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彦的这几篇文章,引起的反响甚至要比筹建海关、征收工商税等来得更加猛烈,因为缴税本来就是惯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皇帝的,纳税属于纲常伦理,从来没有人因为要收税,而跟他们讲这些道理;他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纳税还有这些好处。
然而不得不说,这些观点说得确实在理,就好比海上贸易,特别是在北方,有了大洋舰队以后,海贸比之从前变得更加安全方便。再好比北方的建奴,要是让那些野蛮人冲过来,肯定没法做生意。
当然,并不是每人对此都有体会,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都觉得朝廷表现出来的这个姿态,大不寻常,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是“循循善诱”。
而且官方还在报纸上征意见,税率如何,如何征收,如何监管等等,洋洋洒洒十几条,还让他们提意见,有什么看法都可以通过各地的官衙,驿站,以及华夏社进行反应。
多数人对此示接受,而且是心甘情愿的那种。毕竟,税率不少太高的话,这样的姿态让大家都能接受。
当然,道理是这么说,但要让一些习惯于免税和逃税的人来说,未必就能心甘情愿,总会有人觉得有些事情就应该是朝廷做的,不该让他们付钱,此外还有很多质到时候会乱收税之类的声音,但是在朝廷积极的姿态,以及务实的举动之下,支持者还是主流,各种各样的意见也提出不少。
朝中文武大臣对于设立海关大致也持支持的态度,明朝的海禁,事实上早就已经开海,市舶司也一直都在运转,包括各地的钞关。
对于彦整理工商税,内阁自然不会反对,但也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说不要扰民,不能与民争利。
就明朝商税的实践来说,为不像田赋那么容易确定具体的数目,所以多是采用定额的方式,譬如说临清钞关,一年要收六万两税银,大致都是如此。
李彦翻了翻夏熙等人整理出来的税目,事实上很多税目也都存在,不过朝廷这边却很难从中获得财政收入,而在地方上,从事工商者可能也并不少交税,这就是执行不力,或者说很难执行。
来自苏松会馆、海商协会等在京的一些商人,凭籍在辽南时的良好关系,被夏熙邀请参加一次“茶话会”,也就是一边品茶,一边讨论事情。
夏熙现在的品级不高,过去又是相熟的同行,大家说起话来也比较随便:“朝廷要缴纳的税收,咱们荣昌号从来没有缺过,但是有些话在这里还是要说给夏掌——夏大人,我们希望的,就是能够像辽南那样,首先是税目明白,该交多少税,大家心里都有个明白账,不能乱收;其次就是一税制,不能重复的收,譬如俺们的货物从南边运过来,运河之上就是十几道税卡,本来的税率并不高,十几道卡收下来,那就不是小数字。”
这位跟夏熙比较熟,也一直都做辽南那边的生意,习惯了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大家的反应也都差不多,税可以交,但是税率要合理,还有就是上面这两个问题,税率要明白,不能重复收税。
“茶话会”开到最后,李彦突然出现给大家表态:合理税率、收税透明化,并实现一税制,这将是工商税包括海关征税的基本原则。
“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持,我们来一起创造一个最好的贸易环境……”
如果说辽南时的李彦只是权力大一点的地方官,如今身为内阁次辅,其地位和影响力无远超往日,他的表态,立刻得到在场的商人集体鼓掌支持。(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二四零一回 内监
更新时间:2009…12…11 20:58:02 本章字数:3558
今内阁掌握朝政实权,内阁九人也给戏称为“九巨头孙承宗是首辅,李彦只是四名次辅之一,并且是排名最末的那一位,不过李彦却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所谓“宁负老,不欺少”,要是按照眼下的趋势,李彦迟早会成为内阁首辅。
何况李彦执掌兵部,麾下拥有大明最为强大的复辽军,怎么看都像一个权臣的样子。
