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十年突然变成了二等公民了,放到谁身上也受不了,于是就上表朝廷表示不满。
马腾与韩遂为结义兄弟,二人携手在李、郭率军出关去追汉献帝之时占据了长安,凭借董卓从洛阳带来的钱粮和人口,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号称麾下铁骑五万步兵二十万,让人不敢小窥。
收到马腾的奏章,曹操不敢怠慢以天子名义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前往长安安抚马腾。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家境贫寒。相传小时候有一次和亲戚出去遇着个算命的,那个算命的对他的亲戚说:“这个孩子是天生贵相,但最近会有水灾,一定要小心啊。”亲戚认为碰上了骗子,没有理睬。但没想到的是没走出几里,在经过一座小桥的时候碰上了马惊,钟繇为躲避惊马掉到了河里,差点就给淹死了。于是他亲戚认为相者的话是对的,就很看重他,为之供资费,让他专心读书,钟繇倒也争气,在举了孝廉后一路高升是官至黄门侍郎,在洛阳为官员的时候就和曹操认识了,两人相交深厚。
董卓死后,李、郭跳梁之辈横行长安之时,就是钟繇劝说李郭二人当广交英雄、多结羽翼,于是借曹操平了青州黄巾上表朝廷的时候做了个顺水人情,封了个建德将军费亭侯给曹操。后来李郭之乱,天子逃出长安,钟繇护驾有功,被受封尚书仆射留守洛阳,后来曹操又表其为侍中,以司隶校尉的身分督关中各路军队。随便说一句,天子绑缚王允送给李郭的消息就是他通知曹操的。而李郭把持朝政的时候,韩遂、马腾领兵欲取长安也是他写了一封信给鼓动来的,那一仗虽然以韩、马的失败而告终,但对李郭军力的打击还是很大的。
钟繇接到任务后立即起程去见马藤,到了长安后也不知道他对马腾说了些什么,几番嘀咕后不但让马腾没了怨言,还心甘情愿的把长子马超、幼子马铁交给了钟繇带回了许都,名为出仕朝廷,实际上是作为人质。
却说刘备从徐州逃走后,寻到了家小后带着关羽张飞千里迢迢的投奔到了刘表处。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历史上的刘表并没有象演义里描写的那样无能,可以说是恰恰相反。刘表年少的时候才名已经传播于世了,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俊」。为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又进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着,招诱有方,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江东孙坚,后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强敌之一。
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听闻刘备来投很是高兴,他高兴什么呢?他高兴的当然不是见到了同宗的兄弟,大汉四百年汉室宗亲没百万也有个十你万了,要是见一个宗亲就这么高兴,估计刘表这一辈子那是天天都要笑个不停了。刘表高兴的是自从张绣投了曹操,他就失去了一个屏障,而刘备的到来又让找会了那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刘备的兵马不多虽然不足以对抗曹操,但也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用刘备牵制荆州内的两大望族——蔡氏与蒯氏。当初没有一兵一卒的刘表能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入主荆州,蔡氏与蒯氏这两大家族是出了大力的,但功劳大归功劳大,现在却有那么点尾大不掉的意思。
所以听说刘备来投,刘表是二话没说就将新野交给刘备让他屯兵,说是准备等时机成熟的时候一起起兵袭取许都,但时机究竟成不成熟那就不是刘备能左右的了。刘备到了新野后一面休养生息,一面待机而动。但等了快两年了,这中原大地一反前几年刀兵不断的情形是难得的风平浪静,各路诸侯也好、是山贼草寇也罢,大家就象是商量好了一样,谁也不找谁的麻烦都关起门来当自己的土皇帝。
这样的局面对刘备是十分不利的,他深知自己已经和曹操结下了仇怨,一个小小的新野绝对挡不住曹操的大军。一旦曹操举兵而来,自己除了望风而逃其他的什么也干不了的。所以他决定把水搅混,只有把水搅浑了他才能浑水摸鱼发展壮大自己。于是他把衣带诏抄写了两份让人给袁绍和孙策每人送去了一份,并劝他们兴兵讨贼。
