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红楼之琅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府不管,这个时候的人最讲忠孝仁义,将来就算他爬的再高,外头的人们也只记得他是贾府里出来的,因此,早些未雨绸缪把荣宁两府没落时对自己的影响减到最小才是最要紧,至于与贾府一干不思进取的宗族的关系,生就已经是这样了,想撇清也撇不开多少。
  
  幸而大青朝代本就模糊,贾环开始读书后,就凭借自己后世时就有的超凡记忆力,把那些清朝之后的诗词歌赋,还有古今对联集锦,以及自己了解的关于考科举所作八股文的相关事项,一点一点的拿出来温习。
  
  转眼过了年,贾环十岁,正好逢上大比之年,便求了贾政,又有周鸿宾帮着说好话,便给他捐了个监生,报了名下场一试。
  
  原是从乡试考起,贾环后世就是从小学一路考到大学的“状元”,猜题的本领非同一般,他又请周鸿宾在外面打听了近些年来开科的题目,比较之后,自己拟了感觉差不多的十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文章出来。
  
  另外还打听每场考试的考官为何人,脾性喜好为何,以及当今圣上的秉性好恶。看着不同的人选不同的文章立意,保守的考官便做持重的文章,中庸的考官便只管写的花团锦簇,只要看着好看。
  
  这样周全的准备完,一场场下来,贾环从当年的乡试秋闱,直考进了第二年的会试春闱,更加榜上有名,进入了殿试,成了殿试诸人中年纪最小的贡生,叫贾府等消息盼幸灾乐祸的人们跌碎了一地眼镜。
  
  贾环深知自己年纪小,殿试乃是皇帝提拔得用人才的机会,想必他这种“储备人才”的名次不会靠前,不想老皇帝颇觉得他入眼,赐为探花郎,奉旨与状元榜眼一道跨马游街,风光一时。
  
  贾母和王夫人眼中顿时有了这个孙子儿子,急忙的派人拨了跟宝玉相邻的院子给贾环住,另外此时圣上感念探花郎年幼,只派了他一个翰林院修编的应景儿官职,免翰林院行走,继续整日窝在房里读书也无妨。
  
  贾环一朝得中探花,赵姨娘等的身份也拔高了,又因赵姨娘原是贾府的家生子,贾政禀明了贾母,连忙将赵姨娘的老子娘一家放了出去,又把贾环乳母杨嬷嬷一家人的卖身契直接拨给了赵姨娘,另外给了赵家一笔银子安置,从此成了小有产业的自在富足人家,赵姨娘在府里说话行事底气也足了起来,倒把王夫人气的暗自肝疼不已,只可惜她狠不下心去管教宝玉那个宝贝疙瘩,虽说贾环仍认她做嫡母,但阖府内外皆知,这位探花郎从小是赵姨娘养的,与她亲与不亲,都明白看着呢。
   

作者有话要说:贾小环童鞋的科举之路:
由官僚子弟直接捐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史称荫监,又分为恩荫和难荫两种。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许送一子入监读书,以及遇到庆典,皇帝特赐许入监读书的人,都算是恩荫。在这里贾小环的监生资格是花钱买的,历史上国家对此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那么严格。因此直接免了童生神马的那些程序。)

监生直接参加乡试(乡闱),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贾小环变举人之后,紧接着参加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的会试(礼闱),因为在春天,又叫春闱。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考中的称贡士。

贾小环变成贡士之后,可以参加当年举行,时间是三月十五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于是小贾探花就是这么着在某年八月至次年三月间新鲜出炉的。

摊手,俺承认俺开了金手指。




2

2、绘锦绣 。。。 
 
 
  且说贾环此番在朝中挂了职,贾府中自然无人再敢轻慢于他,就连贾琏、凤姐夫妇也面上亲切了起来,月例衣裳并伺候的丫环婆子,一并比照宝玉的分例安排。
  
  赵姨娘因得了个探花的儿子,人虽更趾高气昂,却也对贾环更是言听计从,因此贾环说让她只管过自己的日子,平时陪陪贾政,其余有什么不好的只管跟自己说,况此时赵姨娘成了探花郎生母,王夫人也不好让她再在跟前立规矩,赵姨娘心气儿和顺,反倒少生了许多事端。
  
