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义勇军在进驻“龙口街”以后,为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镇上许多保守的士绅仍然对义勇军的一些做法不甚赞同。他们认为:国家动荡、土匪猖獗,壮大军队保卫乡土,甚至买枪添炮那都是必须的;兴办工厂、发展经济,让众人得利,都有钱赚,自然也是应该的;但是开办新式学堂,说什么还要请西洋人,学习一些奇技淫巧的洋玩意儿,可是即坏了祖宗的规矩,又丢了国人的脸面。再说办学堂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是只赔不赚的买卖,有什么用处?他们虽然表面上是赞同张立三的“缓办”说,其实内心里根本就不同意办,只是嘴上不敢明说罢了。
听着两种不同意见的辩论,李九杲和黄德贵二人互相看了看对方,谁也没有表态。他们虽然不反对成立学堂,但也认为张立三等人提出的优先发展军队的想法很有道理。但他们也知道,三哥提出成立学堂的建议,肯定是经过大哥同意的,因此虽然心里认可张立三等人的想法,却丝毫都没有不同的表示,他们宁肯私下里与大哥沟通交流,也不愿意把兄弟之间的不同看法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
李九杲、黄德贵当初与冯华三人结拜金兰,一来是他们曾救过自己两人的性命,又报了九杲的杀父大仇,对他们有天高地厚之恩;二来是觉得他们言语新颖独特、振聋发聩;行事光明磊落、豪爽过人。且言谈举止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概。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看法的正确。自从“铲不平”改编为中华义勇军以来,他们在冯华的策划下连战连胜,现在已经光明正大的成为了“龙口街”的团练,摆脱了土匪的身份。尤其是冯华,不仅性格坚毅果敢,而且为人襟怀坦白,待他们就象亲兄弟一样。现在他们对冯华,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信任、钦佩和敬服,对冯华提出的事情,他们也都是毫无保留的支持、执行。但李九杲、黄德贵也并不是无知盲从的人,他们的态度表面上看似与文革时代流行的“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他们这么做只是基于对冯华的绝对信任。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他们都要找到冯华问个清楚,弄个明白。
下午散会后,周天宇和邢亮都因为手头的事太多,没有吃饭就各自赶回了自己的驻地,而李九杲、黄德贵却跟着冯华来到了他的房间。对于李九杲他们的来意,冯华早就心里有数,还未坐定他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咱们兄弟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地聊一聊了,办学堂的事我还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呢?。”
李九杲笑了:“得了吧,大哥!你早就知道我们要说什么。今天开会的内容,你也不提前给我通个气儿,弄得人想问不敢问,想说不敢说,把我的尿都快给憋出来了!”一句话说得冯华和黄德贵也都笑了起来。
三人聊了几句部队训练和各地情报站的事,冯华站起身向着门外喊道:“小董,今天多给准备两份儿客饭!”
话声刚落,就见贺菱和警卫员小董端着几碟清淡的小菜走了进来。摆好小菜,贺菱又返回去拿来了一小坛烧酒,边斟着酒,嘴里还说着:“谁也不准多喝,每人一杯。”
李九杲一听就乐了:“这丫头,一人一杯,你勾我的馋虫子啊!”
贺菱寸步不让:“不行,冯大哥说了,喝酒贪杯会误事。”
李九杲一再哀求:“好妹子,你冯大哥轻易也不请客,好不容易留我们吃饭,还不给点儿特殊照顾,两杯行不行?”
看到冯华点头,贺菱才故作大方地说道:“好吧,那就把我的那一杯给李大哥吧。”
李九杲眉开眼笑地夸奖着:“这才是好妹子。”并连声道谢,二人一唱一和的表演,引得冯华和黄德贵“哈哈”大笑。
其实冯华自己平时很少喝酒,菱儿这坛子酒还真是为李九杲和黄德贵端上来的。刚才菱儿看到李、黄二人这个时候过来,就知道这哥儿仨准得在一起用饭,打过招呼后,就拽着小董准备饭菜去了。
自进了龙口街以后,兄弟们也不同于以前,可以天天相聚,畅所欲言。常常是各忙各自的一摊工作,三、五天难得一见,兄弟之间这样的小聚也很难得了。
对于自己的兄弟,说话用不着兜圈子,冯华一边吃饭一边对他们说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在咱们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根据地还没有富裕起来的时候,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那么,根据地的刀是什么呢?”