孙策接到刘备的信后看了一遍后随手就扔掉了,他刚刚和曹家结了亲,幼弟孙匡不久前娶了曹仁之女为妻。总不能刚娶了人家的闺女过来,就立刻起兵去打弟弟的老丈人吧!而且孙策还期盼朝廷能封自己为大司马,他已经派了张纮去许都求官了,这个时候当然不能得罪朝廷的实际掌权人曹操了。
袁绍那里也接到了刘备的书信,他先是一喜而后又发起愁来。喜的是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好借口了,愁的是终究是要和曹操打上一仗了。
袁绍和曹操是从小就认识的,年轻的时候没少一起干风流勾当,后来又一起举的孝廉、一起征讨黄巾、一起为大将军何进效力,又一起起兵讨伐董卓,不但交情深厚而且袁绍也深知曹操足智多谋用兵了得,所以从心眼里袁绍是不愿意去招惹曹操的。两年前听说曹操被人下毒,虽然没有立刻挂掉,但传闻曹操最多也就能再活个两三年。去年的时候田丰和沮授建议分兵两路进取许都,自己用小儿子得病的借口给搪塞了过去。一方面是不想落个乘人之危的坏名声,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曹操自己死掉最好了。可是两年过去了,曹操不但没死还听说越活越滋润了,据说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康复了。这才叫躲的过初一躲不了十五,不愿意归不愿意,和曹操的这一仗看来迟早还是要打的。早知道曹操死不了,当初还不如听了田丰和沮授建议趁着曹操不能理政的时候一鼓作气杀进许都。
(待续)
正文 第六十一章
更新时间:2009…2…12 21:43:00 本章字数:6399
(承诺!请在下星期一十点以后帮新书冲下榜!如果能冲进新书潜力榜;前十名;当天将一次性解禁本书五章!请大家支持一下!谢谢!)
见到了刘备从新野送来的衣带诏副本后,袁绍犹豫了再三后让从人传令召集了手下谋士商讨攻打曹操之事。袁绍这里议事和曹操那边有很大的不同。
曹操遇到大事的时候是将手下文武齐聚一堂进行商讨,而袁绍通常都是先和文臣谋士商议之后再让武将按照商议的结果去依命行事。这样的做法应该是各有所长不能说谁比谁更高明,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二人的经历所决定的。
曹操在陈留起兵后一直到入主东郡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麾下只有四、五员战将、谋士就更少的可怜了,有需要商议的事情的时候连大帐都不用去,随便找个小地方就可以议论军国大事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习惯;而袁绍则不同,袁氏四世三公的威名绝对不是空架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也不是白给的。从洛阳脱身后畏惧袁氏势力的董卓封了个渤海太守拉拢袁绍,而袁绍初到渤海任时就有很多出自袁氏门下的文臣武将前来投奔,在以后的日子里还有大量北方的名士或被袁绍闻名招揽或自己主动送货上门都成了他的手下。袁绍麾下可以说是谋士如云、战将如雨,要是每次商量事情都把文武召集在一起,那议事的地方比自由市场还要热闹许多。
而且自古以来中外各国都有一些很不好的传统那就是文人相轻,不但文人相轻、文臣与武将更是互相看不顺眼。虽然大家都知道文武不合的危害,但放到自己身上却又忍不住也去轻视对方一下,不然将相和的典故也不会被人们大肆宣传当成楷模和榜样,可惜榜样最大的作用是让人仰慕而不是照着做的。这种互相看不顺眼的后果就造成了若只是文士之间进行辩论还好一点,大家都是斯文人,一般情况下就是意见不一致也都拐弯抹角的很涵蓄的,也很有教养的攻击对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骂人不吐脏字。特别是当着主公的面最多也就是说些什么非君子所为、有失大义之类的话;而武将就不同了,有些个别的武将脾气暴躁,特别是在和文臣辩论的时候口才又不行,那些拐着弯骂人的话是说不出来的,但是说不出来并不代表听不懂,往往是一听对手骂自己这些脾气暴躁的武将一着急,不是张嘴把对方的祖宗十八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统统问候一遍,就是挽起袖子要动手打人。出身世家讲究礼仪的袁绍当然是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了,所以碰到大事需要招集手下商量的时候袁绍只能有选择的找信的过的谋士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