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
吴三桂也极为配合,你不是担心俺有兵马吗,好吧,俺就裁个五千来人给你看看;你不是害怕俺权力过大吗,好吧,俺就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
但是韦小宝的骤然出手,立马改变了整个形势。
康熙蒙在鼓里,在他的算计中,这样的一步步蚕食,根本不会促使吴三桂反叛,所以他逐渐加大了步伐。
在康熙看来,如果就这样下去,和平的解决三藩,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哪有他想的那么好?
华山派与南宋金钱帮的进攻,让康熙感到了一丝危机,但是一件事的成功,让他昏了头。
在华山派刚刚登陆朝鲜半岛的时候,六十九岁的平南王尚可喜提请撤藩归老,并希望大儿子尚之信袭爵。
康熙自然乐不可支,大喜过望,正不知咋办呢,你却自动送上门来。这样吧,也别一个走一个留了,你们父子一齐回老家吧。
尚可喜愣了,这可是他没有想到的事,但他不是吴三桂,赤胆忠心惯了,除了服从也没其他办法。唉,那就与极不相能的大儿子一起走吧。
说起来,这也是大清王朝做的不厚道,这三藩且不说,在这三藩之前,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顺治时就已两次上疏,请求北归安享余生了;只是南方抗清斗争依然艰巨,朝廷没有同意,结果就在最后一次上疏的那年,被李定国败困于桂林,城破兵败而亡。
而平南王尚可喜,顺治时也两次申请北归而不得,以后不要说大乱前,就是乱中也坚决不反,对大清一直忠贞有加,赤诚一片。
尚可喜还不怎么说,吴三桂与耿精忠却如遇霹雳,怎么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自己也从未打算过撤藩,但皇上这么痛快就恩准了老尚与儿子一起回老家,难道对他们也是一个暗示?
怎么样,该考虑是否撤藩了吧?是主动学习先进,还是朝廷下令让你们跟着模范做,自己掂量去吧,但转过来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唉,真是伤脑筋的事,是置若罔闻,还是迅速跟上?矛盾啊!
老吴、小耿自非老尚,对现有的一切,留恋着呢,想让他们主动撤,门都没有,可人家尚可喜开了口子,打了头阵,表了忠心,咱们总得有点表示不是?于是二人各自关上门,自家人在一起密议一番,最终决定先主动提出撤藩,探个行情,摸个准信,再做打算。
吴三桂虽然儿子不能生育了,但是抱个养子延续血脉,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心里终究还是存着一丝念想。
两人的小算盘其实打得都很精,特别是吴三桂。俺在南疆重地坐镇这么多年,又是亲王重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系列问题呢,哪能说撤就撤?虽然朝廷对俺疑虑颇深,可这些年俺扪心自问,是努力尽了臣子之节的,不过是有点私心,不忍丢下拼死拼活才拥有的这一切,并想让子孙们代代相继罢了,也不是无理要求啊!
皇上圣明,体察下情,对这撤藩之事,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就同意。若真是这样,俺如此一来,岂不一箭双雕?既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再一次打消了朝廷疑虑,又能继续当俺的藩王,荣华富贵一个不丢,岂不美哉?
其实,老吴、小耿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道理,当二人撤藩的奏疏上达后,朝臣们也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总体是反对撤藩的占了多数。
风险大,不好惹,弄不好要出乱子的。藩当然要撤,问题是怎么撤;现在撤,不如以后慢慢来。
退一步讲,就是立马撤,也不能一齐来,还是要分个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吧。分期撤藩,这样也好分化瓦解他们,防止他们拧成一股绳,形成大合力。
尚可喜主动求撤,诚实可信,不如先撤。耿精忠,第三代了,年轻根浅威薄,实力也不强,再撤他,没有领头的,谅他也不敢造次。
如果把这两藩撤了,再及时跟进向广东、福建两省派驻八旗精锐,等于剪除了朝廷最忌惮的三藩最强者吴三桂的羽翼,使他们孤立。受到震慑后,即使他们想反,力量也小得多,心里也要再掂量掂量了。
至于吴三桂,实力声望功业权势,尚可喜不能比,耿精忠更不能比,则要从长计议,暂不动他为宜。云南苗蛮杂处,形势复杂,吴三桂长居此地,情况熟,底子厚,继续治理也不是坏事。另外,用八旗换防,路途遥远,复杂艰险得很。况且所有对吴三桂忠诚度的怀疑均系猜测,并无真凭实据,贸然强行撤藩,恐不能令人心服。
这些朝臣说的也是有理有据,本来就是急需要用兵,如果再腾出空来,用八旗换防,更是进一步占用了原本就紧张的兵力资源。
可惜的是,康熙毕竟还没有一步登天。成为一个万能的人物,看到尚可喜乖乖的回家之后,他立刻就决定了,撤藩之奏一律恩准,三藩同撤,马上行动!
