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个简单实在的道理:有贤不用,便是史谚所谓的“天亡之国”。若殷纣王
    用三个大贤(微子、箕子、比干,孔子称为三仁),纵然是明修王道的周室也不能
    取代殷商而王天下,何况秦国虎狼之邦,如何能灭亡果真用贤的魏国?应当说,
    谯周之论是对天命国运观的另一种诠释,因其立足于人为(天亡即人亡),因而更
    为接近战国时代雄强无伦的国运大争观,与战国时论对魏国灭亡的评说几无二致
    ,应该是更为本质的一种诠释。
    其四,后世另一种评价。《史记·魏世家·索隐述赞》云:“毕公之苗……
    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王假削弱,虏于秦政。”述赞评
    价的实际意思是:自立国开始,魏国便是个很正道的邦国,只是魏假时期削弱了
    ,灭亡了。这是史论第一次正面肯定魏国。两千余年后,这种罕见的正面肯定在
    儒家史观浸润下弥漫为正统思潮。清朝乾隆时代产生的系统展示春秋战国兴亡史
    的《东周列国志》,其叙述到魏国灭亡时,引用并修改了这段述赞,云:“史臣
    赞云: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嗣裔繁昌,世戴忠正。文始建侯,武益强盛。惠王
    好战,大梁不竟。信陵养士,神气稍振。景湣式微,再传而陨。”此书以“志”
    为名刊行天下,并非以“演义”为名,显然被官方当做几类正史的史书。这说明
    ,这种观念在清代已经成为长期为官方认可的正统评价。这种评价的核心是:忽
    视或有意抹煞魏国的最根本缺陷,而以空洞的正面肯定贬损“暴秦”,与三国之
    前客观平实的历史评判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它毕竟是一种观念,而且是长期
    居于正统地位的评判,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
    一个“繁昌忠正”的国家能削弱而灭亡,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悖论。
    历史评判的冲突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被刻意抹煞的事实。
    这个事实最简单,最实在:长期地缓贤忘士,而最终导致亡国。
    魏氏部族是周室王族后裔,其历史可谓诡秘多难。
    西周灭商之初,三个王族大臣最为栋梁:周公(旦)、召公(爽)、毕公(高)。
    其中的毕公姬高,便是魏氏部族的祖先。西周初期分封,毕公封于周人本土的毕
    地,史称毕原。《史记·集解》引唐代杜预注云:“毕在长安县西北。”据此可
    知,毕原大体在当时镐京的东部,可算是拱卫京师的要害诸侯。之后,不清楚发
    生了何等样事变,总之是“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成夷狄”。检索西
    周初年的诸多事件,其最大的可能是,毕公高或深或浅地卷入了殷商遗族与周室
    王族大臣合谋的“管蔡之乱”,否则毕公部族不可能以赫赫王族之身陡然沦为庶
    人,其余部也不可能逃奔夷狄。其后,历经西周东周数百年无史黑洞,毕公高的
    中原后裔终于在晋国的献公时期出现,其族领名毕万,一个极为寻常的将军而已。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国攻伐霍、耿、魏三个小诸侯国,毕万被任
    命为右军主将。此战大胜,晋献公将耿地封给了主将赵夙,将魏地封给了右将军
    毕万。从这次受封开始,毕万才步入晋国庙堂的大夫阶层。也许是部族坎坷命运
    艰险,这个毕万很是笃信天命,大事皆要占卜以求吉凶。当年,毕万漂泊无定,
    欲入晋国寻求根基,先请一个叫做辛廖的巫师占卜。辛廖占卜,得屯卦,解卦云
    :“吉(卦)。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繁昌。”因为屯卦是阐释天地草创万物
    萌芽的蓬勃之象,对于寻求生路者而言,确实是一个大大的吉卦。后来的足迹,
    果然证明了这个屯卦的预兆。这次,毕万也依照惯例,请行占卜,意图在于确定
    诸般封地事项。晋国的占卜官郭偃主持了这次占卜,解卦象云:“毕万之后必大
    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封赏,天开之矣!天子日兆民,诸侯日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于是,毕万正式决断:从大名,部族以封
