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邸)附近,以备不测。袁绍、曹操把自己人都叫来,大家一商量很快就猜出来,是天子已经发生意外,蹇硕等人开始动手了。
  多年来,袁绍这些人等的就是这一天。他马上告诉何进说,宦官弑杀天子要造反,得赶快采取措施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这时局势已基本被大将军和何皇后掌握。何进驻进更安全一点的北军大营,北军联合参谋长(北军中侯)刘表在那里迎接他,何进声称有病,拒绝进宫。
  两天后,皇子刘辩登极,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由何太后临朝主政,改年号为光熹。他还擢升袁绍的叔父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时辅政(参录尚书事)。
  何进没有对蹇硕等人立即动手,但绝望中的蹇硕感到这更可怕,试图做最后挣扎。他写信给赵忠、宋典、郭胜等其他几个宦官头领说:“何进兄弟控制朝廷,独断专行,而今更与袁绍等奸党通谋,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宦官,只因我身兼西园军司令(上军校尉),才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情势危急,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关闭宫门,下诏逮捕何进,予以诛杀。”
  到这个时候了还说这样的话,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跟着他去送死的。赵忠等人虽然平常跟蹇硕关系不错,但经过判断,他们都选择站在大将军一边,郭胜把蹇硕的信递呈给何进,有了证据,何进决定动手。
  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下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及其同党,处死。
  五月六日,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宠,将他就地免职。董宠随即自杀。又过了一个月,董太后(此时应称她为董太皇太后)在忧虑恐惧中死去。
  至此,大将军及何太后已经完全满意,南阳郡屠户出身的这一家人,此时才算有了真正的安全感。可惜,他们满意得太早了。
  何太后和何大将军想的只是如何使权力更加巩固,维护好有血缘关系的帝位大统,让宦官更加忠心耿耿,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但对袁绍等人来说,革命刚刚才拉开序幕,怎么能就此收手呢?如果仅仅是换了个皇帝、换了一拨外戚,那与前朝又有什么区别?
  袁绍等人提出的目标是诛杀宦官,同时也不希望再出个梁翼一样的外戚把国家玩弄于一人股掌之上。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上他们实在等待得太久、太苦了,因而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就在大将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大将军进言,要他一鼓作气,趁势诛杀所有宦官,改革朝政。
  在这个问题上大将军犹豫起来,他不能说袁绍等人的主张没有道理,毕竟宦官的名声已差到极点。但是,具体到行动上,他的革命热情显然小得多。他也向妹妹提出了诛杀宦官的建议,但遭到何太后直截了当的反对,兄弟何苗也不赞成他这样做,大将军一时又没了主意。
  如果没有袁绍等人不依不饶地坚决要除掉宦官,何进此时肯定会选择收手,说不定还要想点办法与赵忠、张让这些宦官修补一下感情,在宫里彻底巩固何家的地位。
  但袁绍他们态度太坚决了,而且不是袁绍一个人,大将军信任的人几乎都跟袁绍一个声音。如果不拿出实际行动来,何进担心会寒了他们的心。
  大将军试着与袁绍商量:“能不能只诛杀其中民怨较大的宦官,对其他宦官予以宽赦?”袁绍坚决地说:“不行,要做就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大将军为难起来:“我也同意诛杀全部宦官,可皇太后不答应,这如何是好?”
  袁绍看出来皇太后只是大将军的借口,要想让何进没有退路,不用点狠招不行。他给何进出了个主意,招外兵入京以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事实证明,对何大将军而言,这是个很馊的主意,这个主意最终要了他和他整个家族的命。但在袁绍等人面前,何进明显智商不足,他没有看出袁绍的私心,批准了这个行动计划。
  袁绍的私心是,把局势弄得再混乱一些,于乱中寻找机会。他的具体计划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渠道,迅速向京师周围各路实力派人士发出信息,让他们即刻带兵入京。
  这个计划是非常冒险的。京师之所以还在可控范围内,缘于洛阳四周设立了八个关口,像八道大门紧紧护卫着京师的安全。东汉自建国之后,还没有一支中央军以外的武装力量在事先未接到天子命令的情况下进入洛阳。
  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大量的外军涌入,不知道洛阳会是什么样?
