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看出,刘亦婷家长所谓的“学习”,并非那种独立自主的学习,不是那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的主动自发的学习,而是为了“分数”,为了“重点中学”,为了“名牌大学”甚至“高考状元”的被动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以拿学历、拿学位为目的的应试性学习。
那么,这种应试性学习真的是头等大事吗?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这么认为。在真正的素质教育拥护者看来,培养孩子全面的素质、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头等大事。“学习是头等大事”这样的说法也许在科举时代才适用。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对这样的说法便颇为反感,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到:
从古到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信息,只要读书就能有出息,只要读书就能当官,只要考上大学就是有本领,只要能出国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说信仰、道德、懂不懂事都无所谓,只要孩子们听话,好好读书就行,最后读书读得越傻越好。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一方面没有学会懂事,另一方面又被各种考试制度所挤压,最后即使成了人才,也变成了没用的人才或畸形的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能体面地活下去,能让人过比原来更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让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整个民族繁荣富强起来。达到这一目的,光靠书本知识和升级考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生需要太多的其他能力了。读书太多了,不让学生去了解现实生活,使他们失去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就会出现可怕的后果。很多大学生现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没有其他能力。知识太多了但不知道怎么用就是一种病,我们有时把这种病叫做“书呆子”,中文中有一个字很形象地形容了这种病,叫做“痴”,“痴”到了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这里并不是说不要知识,而是知识必须为人所用,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做知识的奴隶。只有当我们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时候,我们的知识才见到了阳光,才能照耀我们的生活。因此,“智”是太阳上面的知识。
教育机构除了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来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比如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就来自于我们教育中有太多的死记硬背。我们中文字没有太多的记忆规律,所以更多的要死记硬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科都要死记硬背。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很多人一辈子就再也不会独立思考了,更谈不上创造能力了。再比如说表达能力,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说的份儿,好不容易说几句话都是老师点名起来说,要按照标准答案说,说错了常常被一顿臭骂,骂得你下次再也不敢开口,哪里还有什么表达能力。
“学习是头等大事”的思维其实并不复杂,还是延续过去那种“科举思维”,在刘亦婷的家长眼中,只要刘亦婷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那么她的前途就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可实际上,这种思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
前段日子,我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参加这次聚会的硕士、博士一大把,也有个把“海归”。可是,在言谈中我却发现,这些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北大毕业生,却几乎没有人敢自称已经“而立”。很多人都像刘亦婷说的那样,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很多人仍然为了生计苦苦挣扎。
与同学一一作别之后,我感慨颇多。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力,他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螺丝钉。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下,螺丝钉人才明显处于过剩的状态。纵使北大毕业生,纵使读了硕士、博士,如果仅是个螺丝钉人才的话,跟其他人竞争也是谈不上有什么优势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力的考试精英们,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跟百无一用的废物有什么两样?
我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共鸣者甚众。一位记者带着疑虑采访了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的学生,然后记述了整个采访过程,兹引如下:
记者找到了2001年毕业的北大中文系学生小龚,一听到记者的问题,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我现在的工资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3000元,只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龚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800元。同屋的两人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个已经辞职,准备考研。
“我们都混得不怎么样。”小龚来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还是老师津津乐道的模范学生,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北大的毕业生,而经常联系的几个同学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刚考进北大的时候,还飘飘然的,对以后的生活有许多设想,现在越来越实际了。”
在校4年,每周六下午都是小龚和同学固定的踢球时间,但现在他们已经有3年没到球场了。小龚的同屋对记者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懒,不看书,不运动,对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没有成就感”是记者采访的名校毕业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今年大四的清华自动化系学生小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李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读研和出国只是小李他们逃避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小李告诉记者,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废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学都没想通。(引自千龙新闻网)
这里我想告诉家长的,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思考和实践才是头等大事”,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年轻时就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永远学不会思考。”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独立思考已经是当务之急。
不断施压,挑战极限
曾在《南方都市报》上读到一则短消息,消息说,在深圳举行的一场“新榜学子”经验交流会上,在前来“取经”的上百名青少年中,竟然有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母亲的带领下也来取“高考经”。家长称这种做法是“从小熏陶”,目的是“将来也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
我相信,这种取经的场合一定不会缺少刘亦婷的家长,不管刘亦婷是在小学三年级还是初中三年级。可以说,从刘亦婷出生开始,刘亦婷的家长就开始盘算她18年以后的高考大计了。为了高考这个目标,他们可谓殚精竭虑。也正是在家长这种未雨绸缪之下,刘亦婷很小便开始感受当尖子生、考重点、读名牌、当状元这样层层加码的压力。
“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
“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这是刘亦婷考上重点中学后老师说的一句话。学习这两个单纯的字眼,如今竟然可以用金钱来换算。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们会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吗?
骄阳似火的8月,外语学校发榜了,我赶快带着婷儿去看榜。负责发录取通知书的老师睁大眼睛在花名册上找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说:“刘亦婷,考取了。”刚才还紧张万分的婷儿猛地抱着我又是笑,又是跳,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着:“妈妈!我考取了!我考取了!”那位老师也高兴得把婷儿的录取通知书甩得“唰唰!”直响,说:“晓得不?你这一小张纸,值两万五啊!”
(引自《哈佛女孩刘亦婷》增订本第220页)
看着上面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想像着刘亦婷欢呼雀跃的样子,我想到的却是那些没有考好、被迫交纳高昂择校费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学习更像一件沉重的工作,一件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负担,他们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做了家长的童工,他们要通过学习这件工作帮助家长回收他们的高昂投入。刘亦婷一家得意的背后是更多家庭的愁眉苦脸……
“比别人更努力,重当尖子生”
我们早就帮婷儿分析过:你就读的小学在成都市并不是最棒的,你能在全市的竞争中战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