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世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月三日,河东郡府大厅。
  须发尽白的屈突通将军伏在军事地图上,手指尖在黄河一线摸索,他的内心像黄河之水一样波荡着,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波荡。这一关恐怕过不了啦,但在这乱世,这一关迟早得过。已经活到五十九个年头,也活够了。这脑袋愿意为两任帝王落下地。
  先帝于我有恩啊。屈突通常常这么念叨。他是长安人士,父亲曾任北周巩州刺史。他自幼性格刚毅,持身清正,开皇中曾任亲卫大都督。文皇帝有次令他往陇西检查牧政,他查出了两万匹隐藏起来的马,文皇帝生气得很,要把太仆卿和马政监官一千五百人全给杀了。他劝谏说:人死了不能复生,陛下至仁至圣,怎能为了畜产去杀这一千五百人呢。文皇帝瞪眼大骂他,他仍然跪在地上叩头说:宁愿让臣一个人死,希望能留这一千五百人的性命。文皇帝醒悟了,减了这些人的死罪,还把他提拔为右武候车骑将军。他做官奉公正直,六亲不认,他的弟弟屈突盖当时为长安令,也和他一样的性格。当时人流传着这样的话:“宁食三年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年葱,不逢屈突通。”可见两兄弟狠出了名。
  文皇帝崩后,当今皇上对他更是看重,把他升到左骁卫大将军的职位,在镇压杨玄感叛乱中,他屡出奇兵,被皇上认为精通军务,曾派他任关内讨捕大使,他又一举击溃了盗贼刘伽论的十几万大军,在上郡南山,他把上万个盗贼的人头堆了几座山,好好庆祝了一番。皇上巡视江都,令他镇守长安,可见是把他倚为国家栋梁。
  天下为何会乱成这个样子呢?这是他很久都无法理解的事,皇上是很好的皇上,三征辽东的确不妥,但都已经过去了啊。盗贼该歇下来了吧。皇上任用了大批像我屈突通、樊子盖这样的忠臣良将,我们都很尽力啊。樊子盖是屈突通的好朋友,和屈突通一样,在官场的名声很好,他在做武威太守时,和汲郡太守王仁恭同时被考评为大隋国善政第一,都是有名的清官。大家都忠于职守,捕杀盗贼从来不遗余力,可杀呀杀呀,总杀不尽,这人心是铁了怎么的,简直越杀越多,现在连关中也都到处是盗贼。咳,出怪啦,究竟是天命如此,还是皇上真的做得有些……咳,臣子是不能议论皇上之过的。算了吧。我这一辈子都沐浴在文皇帝和当今皇上的浩荡恩德下,别人的事我管不着,我的使命就是受人所托,忠人之事,把这条老命回报给两任帝王,在史书上落个忠臣孝子的名声,就够了。老家伙,你这一世不够风光的么,别的就不要想那么多。
  李渊过去是见过多次的,很会开玩笑,有些老滑,也有点王公贵人的傲气。他可是皇上的表哥,现在居然造反啦,当年怎么也看不出啊,老狐狸,藏得深呢!到底是良将世家,杀伤力可不同于一般草寇,霍邑一战宋老生便毙了命,据说现在已拥有兵力十几万人,都想从推倒大隋江山中谋到好处,逐利之徒,不可当也。一生闯过了多少关口,看来李渊这一关难过,不妙啊不妙啊,老屈你的脑袋不妙啊,难怪近日老做怪梦,唉,想那么多做什么,尽最大努力,对皇上有个交代,除此之外,全凭天意。不管怎样,我不会做宋老生第二,只一天便给人家灭了,窝囊之极。李渊,我是斗不过你,但我也要让你吃我吃得不舒畅,要好好卡一卡你的嗓子,有种你就把我活活吞进肚子吧,你这反贼!
  他正在沉思的时候,一名军佐进来报告:“探马今早回来报告说,反贼昨日在梁山渡口指指划划的,看来是想渡到河那边。”好,知道啦,去叫桑显和将军来我这儿,去吧。
  梁山,嗬,梁山在这里,反贼从这儿拐过去断了我的后路?军书上怎么说,半渡而击!呵呵,纸上的东西,说说而已。把几万人马全部拉过去,过到河那边顶着?他后面的大队上来把我这一座坚城给占了,岂不正中了反贼的下怀?但又不能不拦一下,一来,打击一下反贼的气势;二来,必须对代王有个交代。将在外,稍有不慎便会让人怀疑,什么逗留不进呀,什么避战养贼呀,没事给自己找事。那么,就让桑显和带几千人从蒲津桥过到河那边去拦一下吧,怎么拦,由他定,反正不要让自己被反贼灭掉了,能捞多少便宜就捞多少。显和,我的铁杆兄弟,这次得靠你多劳,好在你身经百战,一身的刀疤几十条,条条都记着沙场经验,这次但愿不要再添几条,我老屈还得靠你在前面撑着,我们一道给皇上撑着。哦,显和你来啦,先坐下,先坐到地图那边,我跟你细说一下。吃早餐没有?什么?早餐也喝酒?要打仗了,马上戒掉!得了,你这个小老头!
