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兰永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从入幕府开始,夏承正就不曾在意过他的出身,其他幕僚、将领也是,便是对周扬用兵,也只是夏承正在议事前问了他一声“是否有心结?”,在他否认后,就一如往昔,从不避讳他,这般的坦诚以对,他除了效死之外还能如何回报,而这样的器量与周扬那些高官厚爵之人相比,如何不胜?
“属下在周扬时也见识过那些‘慷慨悲歌之士’。”心情激荡,声音却依然平淡,纳兰永将自己的看法缓缓道出,“尚气行事之辈而已,尚气任侠多好名,终究是奇非正,殿下统军多年,正奇之变应有心得。”
“你是要本王请命?”夏承正有些犹豫,紫苏之前有命,不准他领兵。
纳兰永确实有这个意思,不过他本是七窍玲珑的人,一听这话就明白过来,也不应声,只是微笑。
“本王不请命,这个大将荐谁呢?”夏承正抚着剑柄问道,他低着头,并未看任何一个幕僚。
这一次纳兰永没开口,另一个幕僚在稍稍惊讶之后出声说了三个人选,夏承正始终沉吟不语,似乎难以决断。
“殿下何不荐北疆以外的将领?”纳兰永忍不住出声,“此时折羽确是下策。”
“这样……”夏承正按剑低语,不一会儿,轻轻颌首,终是从了这个诛心之谋。
永宁王的奏章到京那天,正是谢清当值,也就第一时间看到了永宁王的答复,他当时就想大笑,心道:“什么时候承正表哥也学会这一套了?”
北方边防无险可守,是元宁用兵的主方向,算起来,元宁数得上的将领没有一个没在北疆呆过,这会儿,夏承正打明旗号,说北疆防御自成体系,不宜擅动,因此另选良将备用,阳玄颢也没办法,三天后就下旨,用夏承正推荐的一个将领统兵出胡兴岭。
谢清本人并不看好这次出兵,甚至他给齐朗的信中,字里行间透着担心元宁重蹈大正皇朝的复辙,陷入周扬那种全民皆兵战法的泥沼中。
因此,他在阳玄颢下旨之后去了慈和宫。
“表哥的担心不无道理,你可以直接对皇帝进言。”紫苏摒退左右,默默地听谢清将担忧说完,却只是不深不浅地回了这么一句。
“臣担心战事,可是陛下此时已经听不进这类进言了。”谢清苦笑。
紫苏不在意地轻笑,思索了一会儿,道:“表哥难道是想让哀家劝告皇帝?”
谢清摇头,他还不至于病急乱投医:“臣是想知道太后对此是如何想法?”再这样下去,他非昏头不可,齐朗谨言慎行,不议论半句,夏承正从不对外说半句战事计划,他的疑惑除了紫苏便无人可解。
紫苏轻抿了一下唇,好一会儿,才缓缓地回答:“其实随阳不必多想,大哥既然如此决断,必然就有力挽狂澜的信心。”
谢清松了口气,这已经是这些天他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
“随阳,你的弦绷得太紧了!难道倩仪没有对你说清楚吗?”紫苏却有些担心他了,“你的心思有些重了。”
谢清愣了一下,摇头笑了笑:“也许吧!”
“不是也许!随阳,有时候不妨将所有思虑抛开,多思未必周全啊!这些你都懂的!”听他这么一说,紫苏更不放心了。
“臣是懂,可是,臣放松不下来啊!”谢清也不讳言,更为自己叹息“看来臣这么多年都没有长进,还是一遇失控的状况就无措!”这是他最致命的缺点,从小谢遥就为此教训过他,却毫无用处。
“不过是皇长子而已!”紫苏失笑,“随阳,你真的太多虑了!”
第二章 上有弦歌声(中)
《元宁实录&;#8226;顺宗卷》
崇明九年二月十六,皇长子生,上赐名适,抚于太后宫。
阳玄颢的长子诞生得很突然,元宁的《内起居注》言:“八年十月初七,太后召内司,查验彤册,确实帝裔,颁谕内外,置产厅。”
至略历代皆是如此,为亲者讳,为尊者讳。
这个名为阳适的皇子在史料上被记为生母不详。并非像后世之人那般想当然,一朝入了帝王眼,接下来便可以母以子贵。皇室重正统,卑贱之人孕育皇裔绝对不是一件可以宣诸内外的好事,等待那个女子,或者说女孩的,可能是一尺白绫、一杯鸩酒。
于那个不知名的女子是死讯,对于皇朝来说,皇嗣的出生始终是喜事,更何况是皇长子。阳玄颢照旧例大赦天下,贺皇长子出生之禧。
也是在崇明九年二月,第三位统兵攻周扬的大将被刺身亡,半年多的攻伐未取得丝毫进展,反而连续三名大将被刺身亡,可以说,阳玄颢决意发起的这场战事没有一分一毫的成果。这不仅让忠心的臣子担忧,更让一部分人的不满愈发强烈,谢清在开春就大病了一场,朝堂上只剩下尹朔一人支持,而各方盘根错节的势力又哪里尹朔一人能照看过来的?