不等他们回答,冯华接着说道:“根据地的刀就是咱们义勇军,刀刃呢?就是战士们手中的枪和炮。我们的武器确实很先进,可是它数量有限,而且弹药的储备也不很多。目前我们还能应付一阵,但等子弹打光了呢?我们就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兵工厂虽然成立了,但是由于缺少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现在只能生产一些地雷、手榴弹。再先进的机器设备如果开动不了,也是一堆废铁。”
看到李九杲和黄德贵听得入神,忘记了吃饭,冯华忙停下来让他们:“别耽误吃饭,来,吃菜,吃菜!”
吃了几口饭后,冯华接着说:“你们和立三的意思我都明白,发展经济和壮大力量确实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是如果你们能将这两件事与办学校联系起来,看得再深些、再远些,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了。那些士绅考虑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他们看不到办学和培养各种人材才是能让龙口街和义勇军获得更大发展的最好投资。也只有尽快培养出各种有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才能赚更多的钱。另外,别看他们表面上也都打着“当前应把精力放在发展军力和经济上”的旗号,其实这些人就是觉得办学没有钱赚,有些得不偿失,只不过并不敢明着唱对台戏。”
看到李、黄二人频频点头,冯华加重了说话的语气:“要记住,‘教育兴,科技兴,国家才能兴旺’。成立学校培养各种人才,不但是根据地的第一要务,而且就是对于整个大清国来说也已经刻不容缓……”
送走了李九杲、黄德贵;冯华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抬头望着已经半圆的月亮,乡情、亲情以及一股莫名的惆怅之情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兄弟三人身遭异变,如今已是有家不能回,亲人再也不能相见,所有的思念与乡愁只能永久的、深深的埋在心底……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冯华他们的运气可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先是机缘巧合下收服了“铲不平”,然后又利用歼灭“小飞龙”的机会,顺利留在了“龙口街”,成为了正规的团练。目前根据地的各项发展也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势头。不过,他们面临的形势却也不容乐观。义勇军进驻“龙口街”后,为了消除当地一些士绅名流的疑虑,并尽快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冯华经与贺国光商量,提出成立义勇军指挥部联席会议,由义勇军的主要领导和“龙口街”的一些士绅名流组成。指挥部联席会议在成立时,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各项决议都要经大家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这项制度,在成立之初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一些反对者的抵触对立情绪。冯华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虽然小有波澜,但在贺国光的支持下,都很顺利的通过了。可是当一些改革冲击了这些“士绅名流”的原有观念,并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时,他们与义勇军的矛盾立刻就尖锐了起来。
前一时期,为了扩大义勇军的影响,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邢亮曾提议在“龙口街”四乡二十八屯仿效当年抗日根据地的做法,实行“减租减息”。可是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当时的东北由于开禁不久,绝大部分农民都是自耕农,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只不过是由于个人财力的不同,拥有的生产工具、骡马的多寡以及开垦的土地有多有少罢了,也只有少数大户才会在农忙季节雇工。“减租”这一条的普遍意义并不大,唯有“减息”这一项,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热烈欢迎。
那些小户人家,因资金不足,生活拮据,免不了在添置农具或青黄不接的季节找富户借贷,而过高的借贷利息还是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过,这项政策刚一提出,立刻就遭到了拥有放贷能力的大部分地主富户及士绅名流的强烈反对。后来,在以贺国光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士绅的带动下、义勇军提出投资工商业给予优惠奖励、再加上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