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辽南也有盐田,不过产量不大,所以朝廷也没有在意,虽说给了辽南发放盐引的权力,却也没觉得辽南能产多少盐,这部分盐引也就抵充五千兵的饷银,还不包括粮草。
    朝廷并不知道辽南的盐田经过整改以后,产量大增,远远超出原来整个辽东的产量,很快成为辽南的支柱型产业,大大缓解了辽南的经济压力。
    李彦起先也没意识到盐场的价值会有这么大,毕竟在后世来说,盐是很常见也很便宜的,但是这个时代,盐实行盐引官卖制度,被附加了税收的功能,所以盐的价格特别高。
    如果说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北方人吃面而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大豆油南方人吃菜籽油,那么食盐不管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富人还是穷人,都是需要吃盐。加上盐又不像其他的东西,需要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条件才能够生产,很容易进行控制,所以历朝历代,都对盐实行专卖制度,并通过提高盐的价格,起到税收的功能。
    有明一代,盐税与田赋,几乎是平分天下,可见盐引在明朝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与田赋不同,盐税是直接归属内库的,所以辽南能从内库争得这一块收益,也殊为不易,恐怕那些掌管内库的官员与内监,也没意识到辽南的盐,会产生这样大的价值。
    借着商人的网络,辽南的盐通过天津在北直隶,通过登莱在山东半岛,通过胡文信等徽商,发售到河南、南直隶,甚至还通过东江,输入到朝鲜。
    不过盐毕竟是盐,无论北方的长芦盐场,南方的两淮盐场,都有成熟的产销渠道,辽南的盐,起初还卖得顺利,随着产量的增多,如何确保销售,却也是个问题。
    正文 第一六五回 冬季无战事
     更新时间:2009…8…3 23:42:19 本章字数:3482
    天启元年的冬季,辽东大地显得有些平静,复辽军忙着巩固金复防线,并拓展朝鲜安州生产基地,骆养性异常高调地去了一趟朝鲜,参将的头衔很有些震慑的作用,何况朝鲜本来就视大明为宗主国,一切都进行得相当顺利。
    朝鲜国内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不过在大明朝的积威与恩德之下,支持的声音还是占了多数。
    控制朝鲜,以夹攻建奴,这也是新任登莱巡抚袁可立的主张,登莱与辽南的支持,加上朝中徐光启、孙承宗的声援,复辽军开辟东江战线的计划也就顺利通过,并且从登莱、天津得到了不少的支持。
    安州以北不远的介川,也确实发现了铁矿,使得安州可以建成一个煤铁联合的工业基地。
    不过情况也不都是那么乐观,安州的煤炭似乎不适合炼焦,炼铁所需要的焦炭,还是得从滦州或者山东那边运过来,这就迫使李彦放弃了在安州建立冶铁厂的打算,而是将冶铁厂建在旅顺,安州和介川就彻底成为矿场开发。
    介川的铁矿石可以供给旅顺炼铁,安州的无烟煤可以供给辽南作燃料,安州、介川的矿业也就此发展起来,到了天启二年的正月,这两处矿场,已经有超过三千人的规模,包括两支三百人的护矿队。
    安州、介川的矿场使用的矿工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是逃亡的辽民,还有一些朝鲜的民众,平时劳动的间隙,都要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差不多等同于金州、复州等地方的卫所守备军。
    安、介矿场实行规模化开采,劳动条件在李彦看来是相当恶劣,不过在这个时代。却要好出很多。
    安、介矿场的煤铁矿开采出来以后,就可以通过清川江顺流而下,进入大海,再输送到皮岛、金州、旅顺,其中铁矿石全都送往旅顺。无烟煤在蜂窝煤炉进入朝鲜以后,也在朝鲜本地卖得不错,特别是冬天来了,取暖、烧水、做饭,使用无烟煤确实方便。
    安、介矿石的运输皆由旅顺华夏船运公司负责,天津造船厂在十月下旬、十一月份,先后有四条两百料。一条三百料地大船下水,其中护航舰队得到了那条三百料的大船,以及一条两百料的福船,舰队的主力战舰就成为一艘三百料的大船,加上两艘两百料地福船,以及十几艘其它战舰。
