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是没了钓鱼的兴致,七阿哥将鱼杆收了,寻思是不是打发人送两本书,在这池边的凉亭消暑,就见有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随着管事进来。
纳喇氏见两位皇子来了,彼此见过,带着陈氏退避下去。
七阿哥使人送来座位,就在池塘边的树荫下招待两位弟弟吃茶。
瞧着两位弟弟换了葛纱袍子,手里拿着折扇,跟富家公子哥似的。七阿哥道:“就算是真悠闲,也不用这般大张旗鼓的显出来。皇阿玛正为西北的事儿烦心。小心你们别受了申饬。”
在诸位皇子阿哥中,七阿哥是出了名的“孤僻”性子,同兄弟往来并不亲厚。不过,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年岁同他长女差不多,算是幼弟,七阿哥倒是还有几分真心关切在里面。
十六阿哥晃了晃手中的折扇,扬着下巴,笑着说道:“谁说兄弟们闲?就是皇阿玛那边,也是早就发话的,只要我同十七两个侍候好太后老人家就成。三哥、四哥忙着朝政,固然是为皇阿玛分忧;我同十七两个彩衣娱亲,也是代皇阿玛尽孝不是?”
七阿哥笑着听了,却是有些羡慕他们的自在。
虽说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也是二十来岁,都成家了,但是因没有分府,住在宫里,言谈行事还跟孩子似的。
十七阿哥正喝着茶,见十六阿哥将折扇摇晃的厉害,指了指那扇子,对七阿哥道:“七哥,您赶紧仔细瞧瞧,省得十六哥显摆个没完。”
七阿哥闻言颇为不解,十六阿哥已经巴巴的将张开折扇送到七阿哥眼前,带着几分得意道:“七哥,您瞧这是什么?”
七阿哥就着他的手看了,却是红彤彤的一片,都是各色印鉴,“五云”、“体元主人”、“万机余暇”、还有什么“惜寸阴”、“我思古人”、“缉熙敬止”,再反过后看背面,“天禄永昌”“子子孙孙用之协相”、“太平”、“广被”等。
这其中,有的是七阿哥见过的,例如这“体元主人”与这“广被”两方,晓得是皇父的私章。
这扇子,是端午节后的御赐之物。
这也是宫里旧例,每年端午节,内廷王公大臣都要恩赐葛纱与折扇。就是外臣,有圣眷犹隆的,也会受到这时令赏赐。
其他的印章虽然七阿哥大多没见过,但是既是扣在这御赐扇子上,那不用说,指定是皇父的。
“这要是三哥见了,怕是要密下了。”七阿哥看着这些印鉴的笔法叹息道。
十六阿哥挑了挑眉,笑着说道:“换做别的,他敢密,这个怕是弟弟送到他眼跟前,也当要避嫌疑了。”
七阿哥不爱听这些事,从十六阿哥手中将扇子接过来,道:“这都是你自己个儿盖的?今年宫里赐出的扇子,都是你盖的章吧?”
十六阿哥点点头,又摇头道:“大家伙得的扇子是我盖的,这个却不是,还是瞅着皇阿玛把玩这些私章的时候,去央求来的。”
兄弟两个,探着头,将这上面的印鉴都大致点评了一番。其中,有两方看着眼熟,像是个金石大家的手笔。
十七阿哥听他们扯起别的,不禁纳闷,道:“十六哥,咱们不是奉了太后懿旨过来的么?这怎么说跑题了?”
