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宜中不露声色,只是低声“唔”了一声,就没有发出声响,示意讲明继续说下去。
    姜明见陈宜中不出声,至少继续说:“朝廷正值危难之时,应该上下同心,才能其利断金,为何现在朝中上下,政见不一,而且朝议夕改。没有明确方向。这样什么时间才能完成光复大业,还我打好河山呢?”
    陈宜中叹了一口气,不答反问道:“以贤侄只见,可知其因?”
    “皇权”姜明肯定的答复道。“解决危难的最佳途径就是扶持天子,最大限度的增加皇权。天子高高在上,君威凌驾于天下,才能达到政见统一,众人齐心。即使如元人战力再强,亦不能祸乱天下。”
    “好见解。”门帘一响,走进来一个人来,正是丞相府护卫统领郑节。
    “大宋有今日之祸,不是因为蒙古人,也不是因为首鼠两端的逆贼,而是因为皇权衰落。皇权衰落的原因不是贾似道造成的,也不是蒙古人造成的,更不是逆贼造成的,而是大宋皇朝自己造成的。”
    陈宜中一怔,忙苦笑着示意郑节坐下,向姜明介绍到,“这位你可能不知道,他叫郑虎臣。是”
    “你就是郑虎臣?”姜明讶然站起,“就是诛杀贾似道的郑虎臣,你不是?”
    还没有说完,感觉到不对,转头看着陈宜中,迟迟说不出话来。姜明也看过不少书,对于郑虎臣的下场还是比较了解的。
    郑虎臣,字廷翰,又字景兆,福建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祐元年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景炎皇帝,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
    历史中不是陈宜中杀了郑虎臣吗?看着陈宜中眼睛里露出难得的笑意,姜明仿佛看懂了什么。
    “郑虎臣死了,只有郑节”。郑虎臣淡淡的说。
    姜明于是没有多问什么,这才真正的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郑虎臣看起来约有三十五岁左右。个子很高体格健壮,相貌相当精悍,脸颊及手背上游走着一道道泛白之刀疤。目光锐利得令人从内心不觉地感到畏缩。
    人如其名,配的上这种忠肝义胆,敢做敢当的汉子。对于这种人,姜明还是十分佩服的。
    郑虎臣眼神坦然,还有一种说不清的宁静。
    姜明抱拳深深一辑,说道:“久仰久仰,光是一句“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这句话,对于郑将军姜明由心感到佩服万分。”
    “与权公为我背负天下骂名,才是最令人尊重。”郑虎臣抱拳还礼道。
    “哈哈,咱们就不要互相吹捧了。”陈宜中笑了一下。“虎臣老弟,姜先生我就不用给你介绍了吧。大家都坐下吧。”
    “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虎臣和姜先生都是这么给我说,开始我也是这么想,但是始终不得其法,愿闻二位之见,大家共商讨可乎?”
    “小子才疏学浅,愿听二位之高见,”遇见郑虎臣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姜明也是很高兴的。正好也想了解一下现在朝廷的局势,便欣然同意了。
第一第十六章 听陈宜中说
    为了表示礼貌,姜明坐下后首先说道:“二位大人都是前辈,而晚辈刚刚海外游历回来,对于现在的朝廷内部情况还是不太了解,不知二位可以为在下解惑否?”
    郑虎臣马上接话道:“什么解惑不解惑,其实也没有什么,就像刚才咱们说的那样,皇权积弱,大家都想当家,让皇上听自己的,但是大家又互相牵制,还都占不着便宜,这样扯来扯去的,结果谁也当不了家,但是谁也不想放手,就这样僵持着呗!”
    陈宜中眉头一皱,但随即消逝了,只是截住郑虎臣的话,“廷翰,你少数这些浑话,那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郑虎臣脖子一梗,随后回道:“怎么没有,现在的朝廷就是被这么一群争权夺利的人搞的家不家,国不国的,皇上成了他们成了他们的筹码,文大人不就是这样被他们气走的吗?”
    陈宜中脸色阴了下来,低声说了一声:“住嘴,你想别人都听见吗?”
