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递交的奏章认为,辽东军团的失败,完全是由于被动的防御造成的。辽东军团的六万人,分成了多处,驻防在不合的城镇里面,疏忽了对鞑子的监视,结果遭受到了鞑子的突然袭击,其他各部援救不及,最终早就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兵部的奏章,没有提到高起潜的责任,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高起潜要负主要的责任。
很显然,高起潜太大意了。他以为鞑子的主要军力,是在京师的南面,他在京师的东面,应该没有什么危险。可是,皇太极偏偏悄悄的调兵北上,一举袭击了他。猝不及防的高起潜,想要挽救,却已经来不及了。等辽东军团的主力骑兵赶到香河、宝坻一带的时候,奴酋阿巴泰已经率军离开了。
可是,高起潜送来的奏章,却不是这样描述的。高起潜在奏章里面说,自己是在主动和鞑子战斗的时候遭受损失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并且,辽东军团目前还在战斗中斩首几百级,根本不克不及算是败仗。目前,战果正在进一步的统计傍边。一旦统计完毕,鞑子的首级,就会送到京师来。
这让崇祯很是的恼火。他感觉,自己是被高起潜公开的欺骗了。明明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居然说有什么战果,还说有鞑子的首级,简直是荒谬。东厂和锦衣卫黑暗述说,说是有人从虎贲军那里购买鞑子的首级,用来冒充战功。其中,就有他高起潜的名字。
东厂提督太监张彝宪,和高起潜的关系,一向都不怎么样,既然抓到了高起潜的痛脚,固然是要大做特做文章了。这让崇祯对高起潜越发的不满。他一度要裁撤了高起潜,可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撤失落一个太监,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的简单。问题是,裁撤了高起潜以后,谁能接替高起潜呢?遍观朝中的大臣,崇祯还真是想不出一个人来。对吴阿衡,崇祯觉得他的能力,还算可以。可是,出于对文官的不信任,崇祯始终觉得,还是要放一个监军比较平安。哪怕这个监军的能力,不如吴阿衡,也要比吴阿衡值得信任。
如果撤失落了高起潜?派谁监军?王承恩?不可,这个大伴,一定要留在自己的身边。王德化?还不如高起潜呢曹化淳,他目前提督京师三大营。张彝宪?他目前掌管东厂。王坤?提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好像,他身边的太监里面,没有一个人腾得出手来。
要是早知道这样,就早点放杨嗣昌出去好了。或许,让杨嗣昌早点督师,也不会酿造这样的惨败。对杨嗣昌的能力,崇祯是深信不疑的。他已经谆谆教诲的叮咛高起潜,一定要听杨嗣昌的话,否则,就会找他的麻烦。崇祯一直坚持,杨嗣昌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令人遗憾的是,杨嗣昌呈现得太晚了,致使了再一次的惨败。
原本鞑子已经被虎贲军打伤了,实力受到了较大的削弱,正是创作发现战功的好时机。要是在这个时候,各路明军主动出击的话,未必就不克不及杀死一个鞑子。偏偏高起潜没有抓住,王坤没有抓住,洪承畴也没有抓到,愣是让皇太极重组了军队,好像又恢复了原来不可一世的态势。相对虎贲军的战斗力而言,朝廷官军简直是太难看了。
然而,崇祯必须掩盖战败的消息。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克不及立刻撤失落高起潜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要隐晦的暗示,要比及高起潜那里,将鞑子的人头交上来,才能评定功过。因为,民众一旦得知,虎贲军战胜了鞑子,而鞑子又战胜了朝廷官军,两相比对,苍生们对朝廷的信心,只怕会更加的衰弱。
现在的京城,早就满城风雨了,大家一致看好的,不是朝廷,而是虎贲军。甚至,连一些士绅阶层,都在悄悄的议论,虎贲军的《均田令》,到底有没有转圜的余地,有没有可以钻空子的处所。这里面的含义,自然是不问可知的。这让崇祯很是的憋屈。他崇祯,乃是堂堂的大明国皇帝,怎么能不如张准一个反贼?不可,绝对不可
“着令自省,不负皇恩。”
崇祯在高起潜的奏章中,缓慢的写下这样的批语。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他写得很是的吃力,好像是连续写了几千字似的。“恩”字的最后一点,甚至有点发飘,好像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对讲究的崇祯皇帝来说,是很是难受的。他对自己的批语,向来都是很考究的,不允许呈现任何的败笔。不过,现在败笔已经呈现,再修改反而显得欲盖弥彰了。希望善于琢磨人心的高起潜,能够从这个败笔,感受到自己的心情。
写完批语以后,崇祯就靠在龙椅上,不竭的默默叹息。八个字的批语,好像抽暇了他的全部力气,让他只能是坐着,连站起来的活力都没有了。说实在的,臣下打了败仗,他作为皇帝的,居然不克不及严厉的惩办,还要辅佐掩饰,真是太郁闷了。可是,为了大局,不克不及不如此。做皇帝,难啊
“大伴,什么事?”