十六阿哥这才将折扇收了,对七阿哥说道:“七哥,六月的贡品到了热河了,有杨梅,高丽人参什么的,太后有懿旨,将其中的几份赏赐下来,除了五哥那边不必说,今年七哥这边却是占了个大头。”
七阿哥听了,却是浑然不解。
太后怎么想起赏赐给他这边东西来?虽是太后的孙子,但是他不占嫡长,也不比十六阿哥他们在太后面前露脸次数多。
“咳!”十六阿哥清了清嗓子,道:“七哥这边,却是半数是七哥这边,半数是指明给大格格的。”
说起这个,兄弟两个有些无语。
自打四月底,曹寅之妻进宫,就有消息影影绰绰的传出来。有说是太后不喜李氏,出言训斥的;又说是太后与李氏投脾气,对其格外相看……
太后这种赏赐的法子,不晓得算不算是“曲线救国”。
在这之前,却是皇父也用过这个法子,打赏过曹颙。
七阿哥想到此处,心里颇觉怪异,总觉得像是有什么东西是自己个儿不晓得的。
这感觉怪异的岂止是七阿哥一个,还是十六阿哥也是如此。
太后虽在后宫呆了大半辈子,但是因早年太皇太后的庇护,并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并不是个圆滑世故之人。
同寻常的老人一样,她的喜怒哀乐都露在脸上。
在同十六阿哥说起曹家时,老人家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关切。那种关切劲,并不亚于她亲自照看大的五阿哥那边。
就是这借着打赏曾孙女,赏赐曹家,这明眼人,谁看不出来。
太后是国母,这大清最尊贵的女人。诸事随心没什么,却是使得曹家难免引得旁人侧目。
十六阿哥心里,是不愿曹家惹上麻烦的。
曹家长房就曹颙哥儿一个,要是闹出什么是非来,最后还得曹颙头疼。
十六阿哥因这个缘故,婉转在太后面前劝阻了两句,说是道路遥远,往来运输不便宜什么的。就算没有这些,晚辈们亦是能体会太后的慈心,云云。
太后哪里听得懂这个,权当十六阿哥因天气热、道远才这般说的,心里却是也有些不放心。
这才想起七阿哥来,让十六阿哥出来传旨,叫七阿哥使唤两个妥当人,送这些贡品回京。
七阿哥晓得了前因后果,心里的疑惑越深,想起出差蒙古的女婿曹颙,倒是真有几分想念……
远在外蒙古的曹颙,已经开始再次的长途跋涉,随着大喇嘛,往西南哈密方向行进。
这却是没有来时的辛苦,因为曹颙如今被大喇嘛留在他的毡帐里,不用再骑马奔波。
大喇嘛的毡帐没有再拆分,每天白天直接挪到牛车上,用十几头牛拉着。
虽然牛拉车的速度令人抓狂,但是胜在这黎明动身,日落方歇,熬的时间久,一天也能走个几十里。
不晓得大喇嘛是发现曹颙具有“慧根”,还是他做了活佛多年习惯了收授弟子,对曹颙讲起佛法来。
曹颙这边,则是带着几分偷懒,也是带着些许对藏传佛教的好奇,半推半就的做了大喇嘛的临时弟子,听着他讲授佛法。
大喇嘛所信奉的教派,是“格鲁派”,也叫“黄教”,同达赖、班禅一个教派,这个教派已经是藏传佛教当下的主流教派。
他们提倡僧人要持戒、不娶妻、不喝酒、不杀生、不事农作。他们信奉里的,是“持缘起性空之见”,认为“诸法待缘而起,毕竟空无自性”。
在他们眼中,天地是一缘起网,不管历经什么劫数,因果不乱,纲常连贯的缘故,是因为不管是因何缘故历劫,这真心只有一个,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心本性”。
曹颙早年在江宁清凉寺呆了小三年,对于佛经理论并不算陌生。
虽说觉得这大喇嘛信奉的教派,比中原文明千余年变得空谈许多的佛家更符合人性一些,但是曹颙毕竟不是佛门弟子,不愿随意点评。
他只是听着大喇嘛讲说经文,在不解的时候,问上一二。
大喇嘛似乎将自己当成了劝曹颙向佛的“缘起”,想要超度他做个徒弟的样子。
曹颙跟着大喇嘛,顿顿吃着手把肉与奶豆腐,原本因长途跋涉有些清减的脸上又有了肉。
对于佛学,曹颙只当是一门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看的,能晓得多些就多了,真没有旁的意思。
他上有父母双亲,下有娇妻弱子,日子过得是劳乏中带着幸福滋味儿,怎么会有弃世之心?
有的时候,他心里也挺羡慕僧侣的轻闲,不是身体上的轻闲,是精神上的。
但是羡慕归羡慕,人活于世,总要背负责任,那是避无可避的。
大喇嘛出行,随行的僧侣信徒不在少数,也有数百人。加上随同曹颙而来的七十人,这队伍浩浩荡荡的,颇为壮观。
因为游牧民族习惯了草原上迁徙,这牛羊都是随着人群走的,这一路上,倒是不用担心吃食。
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共有亲王一、郡王一、贝子一、国公一四个世袭罔替的显爵,剩下的就是诸台吉了。
遇到这些个蒙古王公的驻地时,大喇嘛与曹颙就会受到隆重的款待。
曹颙不过是借着“钦差”的名头罢了,大喇嘛却是被蒙古臣民当成了神佛一般的恭敬与礼遇。
各色哈达不说,这信徒们送上的黄油、马奶酒、油炸果子等吃食,也有好几大车了。
还有些虔诚的信徒,已经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