  对于袁绍这个“兵谏计划”,同一阵营内也有很多人反对。在何进召集的临时会议上,何进的秘书兼办公室主任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都表示了不同意见。曹操参加了会议,也发了言,他说:
  “宦官制度自古就有,只不过是君王把权力交给了他们,才弄成今天这个样子。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管理疏失。当前应该惩治首恶,做这项工作派个狱卒就能完成,何必招外将入京呢?我看这个计划肯定要失败。”
  但何进已经被袁绍彻底洗脑,不再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授权袁绍立即执行。
  袁绍高兴地领到命令。他也知道这个计划很冒险,但他和他的智囊团仔细分析后认为,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因为招来的外将都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只等这些兄弟们带兵入京,他就可以实施另外一个计划了,那才是他的目的。
  袁绍自以为高明,可是这一回他失算了。
  【二、箭已上弦】
  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诛杀蹇硕和董宠,董太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大将军的外甥如愿登上了皇位,看似风光无限的何氏一族,此刻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切都源于民意。
  尽管灵帝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他的地位在一般人心中还是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作为灵帝的生母,董太后无论有多少过错,也不应该在儿子尸骨未寒时被迫害至死。司马光叙述到这里时评论说:从此何家失掉了民心。
  民意的变化,使袁家成为稳定局面的众望所归。袁绍的叔父袁隗此时担任太傅一职,即所谓的“上公”,是个非常设职位,比三公还要高。这本是个荣誉性职务,但由于袁隗与何进一样“录尚书事”,即总揽一切政务,主持朝廷日常工作,所以实际是辅政大臣的角色。
  袁绍的官职并不很高,他是西园军八个师长(校尉)中的一个,最近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相当于清代的直隶总督),在这一时期所有的重大决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无论是袁隗还是何进,都离不开他,袁绍在大政方针上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袁家在政治上几世的积累与袁绍个人号召力的完美结合,又恰恰在这个最佳时间点上爆发,于是成就了今天的局面。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目前局势要稳住,就要看袁绍的了。就连何进也下意识地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当袁绍提出引外兵入洛阳的建议时,他居然同意了。
  袁绍前一阵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募兵,现在大致都有了一些成果,这次引外兵入京,就是给这些人到洛阳来提供一个合法的理由。这些人包括张邈、鲍信、王匡,以及张杨、张辽、毋丘毅等,他们都是袁绍的铁杆支持者。
  还有并州刺史丁原、东郡太守桥瑁等地方实力派人物,经过前一阵秘密联络,他们也都表示支持袁绍。
  应该说,袁绍的判断是对的,行动方案也是正确的。引外兵入京是一个必须的步骤,只有拥护袁绍的这些人马到了洛阳,袁绍的软实力才能成为硬实力,在与宦官和大将军的角逐中才能真正占据上风。
  当曹操等人反对袁绍的计划时,袁绍心中的想法已经无比坚定。袁绍怕的是夜长梦多,他担心大将军回过味来反悔就不好办了。于是,他派人赶紧分赴各地,传达率兵进京的命令。如果不是董卓,袁绍就大功告成了。
  要不要董卓也来凑个热闹的问题上,袁绍的智囊团发生了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能让这个凉州军阀来,这厮一向缺乏纪律性,手下军士没有教养,野蛮成性,不好驾驭,让他们来无异于引狼入室。另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凉州军有强悍暴虐的名声,对宦官的压力才足够大。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肯定脑子进了水。引兵入京师对付宦官只是个幌子,这一点除了还在犯糊涂的何进以外,其他人心里都很清楚。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不是真正的前提。既然如此,一旦付诸实施,引狼入室的后果才是真正要考虑的问题。
  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