这个时候,永宁王拒绝增兵的奏章对阳玄颢无疑是雪上加霜。
“舅舅也不看好朕的决定吗?”看着永宁王回复的奏章,阳玄颢愣愣地喃语。
他也不是愚昧昏庸之辈,夏承正的奏章作得花团锦簇,漂亮得赏心悦目,实质内容只有一句话:“无将可用,无兵可调!”
不肯再荐将,阳玄颢还有办法,现在,夏承正连援兵都调不出,他就有点无计可施了,与南疆一样,永宁王领着镇北大将军印,没有他的令印,一个兵卒也调动不了,事关边防,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越过他调兵。
夏承正拒命的理由也很充分:“古曼遇暴雪,恐有异动。”说到底,就是说对付周扬不着急,但是必须防备古曼趁火打劫。
本来嘛,这种事哪个国家都会干!
尹朔同样忧心:“陛下,据臣所知,三司言官中已经有不少对大军久无捷讯颇有非议了,如今未有弹劾只是被三司长官强压下来而已,若是这个消息传出,只怕再无法弹压了。”
碰的一声响动让尹朔停了口,看了一眼碎在地上的笔洗,他才缓缓地抬眼看向阳玄颢,面对他铁青的脸色也是毫不动容,苍老的声音缓缓响起:“陛下,久师不利,请您退步考虑吧!”
也许是元宁皇帝崇尚军功的缘故,文人学子并不像圣清一朝那样,认为战争是可耻的、不仁的,大正皇朝的血腥残酷至少让那些儒门子弟明白了什么叫强权便是公理!尹朔这样正统的寒门士子便是代表,他们认可战争的意义,因此,他们认为,战,必须是有所得的,这次对周扬的战事显然不在这一范畴中。
二月,春寒料峭,钦明殿的气氛却更冷上三分,阳玄颢瞪着尹朔的眼神仿佛是要吃了他!
“尹相!朕说过,胆敢慢军心者,严惩不怠!”阳玄颢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将这些话从嗓子里逼出口,对于自己的太傅,他毕竟不敢过于失礼。
尹朔叹了口气,不再说话,心中隐隐觉得,这将是阳玄颢顺遂的帝王生涯中第一个重大挫折。
尹朔可以不说,却无法让所有人闭口不言此事,但是,谁也不曾料到第一个向皇帝发难的竟是被认为最不可能做出此举的人。
就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兵部尚书杜全浩正式进言,请求对周扬罢兵。
杜全浩是杜家的近支嫡子,是那种最正统的世族子弟,从不会去质疑那些约束与规矩,自然也就奉行不悖,他也不像谢清与齐朗那样被赋予了很多期待,因此,他只是坦然地、按部就班地接受官职,进入高位,承担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责任,他从不会攀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他显赫的出生也足以让所有人在招惹他前惦量三分,正因为他是这种人,所以,无论是阳玄颢,还是其他人,都从来没有想到杜全浩会第一个跳出来。
阳玄颢虽然没想到是杜全浩,但是,对这次朝会有人提这件事还是有准备的,略一愣神之后,他就很不在意地道:“杜卿,此时言罢兵尚为之过早!”
即使咬碎了牙,也只能和血吞,这个时候,他这个皇帝稍露一丝犹豫,罢兵便成定局了。
杜全浩并不那么好打发,紫苏摄政时,他主管户部,阳玄颢亲政后,他调任兵部,可以说,只要稍用点心,他就是对元宁国情最清楚的人,因此,他很坚持地进言:“陛下,二十万大军出胡兴岭,耗资巨大,臣以为,劳师日久,却不见寸功,此战非宜,请陛下以元宁天下为重,暂且罢兵!”
此时杜全浩尚为皇帝留体面,并不为把话摊开来说,但是,朝会上哪个不是手眼通天的人物,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他的意思,于是,所有人的脸色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