  九月四日,黄河边梁山渡口。河中间十几只渡船正向南岸划去,船上坐满了义军将士,人群中插着的红旗和白旗像水波一样飘动。
  岸边一队队义军排着整齐的队伍,正一个一个地依次上船。
  “你知不知道我升官哪?”刘弘基眼神像水光一样闪亮而昏黄,大嘴裂开笑着,问身边的左一统军王长谐。
  “咋会不知?”王长谐回答,他又瘦又高,活像个河里的鹭丝,笑容却很和善。“你早就吵遍军营了,就差没拿个锣边敲边喊——老刘由右一副统军升为右一统军啦!”
  “咳咳,我是说正经的,还有一个官职你咋不知?”
  “还有什么?”
  “右光禄大夫,正三品哪!”
  “咳,不就是一个右光禄,我看你高兴过头啦,没见过世面。”
  “什么,老子没见过世面?老子的爹好歹做过河州刺史,老子也是世袭的右勋侍,你是不是嫉妒了老子,说话才这么酸?”刘弘基有点发怒了,眼睛睁得圆圆的。
  “哈哈,经不住激了,你呀,永远是个猴子性格,做了右光禄,还是一触即跳!”王长谐笑得身板儿左右闪动,这时一名军佐前来报告,十五艘渡船已经装满了。王长谐用眼睛认真地把渡船扫了一遍,见没什么不妥,便一挥手,“好了,离岸吧!”军佐转身跑了十几步,举起一面红旗,大吼一声“出发”,河边顿时传来哗拉哗拉的趟水声。
  王长谐又转向刘弘基,抬手向河对岸指了指:“喂,对岸那个,还是个左光禄大夫,从二品,比你高一阶!”
  “你是说孙华?毛头小伙儿一个!”刘弘基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大将军封他,不过是为了笼络关中的人心!”
  “不要小看人家,虽然刚过二十,官兵追了好几年,硬是灭不掉他。他的兵力虽说少了点儿,只有几千,但少了跑起来才快啊,有种!”王长谐对孙华赞不绝口。
  孙华是关中群盗中最强的一个,至少黄河边上的民众是这么认为的,他率领所部数千强兵四处劫掠,非常富实,泺水以北无人敢当。八月十八日,李渊率军抵达汾阴后,派人给孙华送去了一封书信,要他赶过来加入义军。八月二十四日,孙华从郃阳率轻骑渡河,来到壶口拜见李渊。李渊和他握手,一同坐下谈话。本以为孙华这么大的名声,一定是个威风凛凛的长者呢,见面才知刚过二十,面相和说话都很憨直,这让李渊一开始多少对他有些轻视。后来见他非常殷勤诚恳,自有几分天生勇武,越看越不简单,于是对他厚加抚慰,封他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领冯翊太守,他的部下的功劳也都被勋司一一登记了,相应地都封了官,还赏赐了不少财物。李渊这样做,自然是希望关中群盗效仿孙华的行为,纷纷前来投靠义军,壮大义军的队伍和声势。
  九月初,李渊令左领军长史陈演寿和王长谐、刘弘基率步骑六千从梁山渡口渡过黄河,作为先遣队在黄河西岸等待大军,并巩固滩头阵地。在下游十几里处有一座蒲津桥,按李渊的命令,部队必须拆掉这座桥,隔断河东之敌的后路,对敌形成前后夹攻之势。孙华被任命为这支先遣队的先锋,在前面为全军引路,现在孙华已经先行渡河,在对岸扎下了营盘。
  “这毛小伙儿是不错,真的该受封,”刘弘基见王长谐摆起了孙华的好,也转了口径表示服气。“大将军这样高封他,肯定会诱惑得关中人打起飞脚来投义军,你信不信?”
  “当然相信,不过你心里也莫搁得慌,你是二郎最要好的朋友,大将军肯定要压一压自己人,对生人更要拔高一些!再说在咱们太原起义的人中,就数你封得高啦,你还有啥不满意的?”
  “胡说!我啥时候不满意过?待我再斩个屈突通的人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