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成能指望他们能够将鞑子驱逐出去。
    偏偏在他最绝望的时候,虎贲军横空出生避世,一下子就将鞑子打得昏头转向,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偏偏虎贲军和朝廷根本不是一路的。虎贲军的光辉战绩,和他崇祯,完全没有关系。就算他极力想要往自己的脸上贴金,都找不到机会。
    董家堡的战斗,崇祯一早就开始关注了。鞑子和虎贲军拼命,他固然不克不及不关心。他命令锦衣卫时时刻刻的将战报送过来,随时关注战斗的状况。从董家堡到京师,快马只要两个时辰的时间。因此,他获得的战况,基本上还算得上是新鲜**的。
    可是,崇祯看着这些战报,除郁闷,还是郁闷。虎贲军和大金军互相厮杀,他却成了旁观者,简直不像话。无论什么说,他都是这个家的主人。现在,有两个强盗,闯入自己的家里,在自己的屋里大打出手,将锅碗瓢盆什么的,都全部打得稀巴烂。可是他这个主人,除作壁上观,闭着眼睛装糊涂,什么都做不了。天底下,恐怕再也没有比他更郁闷的皇帝了。
    这两个强盗,都是崇祯最痛恨的。鞑子就不消说了。每次鞑子入塞,所到之处,城乡残破,人口锐减,生产不容易恢复。鞑子这次入寇,声势更是好大,目标直冲着山东等地而去。崇祯很明白,畿辅和山东一带都是国家的根本重地,经过这次战争,没有十年以上的太平日子,休想恢复元气。
    事实上,崇祯对北直隶恢复元气,根本不抱任何的希望。鞑子最近两次入寇,间隔的时间甚至不到两年。换言之,在未来的日子里,鞑子可能还会经常的到来。说不定,每年都要来。鞑子屡屡进犯,朝廷却又没有能力抵抗,北直隶怎么可能恢复元气?现在的北直隶,都快要成为鞑子的后花园了。
    难道说,他希望虎贲军获胜吗?固然不是。崇祯无奈的摇摇头。对这个张准,崇祯同样是很是忌恨的。在以前,在崇祯的潜意识里,他最忧心乃是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然后才是辽东的鞑子。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最基本的事理。现在凭空出了一个张准,崇祯马上将他排在了他们三个之前。这个张准,可是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要厉害啊
    张准控制着山东,距离京师就那么点路程,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袭扰京师。一不小心,连京师都要落在他的手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崇祯要是不记恨张准,那就怪了。他恨不得将张准一片片的撕碎了,然后深深的压在北京城的城墙根下。
    可是,朝廷军队连续对张准动得大败而归,损失惨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好歹都被官军打败了几次,在车厢峡还差点被全部歼灭了。可是这个张准,却是从头到尾,都让官军无可奈何。这不,张准的土地,都扩展到北直隶来了。
    不知不觉间,崇祯又想起了迁都的提议。其实,迁都,一直都不是什么机密,从当初迁都到北京的时候开始,要迁都回去南京的建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很多人都觉得北京作为首都,距离前线太近,附近又没有足够的天险,没有战略纵深,太危险了。嘉靖的时候,鞑靼部俺答汗又围攻京师,让大家觉得北京更加的危险,迁都的建议,就更加的炽盛了。
    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北京都是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危机,并且两次危机的间隔时间,有上百年之久,还没有真正到必须迁都的境界。可是现在不合了。现在,很多大臣都觉得,不迁都不可了。不迁都太危险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很有力——随着鞑子的屡屡入寇,还有张准的崛起,北京随时都有可能沦陷。
    崇祯即位还不到十年的时间,鞑子就已经连续到来“问候”了三次,并且一次比一次危险。整个明国北部的防御体系,在鞑子的攻击下,已经完全酿成了筛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鞑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明军根本无法威胁到他们。任凭这样的情况延续下去,鞑子早晚有一天会进攻京师的。
    以前,所有迁都的提议,都被温体仁压着,没有流露出来。可是这一次,迁都的压力很是大,温体仁再也压不住了,只好如实的上奏。崇祯是不肯意迁都的,便将所有迁都的奏章,都全部压着。