    地“魏”为姓氏;从满数,全力经营这方有“万民诸侯”预兆的封地。
    至此,晋国士族势力中正式有了魏氏,魏国根基遂告确立。
    其后,晋国出现了晋献公末期的储君内争之乱。此时毕万已死,其子魏武子
    选准了公子重耳为拥戴对象,追随这位公子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成为晋国国君(
    文公)后,下令由魏武子正式承袭魏氏爵位封地,位列晋国主政大夫之一。由此,
    魏氏开始了稳定蓬勃的壮大。历经魏悼子、魏绛(谥号魏昭子)、魏嬴、魏献子四
    代,魏氏已经成为晋国六大新兴士族之一(六卿)。这六大部族结成了最大的利益
    共同体,不断吞灭、瓜分、蚕食着中小部族的土地人口,古老的晋国事实上支离
    破碎了。又经过魏筒子、魏侈两代,六大部族的两个(范氏、中行氏)被瓜分,晋
    国只有四大部族了。经过魏桓子一代,魏氏部族与韩赵两部族结成秘密同盟,共
    同攻灭瓜分了最大的知氏部族。至此,魏赵韩三大部族主宰了晋国。
    承袭魏桓子族领地位的,是其孙子魏斯。魏斯经过二十一年扩张,终于在二
    十二年(公元前403年),与赵韩两族一起,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诸侯国。魏斯为侯
    爵,史称魏文侯。从这一年开始,魏氏正式踏上了邦国之路,成为开端战国的新
    兴诸侯国。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魏国的政治事件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
    自魏文侯立国至魏假灭亡,魏国历经八代君主一百七十八年。在春秋战国历
    史上,近两百年的大国只经历了八代君主,算是权力传承之稳定性最强的国家了。这种稳定性,当时只有秦国齐国可以与之相比,国君代次显然还要稍多。魏国
    君主平均在位时间是二十二年有余,若除去末期魏假的三年,则七任君主平均在
    位时间是二十五年有余。应该说,在战国那样的剧烈竞争时代能有如此稳定的传
    承,是极其罕见的。列位看官留意,之所以要将代次传承作为政治稳定的基本标
    志,原因在于世袭制下的传承频繁国家,都是变乱多发所致。是故,君位传承频
    繁,其实质原因必定是政治动荡剧烈,君主传承正常,其实质原因也在于这个国
    家的政治稳定性强。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地说,稳定性是传承少的唯一原因。譬
    如魏国,其传承代次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现过两个在位五十年以上的
    国君: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其余两个在位时间长的君主是
    :魏武侯二十六年,魏安釐王三十五年。这四任君主,便占去了一百六十二年。
    魏国政治传统的基本架构及其演变,都发生在这四代之间。
    这一政治传统,是破解魏国灭亡秘密的内在密码。
    魏文侯之世,是魏国风华的开创时代。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
    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
    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
    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
    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
    先说变法。魏文侯任用当时的法家士子李悝,第一次在战国时代推行以变更
    土地制度为轴心的大变法。史料对魏国这次变法语焉不详,然依据后来的变法实
    践,李悝变法的两个基本方面该当是明确的:其一是围绕旧土地制度的变法,基
    本点是有限废除隶农制、重新分配土地、鼓励耕作并开拓税源等等。其二是公开
    颁行种种法令,以法治代替久远的人治礼治。可以做出的总体评判是:后来商鞅
    变法的基本面,李悝都涉及了,只是其深度广度不能与后来的商鞅变法相比。虽
    则如此,作为战国变法的第一声惊雷,魏国变法的冲击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其历
    史意义是亘古不朽的,其效用是实实在在的。
    变法的同时,魏文侯大批起用当时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