    虽然数量看上去不算很多,这些却都是辽南最好的船。而且几艘大船更是实现了火炮了。最大的三百料炮船,已经是双层甲板,一共三十六门大炮,其中千斤大炮一十八门,三千斤大炮四门,其它也是八百斤的重炮。
    这几乎已经是辽南铸炮地全部产能。为了装备这三艘炮船。甚至还从朝廷那边弄了几门大炮。这些炮都是徐光启、李之藻带着洋人铸出来地。精作坊地工匠也参与了一些。这几门大炮都是三千斤以上地。射程和威力都要比复辽军标准配置地千斤重炮要更远、更大。
    正因为炮船所需要地炮太多。李彦只给舰队装了两艘新船。加上最早地那艘一共是三艘。三艘船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将近一百门大炮。几乎掏空了辽南地潜力。
    剩下来地三艘两百料地福船。其中一艘被李彦给了登州水营。当然也不是白给。一是李彦从沈有容那里弄来了很多船。二是袁可立一高兴。给了辽南更多地支持。再说天津船厂地物料可都是从南方征用地。船厂地成本并没有那么高。
    李彦给登莱送了一艘大船。拉近了与袁可立之间地关系。仅仅是这一点。这艘船地价值就赚回来了。袁可立为了辽南请饷筹粮。也确实是很用心。
    还有两艘大船。一艘自然是留给辽南华夏船运公司。在辽南起步地过程中。李彦一直从华夏工场那边抽取资源。这一回将这些船转过去。也算是一种弥补。
    华夏船运公司收拢了水营整顿以后裁汰下来地大小船只。承揽天津、滦州、辽南、皮岛、安州之间。华夏工场、津滦厂矿、辽南物资。以及安介矿石地转运。业务繁忙得很。
    另外一艘大船则留给了北方船运社,这是海商协会地一些商人,募股筹集起来地船运社,除了一些天津、山东原来的船商,也是从辽南或租或买,置办了上百条大小船只,结成了这个船社。
    北方船运社地结构组成与华夏船运公司相类似,他们下面有两支船队,一支跑外海,一支跑内河与近海,跑外海的自然是准备着发往朝鲜与日本,跑近海地也主要是从天津这边,将北直隶或者沿运河而来的物资运到辽南,从辽南那边运回来水泥、海盐等,也是做得很热闹。
    除了这两大船队,也有很多跑散货的船只,他们在跑海运的时候,也往往要结成船队,大家一起走,抗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强。
    也有一些人组成了一些小的船队、船运社,在辽南的影响下,相对平静的这个冬天,北方的海上航行的船只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津滦一带、辽南半岛、皮岛和朝鲜,以及山东半岛沿海,渐渐形成了以辽南为中心的海上商圈,与闽粤为核心的南方海贸圈形成截然不同的特点。
    李彦也是着力培养这些海上的船商,虽然与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西方海商不能相比,甚至相对于南方闽粤的海商来说,北方海商的规模与实力也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过他们这种更侧重于商贸的方式,似乎会更加健康一些。
    北方海商协会在天启元年晚些时候,也就是十一月底的时候,选举出了委员会,委员会随后委任了一位海关关长,开始履行海商税的榷征。
    辽南衙署在海商协会及委员会都有相应的名额,华夏船运公司也有代表入选,作为辽南的掌权者,以及协会…海关模式的提出者,李彦在协会中的影响力很大,甚至有委员希望推举李彦为会长,不过被他给拒绝了。
    辽南衙署监督海关的运作,对海商的行为干涉的不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和建奴发生任何形式的关系。
    这半年多以来,包有才和他的情报部一直在致力于在建奴控制地区建立情报系统,在刘爱塔兄弟,单尽忠等人投降以后,才逐步弄清楚建奴内部的一些情况。
    建奴之前的叫法应该是女真,不过是东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生产手段很缺乏,这包括农田种植,以及手工业,他们需要的很多东西,譬如盐、茶,乃至粮食、铁器等等,都需要通过与汉人的交换得到。
    与明朝的战争爆发以后,建奴并没有发生物资的短缺,一方面他们在战争中不断获胜,可以通过战争去掠夺;另外一方面,他们将汉人变成奴隶,可以为他们生产,还有一条很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商人。
    虽然在战争期间,女真与明朝之间的商贸活动被打断,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