    对崇祯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迁都,好像显得他是怕了鞑子一样。这是万万不成以的。作为明国的皇帝,他怎么能显示出自己怕了那些野蛮的鞑子?只是,群臣的压力很大,崇祯也不克不及不做出一些让步,如让工部侍郎刘宗周回去南京,做一些需要的准备。
    其实,这些都是掩人线人的行动,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南京有全套的行政架构,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准备,就可以迁移过去。事实上,南京和北京之间,一切架构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合的,只是南京的这一套架构,没有什么权力罢了。只要崇祯赋予南京权力,他们马上就可以接管北京,从而成为明国新的首都。
    众多文武朝臣,对崇祯性格的几个方面,如刚愎、猜忌、刻薄、轻信、急躁等都很熟悉。不管朝臣对他的性格中几种表示都有意见,甚至在他死后作为他致使亡国的重要因素,可是共同肯定的一点是认为他天性刚毅,所以南明朝廷曾给他上一个谥号叫做毅宗。
    封建士大夫眼中的所谓刚毅,就是指他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始终顽强地拼死挣扎,决不后退,直到国亡家破,自尽煤山。在那时,朝臣们很少知道他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精神上何等灰心和软弱。固然,这种灰心和软弱的一面只在深宫中秘密流露,一到上朝时候,他就酿成一个十分专断、威严、不成触犯的君主,使许多朝臣在上朝时两腿打战。
    今天,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虎贲军和鞑子的交锋,在崇祯看来,严重关系到明国未来的国运。作为明国的皇帝,崇祯没有理由不时时刻刻关心。因此,他指定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派出尽可能多的人手,密切关注董家堡的战场。有任何异动,都要速速向他汇报。
    同时,崇祯还颁布密旨,要高起潜、王坤、洪承畴、卢象升等人,都派人密切关注董家堡的战况,随时了解最新的动态。如果他们有什么建议,也可以随时向自己反应。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是在打倒了前任吴孟明以后上台的,固然想讨崇祯的欢心。他知道自己的主子在关心什么,因此,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也是豁出去了。所有可以出动的锦衣卫,都全部出动了,全天候的监视董家堡的战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要立刻向他述说。
    “分出胜负了吗?”
    崇祯若无其事的说道。
    “还没有。”
    骆养性急忙回答。
    锦衣卫的探子,在董家堡战场的附近游弋,尽一切可能刺探有价值的消息。而鞑子的骑兵标兵,似乎一直都在专注董家堡战场,对这些锦衣卫的探子,其实不是很在乎。这使得骆养性基本上能够掌握到战场的真实情况。不过,由于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多很乱,骆养性自己也是很是的头大,必须经过阐发整理以后,才敢向崇祯汇报。
    “从早上居然打到了现在?”
    崇祯内心里暗自惊异,自言自语的说道。
    看来,鞑子和虎贲军的交锋,果然是激烈万分,僵持不下。小小的董家堡,竟然到现在还没有陷落,虎贲军的顽强,认真是令人佩服。皇太极这次南略,军力雄厚,号称二十万,崇祯是知道的。二十万鞑子肯定是没有了,可是,十万左右,还是有可能的。在十万鞑子的压力下,张准居然能够顶住,不克不及不说,真是一个人才。
    崇祯的内心,越想越不是滋味。其实,他现在的手上,军力已经相当很多,高起潜的辽东军团,王坤的宣大军团,洪承畴的秦军,卢象升的湖广军,都全部集中在京师的周围。全部军力加起来,绝对跨越二十万,足足是鞑子实际军力的两倍。
    只是,崇祯没有勇气,让他们都扑上去,狠狠的咬鞑子一口。他有点担忧,要是咬不到鞑子,反而被鞑子反咬一口,那就糟糕了。明军在鞑子的面前,好像历来都没有占过廉价,万一偷鸡不着蚀把米,他的最后这么一点家底,都要被折腾光了。
    还是看准了再说吧崇祯在内心里无奈的叹息着。这一仗结束以后,无论是鞑子还是虎贲军,大概都要受到极大的削弱。或许,到那个时候,就轮到自己发威了。自己当初的计划,不就是要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听凭鞑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