众臣愕然,这可是他们认为的下下策啊!吴三桂们更是愕然,绝没想到,当初的如意算盘,结果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皇上怎么能这样?圣明何在?
谁让你们认识不到狡兔死的道理呢?这么多年了,还执迷不悟。就说你老吴,历来同类者,要么再占个自家独立山头,要么交出一切安当钓鱼公,有几个两头摆、走中间路线能成功的?明代沐家?毕竟是少数,何况条件还不一样,人家和皇上啥关系!
康熙大帝原本被鳌拜捏在手心,辗转反侧,也腾不出手来,如今好不容易自己亲政了,当然要过一把瘾,这样一来就体现出他杀伐果断的性格了。
康熙想的极为简单,如果成功撤除三藩,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打压鳌拜打下基础,更别说撤除三藩之后,防御三藩的八旗军队也可以腾出空来,专心对付大明华山与南宋金钱。
只是这次,康熙大帝另一面表现得不是时候。军国大事岂能儿戏?他想得太单纯、太幼稚了,纯稚得让人不可理解,简直匪夷所思。
如果给他个三两年亲自处理政事的机会,他也许会变得更为老练一些,但是现在的他,名义上是亲政了,但是其实还是被鳌拜拿捏着,哪里有这样的经验?
一失足顿成千古错!
康熙大帝对实际情况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更未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三藩们的真实想法,迫切、冒进、固执、专断,完全占据了他的大脑,竟天真地以为,只要他的圣旨一到,他们马上会卷着铺盖回老家,困扰朝廷十几年的问题立刻就解决了。
三藩之中,耿精忠暂且不提,且说吴三桂,接到皇上恩准撤藩的圣旨,简直当头挨了一棒,可想而知那是啥滋味。热血疆场上的出生入死、云贵高原上的苦心经营、荣华在手的富贵人生、权势在握的叱咤风云、昔日君主的皇恩浩荡、今日圣上的恩断义绝,等等,犹如过电一样,在他脑海中闪现,内心翻江倒海、痛苦不解、委屈愤怒、犹豫彷徨。
手下那帮随着他西讨南征的铁杆文臣武将们,更是震惊愤慨!既然皇上如此绝情,干脆反了得了,咱兵精将勇,怕他啥?老吴本还在徘徊犹豫,今见部属们拥戴,反复衡量后,也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其实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别看朝廷现在话说得好,对撤藩工作也抓得紧,事无巨细,周密安排,力求给吴三桂们一个最温暖最舒适最可靠的安乐窝,可一旦真撤后,地盘没有了,兵权也无了,像吴三桂这等风云人物,等待他的又会是什么呢?古往今来,政治上过河拆桥的事情太多了。
老吴有否此种想法,不得而知,反正决心已定时,他是自信满满的。比较一下,他以为自己文韬武略天下已无双,将士们又是百战之锐、忠心之辈,要是起兵无不从命;所据云南也是经营多年,地险财富;另有一批过去的老部下如现任陕西提督王/辅/臣等虽已调走,却可作为外应。
再说说老吴的文武之才:四个女婿胡国柱、夏相国、郭壮图和卫朴,都是一时才具,或文或武或文武双全;另外武有吴国贵、吴应期、马宝、王屏藩、张国柱、高得捷等,文有方光琛、刘茂遐等,个个顶呱呱。
再看朝廷,皇上年方二十,乳臭未干,不堪大任,过去平定中原的名将大都凋零,剩下的及新起的一代岂是他的对手?
这边吴三桂真的开始磨刀霍霍了,而康熙那边却还浑然不知,全力做着撤藩的前期准备工作,好几万人呢,漫漫长路,线路怎么走,沿途怎么接待,到目的地后又怎么安置,一个个准备的十分充足。
康熙忙得不亦乐乎,其间有很多专门御批,足以体现他对撤藩之事的重视与对被撤之众的关切,但是康熙大帝忙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