是人为的。就问题本身而言,这种评判是当时意识形态中极为重
    要的基本方面,不能不视为一种答案。列位看官留意,先秦的所有神秘之学预测
    吉凶,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观念:当事人行为的善与恶(正义性),对冥冥
    天意有着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当事者的正义行为,可以改变本来不怎么好的命
    运;而当事者的恶行,也可以使原本的天意庇护变为暗淡甚或灾难。这便是后世
    的善恶报应说的认识论根基。这便是前述的交互作用。
    另外一个前提观念是:正道之行,不问吉凶。这一观念的典型是西周姜尚踩
    碎龟甲。《论衡·卜筮篇》云:“周武王伐纣,卜筮之,占曰:‘大凶’。太公
    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这一事例,在《史记·齐太公世
    家》中的记载是:“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
    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如此理念,战国之世已经渐成主流。典型如秦国
    ,司马迁记载了秦灭六国期间与秦始皇时期的多次灾异与神秘预言,唯独没有一
    次秦国主动占卜征伐大事的记载。因为先秦时代的神秘之学对人的正义善行非常
    看重,所以其种种预测,往往在实际上带有几分基于现实的洞察,也便往往有着
    惊人的准确性。太史公所以将韩氏的崛起根源追溯到韩厥救孤,认为因了这一“
    积天下之阴德也”的大善之行,才有了韩氏后来的立国之命。其认识的立足点,
    正在于善恶与天命交互作用这一观念。所谓天人交相胜,此之谓也。而自魏晋之
    后,占卜星相等阴阳之学渐渐趋于完全窥探天意的玄妙莫测的方法化,强调人的
    善恶正邪对命运的影响则日渐淡薄,故此越来越失去了质朴的本相,可信度也便
    越来越低。这是后话。
    第三种说法,是西汉盐铁会议文件《盐铁论》记载的讨论意见。
    《盐铁论·论儒篇》云:“齐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
    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
    国宾从;邹鲁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