  贾环得了空儿,终于有了初步的能力来施行自己从穿过来就蓄谋已久的计划,于是带着跟了自己大半年的奶兄杨雄,和自己的小舅舅赵国基,拿自己这两年攒的私房钱,并赵姨娘那里要来的一些银子,在城中不打眼儿的地方盘了间小铺面,挂上了“锦绣阁”香货店的招牌来“试水”。
  
  贾环首先拿来“试水”的便是香薰香皂、洗发香膏、沐浴乳,护肤油润唇膏等等这样的东西,虽说没有什么工业设备,这些用天然材料再加点添加剂也不是制不出来,尤其大青立国已近百年,国祚平稳,百姓安居,因此渐渐养成了民风奢华的习气,况且女性的消费市场,无论什么年代都是一份硕大的蛋糕。
  
  事先时贾环已做好了一份详细的企划书,所以他的奶兄杨雄在外面开的香货店,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招牌、商标、产品包装和定位。
  
  所有的产业都计划以“锦绣阁”来命名,市场定位是走高端路线,不怕卖的少,就怕卖的便宜,因此一开始杨雄愁眉苦脸,谁想到月底一算账,居然足足赚了二百多两银子,是贾环拿出来的本钱的两倍还多。
  
  这也怪不得他吃惊,一块以浅粉软纸包裹起来的圆形玫瑰香薰香皂,包装纸的下方打着“锦绣阁”的标记,上方以二指宽的纱绸扎成一朵花儿似的,成本才不过二十来个钱,卖价就要一两银子,杨雄听店伙计道,店里才开张时简直不好意思的跟客人开口。
  
  谁知这样每天零零散散的卖一点出去,看着店里客人不多,却架不住利润太大了,月底盘点的时候,统共卖了三十四块香薰皂,二十五瓶洗发香膏,四十一支水晶唇蜜还有零零碎碎的沐浴液、胭脂等,这还是店面刚开张,没什么知名度的缘故。
  
  后来连续几个月营业额翻番儿的增长,杨雄也渐渐的学会了见怪不怪了,只是加紧去寻了更多的工人到庄子上的作坊里做工,不过京城郊外成了作坊的小庄子,是贾环管赵姨娘的娘家赵家借的,倒没有地皮费。
  
  配方什么的都在一些专门请的老道的调香师傅手里,这时候的人把名誉和配方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况且大都是一家人俱在“锦绣阁”的作坊中,好吃好喝,旁人想要挖角也不容易。
  
  生产线上是流水作业,就算让人偷了一星半点儿,也做不出跟“锦绣阁”一模一样的东西来。
  
  不过半年的时间,“锦绣阁”就在京城里开了两家主店,全都盘的极宽敞的铺子,豪华装修,用后世的话说一看就是高档消费的地方,进出的也全都是衣着光鲜的太太小姐,和些年轻贵公子们,店内有专供女客挑选商品的雅间儿,免费上些香茗、果品,布置的极为熨帖。
  
  贾环在“锦绣阁”首个产业启动的同时,还撺掇着赵家派人远远的跑到关外去置办了两个庄子,一说是为赵家子孙存点产业,又说自己想吃关外的大米,并要关外的山货皮草。
  
  贾环如今就是赵姨娘的命根子,且赵家的钱还不都是有贾环才挣来的,儿子娶亲又还早,就死活让赵家老俩派人去关外置办了两个田庄,贾环便借着这条线,安插了个人在关外负责看庄子的人手里,专门从关外收了好的皮子运回京城。
  
  “锦绣阁”香货店眼看已经步上了良性循环的正轨,贾环便用一个自己的小舅舅赵国基替换下了杨雄手里的差事,另外派他去太湖边及长江尽头的舟山群岛海里,收了两个采珠场。
  
  先前杨雄见香货店的生意好不容易发展起来了,正暗自高兴的时候,冷不丁儿的又被贾环换了人,正满心的想不开,可一见贾环教的人工养珍珠的法子,登时惊的无话可说。
  
  珍珠自古就是极为珍贵的奢侈之物,若是有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