    郑虎臣好像对陈宜中十分敬重,虽然服,但是还是没有出声了。
    姜明饶有兴趣的看着他们,对于郑虎臣这样一个憨直汉子,还是颇为喜欢,能得到这样汉子效忠的陈宜中,应该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忙掩饰道:“入得我耳,不出我嘴。大家在一起聊天而已,其实用不着这么隆重,随便说说而已。”
    陈宜中看姜明说话,也不再怪郑虎臣,只能歉意的说:陈宜中顿了一下,显得很难过的样子,又接着说道。
    “要是朝廷能有喘息的机会也好论定大事,但是朝廷刚告成立、国威刚振不久,先是扬州、真州的失守,李庭芝、姜才被抓后就义,苗再成也战死,两淮的守军被全部肃清;在韶关,守将熊飞兵败后赴水而死。而塔出、吕师夔等率领的骑兵从江西打了过来后,处州守将李珏投降,又有瑞安的知府方淇投降。南剑州知府王积翁不战弃城而逃。南剑州素有福州屏障之称,这实际上是为元军进攻福州敞开了大门。使元军很快攻下了建宁府、邵武军。然后将攻击的矛头直指福州。福州垂危,行都四面楚歌之下。朝廷内部意见开始分裂了”
    “于是,一场战、避之争,在殿前激烈地展开了。张大将军、苏刘义指挥使等是坚决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凭手中的十七万大军,和三十万民兵和十万淮军,可以与元军决一死战;但是虽想打,却又觉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不利情况下,未必有取胜的把握,所以举棋不定;没有人出来说话。陆签书是不主张逃避的,但他虽懂军事,却手中无兵,说话不响;而手中有兵的文枢密虽然和陆签书共同进退却督兵在外。一般的文臣,在军事上插不上嘴,只好缄默。争执了好一阵,最后还是被逼无奈之下作决断:移师南巡。”
    “而身为左丞相的陈大人,却成为了这次“南巡”的罪魁祸首,”郑虎臣忍不住的插话进来道,“都说丞相大人现在是逃跑丞相,但是他们呢?有兵的不敢打,敢打的却又没有兵。所以就变成了这个地步。”
    瞪了郑虎臣一眼。也不理他。
    “现在大将军一意孤行。听不得半点言语。然则他大军在握。谁敢违拗他地意思。但是总归这样也不妥。我这才献策远避安南。一则可以远避元军锋芒。二则可以借兵光复。分大将军军权。让他做事有所顾虑。才是朝廷制衡之道。”
    这才大概明白整个朝廷局势。问道:“张世杰张大将军”。姜明语气一顿。又差点直呼其名。忙岔过去。“张大将军是如何定计呢?”
    “大将军?”陈宜中沉吟一下。好像是在思考怎么措辞。“大将军虽是金人。但自从效忠我大宋以来。颇有战功。他现在地地位都是靠性命博来地。”姜明注意到。当陈宜中说道“金人”时。语气仿佛重了一下。但是并未放在心上。就接着听下去。
    “大将军成名之战就是在咸淳十年。坚守郢州之役了。由于布置得当。令元左丞相伯颜地为首地元军主力20万被阻滞于城下。不能向前半步而名扬天下。后德祐元年。起兵勤王经江西等地入卫临安。途中收复饶州。当年五月。其部下刘师勇收复了被元军占领地常州。接着。大将军又调兵遣将。收复了平江、安吉、广德、溧阳等地。迫使浙右降元地不少地方又反正归我大宋。一时我大宋兵势大振。提及大将军。谁不佩服。谓之于“张常胜”。那时时何等地风光和威望。”
    话音一转:“但自从焦山之战被元将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发动火攻。在猝不及防。失利后、泉州之战。再加上这次地古塔海战等。无一不留下败笔。特别是蒲寿庚之叛乱。大将军怎么也脱不了干系。”
    “蒲寿庚?这是为何?”姜明疑惑道。原来历史是这么复杂!要不是身临其境,光是看史书的话,怎么能有那么的清晰。
    陈宜中神色黯然道:“想那蒲寿庚虽然心怀异志,首鼠两端,但是大将军若是不去强行征用了他的大批海船,惹怒蒲寿庚的话,蒲氏家族怎么会那么快就倒向蒙古。当时我亦劝过大将军,采取怀柔的手段,笼络蒲寿庚,虽然可能蒲氏家族仍会投靠蒙古。但是至少可以拖延其举事时间,也可为朝廷争取更多的缓冲时间。也不至于朝廷匆忙出海,连粮草也未准备妥当。”
    听到陈宜中语气里面带有责怪和懊恼的意思,姜明安慰道:“即是必然,也谈不上晚不晚,或许蒲寿庚过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