而在近期朝廷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基本都是由李彦主导,其权势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李彦试图推动的新政,对于工商阶层来说,都有很多好处,之前筹办的皇家博览会,以及商号评选,虽然说中标的毕竟是少数,但这却透露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对于工商业的重视,让他们这些商人面上有光。
当然,要说朝廷有这个意思,还不如说是李彦有这个意思,私下里大家也在流传,李彦确实想要扶持工商业的发展,不过受到的掣肘太多,只能用这种方式,曲线进行。
这种说法其实以从辽南的发展中得到验证,在李彦当政的辽南,就是以工商业为主,并且成立了民选的议政院,辽南可以说是商人们当政的地方。
有人甚至从国士院中看南议政院的影子,不过同辽南相比,内地的传统势力太过强大,要想复制辽南的模式,几无可能。
这是李彦在变之后,第一次和商人们面对面接触,诸商人也都趁机表达友善,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李彦能够成为首辅,并且顺利推行他在辽南的那套政策将是每个人都梦想的,如果要为此做出一些贡献和支持,他们也都不会吝啬。
革新之路,艰难险阻,对于学过马思政治学的李彦来说,当然知道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天然支持者,但是政治斗争也不会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李彦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利益,却不能代表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利益虽然公平的商业环境,可以让大部分商人发家致富,但有人却可以做红顶商人,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情况下,利用特殊的资源,大赚特赚。
李彦的到来话题迅速税收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大家关心即将到来的博览会,关心京津路的建设会不会扩展到全国包括运河的疏浚,以及矿山的开发等等话题。
“大家心。朝廷会尽力创造一个良好地贸易环境。也希望大家合法经营要惹出事情来。不然大好地局面。就会毁于一旦。”虽然以华夏系和辽南为核心。已经有多个行业协会存在。李彦还是希望这些商人能够组成一个松散地、全国性地联盟当然这种协会无法像辽南那样严密并拥有很大地权力。但是能够约束行业行为强自律。那就达到李彦想看到地效果。
能够得到商人地支持津海贸司首先组建。税率和规程与辽南大体相似于做惯海贸地商人来说。早就已经习惯。
海贸司也实行一税制。凡是天津出海地货物皆由天津海贸司榷税。如果是在辽南中转。则不会再行榷税;如果是辽南和天津之间发生地贸易。通常按照商税税率征收。也实行一税制。
此外也清理了从临清到京师这一段运河地钞关。将之前复杂地征税、抽分方式。改为统一地榷税制。并实行一税制。
通过运河漕运地货物。除了缴纳商税。还需要缴纳一定地运河治理费。总体上来说。商人需要缴纳地税费大为减少。不过节慎库所能获得地税款却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过去榷税混乱造成地。
面对这样地情况。李彦和夏熙重整商税系统地信心更足。问题是临清到京城只是局面。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始终需要面临很多问题。
在李彦的支持下,天启皇帝朱由校得以顺利创办他的“皇家精作坊”,刚刚成立的精作坊规模很小,因为朱由校只有本月的月钱可以支配,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天下都是皇帝的,不仅是内库,即便是国库的银子,皇帝也可以随意取用。
李彦给宫廷用度做出限制,皇帝可以逐月获得定额的月例钱,宫廷的仆役的工钱、宫廷的维修保养,也有限额,并且有预算。
朱由校对此并没有什么不满,只是关心他的“皇家精作坊”何时能够成立。
皇帝每个月的例钱数量并不少,皇家精作坊也并不复杂,只是一间木匠作坊罢了,必须的工具宫里都有,朱由校之前就经
些干活。
朱由校在宫里找了套院子作为作坊的所在地,每个月需要为此支付租金,作坊所雇用的工人,也是一些会做木工活的小太监,他们的工钱也要朱由校支付,并且不再属于内监的编制。
在很多人看来,李彦此举非常刻薄,李彦在内阁表示,他这么做,就是要让皇帝陛下知道谋生不易、经营不易,也限制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