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人谈话的气氛异常轻松融洽,厅中不时地传来几人的笑声,如果被不明内情的人看到,很难相信他们只是第一次见面。在又谈了一些辽东战事和京城风物之类的话题后,二人遂起身告辞。
送走冯华和李九杲,孙毓汶拆开礼单的封口,一张面额五千两的全国著名票号——“日升昌”的银票露了出来。看着银票上的数字,孙毓汶不禁又是一愣:这冯华出手还真大方呀!
要知道,清初文官正一品大员的年俸银和柴薪银加在一起也不过360两,另有禄米180斛,外加部分蔬菜烛炭银和灯红纸张银,没有一个官员能够靠它维持生活。雍正、乾隆年间,各级官员的俸薪银翻了一番,同时为了避免官员贪污,另加了一项养廉银。虽然这笔养廉银远远超过正俸,但那些不合法收入仍然成为大小官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孙毓汶当然也不会例外。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还真是没错。冯华的主动拜访、谦恭谨慎以及一份儿重礼立刻就让孙毓汶改变了对他的一些看法:本以为这个冯华在辽东叱咤风云,也是个眼高于顶、脾气又臭又硬的人,谁知一见却还颇通世事、很知道些眉高眼低。‘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底下又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免俗。看来,这个冯华到是可以拉拢一下!不过,‘人心隔肚皮’还是应该再试探一番为好。
想到这里,孙毓汶的脸上禁不住露出了一丝不可捉摸的笑容。
5月2日清晨,宣武门外的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内,十三个别院尤自灯火通明。为了做好今日去都察院上书的准备,康有为、梁启超和粤省的举子们几乎彻夜未眠。
此时,在北跨院“七树堂”的“汗漫舫”内,连续伏案书写了一昼两夜的康有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万八千余言的《上皇帝书》终于完成了。他先挺了挺已经僵硬的腰身,又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手指,然后站起身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长久压抑在胸中的那股郁闷之气,终于随着万言书的完成痛快淋漓地释放了出来。
看看天色已经大亮,康有为推开窗扇,一股清凉的晨风扑面而来。心神不禁为之一振,康有为的心情再次激荡起来:社稷安危,全在今日一举,如能以此激励天下,吾虽死无憾……
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身体都十分的疲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冯华、李九杲以及贺菱、龚芳却都早早地就起来了。在刘三儿的精心安排下,几个人吃了一顿异常丰盛的早餐。豆汁、豆腐脑、麻酱烧饼、肉末烧饼、银丝卷、羊眼儿包子和小窝头等一色京味儿小吃,让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全都吃了个肚皮鼓鼓、畅快淋漓。
早餐过后,由于暂时无事可作,再加上贺菱和龚芳一再要求,而且冯华也希望看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车上书”是否还会在今日发生,因此冯华决定今天就带着几个人在京城里转转。不过为了方便起见,贺菱和龚芳还是改成了男装。
出了大门,坐上刘三儿安排好的马车,心里已经像长了草的贺菱迫不及待地问道:“冯大哥,咱们先去什么地方呀?”
神秘地笑了笑,冯华答道:“咱们先去皇城的正门‘天安门’附近看看,那里应该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天安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世祖顺治帝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并更名为天安门。
看着通高33。7米,以汉白玉为基座,建在10余米高红色墩台上、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包括冯华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住了。天安门冯华在上学和工作后曾经来过很多次,虽然每一次瞻仰天安门他的胸中都会涌起一种庄严、肃穆和自豪的感觉,但这一次天安门带给他的冲击却是如此的强烈和不同。城楼还是那座城楼,可冯华心中的感觉却再也没有了以往的那种豪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说不尽的压抑、苦涩和屈辱,巨大的反差让他的心一下子颤抖了起来。而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冯华重振中华雄风的愿望也从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的强烈和不可抑制。
许久,众人才从巨大的震撼中清醒过来,时刻都关注着冯华的贺菱却忽然发现冯华的神情有异,清澈似水的眸子中竟好似有一片闪光的晶莹。禁不住一呆,贺菱有些迷惘了:眼前的情景自己可是从来也没有在冯大哥身上看到过的。
“冯大哥,你怎么了?”走到近前,贺菱关心地问道。
心中一惊,冯华立刻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看到李九杲和龚芳也向自己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但是并没有说话。
一瞬间,贺菱突然觉得自己和冯大哥之间的距离竟是如此的遥远,她根本就不能理解这个让自己倾心的男子心中究竟在想什么,一股浓浓的苦涩慢慢地浸入了她的心田……
不只是贺菱,就是李九杲和龚芳也有些迷惑不解。正当几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离他们不太远的天安门西侧忽然传来了一阵高似一阵的嘈杂声,附近的行人也纷纷地向着那里汇集过去。
“听说是十八省的举人联名去都察院上书,领头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康有为。”两个过路之人一边说着话,也一边向那里奔去。
看到有热闹可瞧,还是小女孩心性的贺菱很快把刚才的那一丝伤感抛到了脑后,兴奋地对着冯华说道:“冯大哥,咱们也过去看看吧!”
心中也是一片振奋,冯华点点头:“好吧!不过小心不要走散了。”
在宣武门南的松筠庵统一集合之后,各省的举子开始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前往都察院上书。康有为手捧着《上皇帝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左右是是自己的弟子梁启超和麦孟华。他们知道这是有被杀头危险的事情,但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他们义无反顾。
举子们刚一出发,立刻就在京城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此众多的应试举人联名游行上书,不但是大清国前所未有的,就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绝对可以称得上“史无前例”。上书的举子们列队在大街上浩浩荡荡地行进着,所有人的仪容都异常肃穆。虽然没有高呼口号,也没有太多的标语旗帜,但那场面还是相当的壮观和震撼人心。随着队伍的前进,仍然不断有举子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加入到越来越长的队伍当中。
上午九时许,都察院门前已经跪满了上书的人群。面对着都察院的大门,康有为把《上皇帝书》捧在头顶,然后朗朗说道:“吾等十八省举人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乃欲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之民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皆在此一举还请皇上下罪己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京师中前所未有的壮举引来了无数京城百姓驻足观看。都察院门前数里许的长街上衣冠塞途,水泄不通。请愿的举子跪满了一地,围观的路人更是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一千三百多名举子头顶烈日,膝跪黄土,痴心不改,苦苦等待。希望都察院长官能出来接见,等待着督察院把万言《上皇帝书》呈给光绪皇帝。看着长跪不起,久久不散的举人们,都察院的官员只得出来劝慰:“诸位,条约已盖印鉴,大势已无可挽回,恳请各位立即返回各自的会馆。”
举子们并不为之所动,不断在康有为地带领下齐声高呼:“把万言书呈给皇上,否则我们将长跪不起!”
而十几名台湾籍举人,更是对着都察院垂泪请命:“桑梓之地,义与存亡。吾等只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从来也不曾见识过这种波澜壮阔“群众运动”的李九杲、贺菱和龚芳此时已经被眼前的这一幕所深深感染。举子们强烈的爱国热忱不但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尊敬和佩服,而且亦让几个人胸中的热血开始为之沸腾。他们一边不断地跟着周围的人振臂呼喊,以示支持,一边忿忿不平地议论着朝廷的软弱和丧权辱国。而冯华尽管对“公车上书”的前因后果都十分熟悉,也知道这次上书除扩大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外,并未起到其他实质性的作用,但此刻身处其中的他还是禁不住为这些举子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感到有些激动:民心不可辱,中华民族还有希望!
第四章 筹谋千秋业
由于以西太后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从中阻挠作梗,都察院最终也没有收下康有为起草的这份儿《上皇帝书》。
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