崇祯忽然懒洋洋的说道。
他在寂静中听到了轻微的脚步声,不消睁眼,就知道是大伴王承恩的。可能是感觉到皇上的心情欠好,其他的太监宫女,都不敢轻易进入书房,生怕被皇帝迁怒。这个处所,只有王承恩可以随时的自由进出。
“皇爷,这里有一份弹劾的奏疏……”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说道。
“又弹劾哪个?”
崇祯很不耐烦的说道。
一听是弹劾的奏章,崇祯的心情,就更加的不痛快。他最恨的就是大臣们斗来斗去,弹劾来弹劾去,将朝政搞得一片混乱,乌烟瘴气。他每天收到的奏章里面,至少有一半是贴着黑色的标签的。黑色的标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是专门弹劾人,找人麻烦的。
对这类奏章,崇祯一般都是有时间的时候才看,要是没有时间,干脆就不看了。因为,看与不看,不同真的不是很大。即使不看奏章,上朝的时候,也能知道大概。每天上朝,大臣们都是你弹劾我,我弹劾你,一点解决正事的体例都没有,攻击起其他人来,却是十分的起劲。
他现在恍如有点明白,为什么当初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不肯意上朝了。哪个皇帝愿意每天上朝,就听到那些大臣们吵来吵去,弹劾来弹劾去的啊?特别是那些言官,就跟嗡嗡嗡的无头苍蝇一样,逮住谁就咬谁。你要是出言喝斥,他们反而更加的嚣张。因为,他们最喜欢咬的人就是皇帝了。
以前的皇帝暂且不说,崇祯几乎每做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被言官们拿来批驳一番。最近闹得比较沸腾的一件事,就和崇祯有关。田贵妃的老子,也就是国丈田弘遇,最近不知道和太仆寺的人有什么关系,弄了一些战马出来销售,最后也不知道销售到哪里去了。
东厂和锦衣卫将事情报上来,不知就里的崇祯,下令彻查。结果,查到了国丈的头上。田贵妃可怜兮兮的在崇祯的面前哭了两场,崇祯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一两千匹的战马罢了,价值不大,看田贵妃哭得可怜,心有不忍,就让东厂和锦衣卫,不要继续追查了。
言官们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几十封的弹劾奏疏马上就上来了,纷繁要求彻查,要给大家一个交代。结果,愣是被崇祯给压住了。否则,田弘遇就算是被五马分尸,都无法满足这些言官们的要求。话说,无论是谁,只要心理承受能力要是稍微差点,都要被这些言官们逼死。
是的,崇祯历来都没有检讨过,自己有什么责任,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大臣们的身上。要是大臣们,特别是那些言官,不三天两头就弹劾谁谁谁的话,朝廷不知道要平和平静几多。可是,要是真的没有弹劾奏疏,他又要疑神疑鬼了,觉得下面的大臣,可能是抱起团来,一起对他。
“老奴不敢看。”
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说道。
“你拆开来念。”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
王承恩将奏疏打开,发现乃是弹劾杨嗣昌的,内心马上微微一惊。话说,杨嗣昌自从总督天下勤王戎马一来,还是第一次被人弹劾。这可是一件很是严重的事情。崇祯对杨嗣昌给予了厚望,努力栽培,殷切期待杨嗣昌立功,而他人却上书弹劾他。这根本不是弹劾杨嗣昌,而是直接弹劾皇帝本人啊。
再一看弹劾者的名字,王承恩感觉更加的不妙。弹劾杨嗣昌的这个人,乃是翰林院编修兼东宫讲官杨廷麟。翰林院编修是芝麻绿豆官,无关重要,可是这东宫讲官,却是有点来头的。王承恩禁不住把眉头一皱,心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