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最终修订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鞅转过身子,背对着悲伤哭泣的人群,紧紧咬着牙关。商鞅蓦然想起,当年他第一次踏进商於的穷山恶水时,黑嫂还是个活泼天真的村姑少女,黑九还是个憨厚朴实的愣后生,他们俩的相爱,是这个穷乡僻壤的美丽神话。就在商鞅要离开这个村子时,他们大婚了。他们很穷,可是他们对好日子却充满了憧憬。商鞅记得,他当时送了这对新婚夫妻十枚铁钱,活泼天真的新娘还为他唱了一支山歌,说他这个“过路先生”是他们俩的福星。后来,为了暗中保护嬴驷,商鞅曾派荆南多次到商於黑林沟暗访,知道了黑九夫妇已经是深受山民拥戴的好里正,是秦国里正的一颗耀眼的亮星了。谁能想到,今日竟是自己亲自将黑九斩首了,那个贤良能干聪慧爽朗几乎有恩于每一个路人和村民的黑嫂也去了。她如何知道,他便是当年那个“过路先生”啊……商鞅感到心头阵阵疼痛,一股热泪夺眶而出。
    商鞅没有心软,在满场痛哭声中,猛然转过身来厉声道:“将商於县令押起来!”
    村民们猛然止住了哭声,惊恐地看着商鞅,茫然不知所措。
    商鞅冷冷道:“商於县令疏于督导,使民怠惰;又滥施仁政,触犯新法,开秦国新政之恶例,实为不赦之罪!为正国法,以戒恶习,将商於县令,就地正法!”
    商鞅冷峻地宣判刚一落点,黑林沟村民们轰然跪倒一片:“大人啊,县令是好人!饶了他这一次吧。”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叩头哭求:“大人,县令有恩于黑林沟,教我等死吧,我等愿意替县令服刑啊!”
    商鞅大袖一挥:“法不容情,即刻行刑。”
    商於县令已经面色灰白地瘫吊在铁甲卫士的臂膊上,嘶声大叫:“千古之下,何有仁政受刑?荒诞律法!商君,你甘做酷吏,青史遗臭么?”
    商鞅冷笑:“没有你这迂腐之极的仁政,何来黑林沟之恶性怠惰?身为执法命官,不思唯法是从,却苟且于沽名钓誉,实为法制大堤之蚁穴。秦国官吏皆如你等,法制大堤岂不自溃?国家富强,商鞅何惧酷吏之名?行刑!”
    剑光一闪,又一颗人头落地了。这是第二颗秦国县令的人头。黑林沟乡民们第一次亲眼看见,赫赫县令竟然与庶人一样被大刑斩首,惊恐得毛发皆张,大汗淋漓,大张着嘴巴却没有一点儿声音。
    商鞅对黑衣小吏下令:“你且留在黑林沟,带领一百名甲士,督耕一年,不许发放官粮救济。明年收获之前,只许催督村民,狩猎采集自救。一年后若有改变,大功晋爵。若无改变,依法严惩不贷。”
    “谨遵商君命!”黑衣小吏精神大振。
    “黑林沟父老兄弟姐妹们,”商鞅慷慨激昂道,“从今日起,你们就要像上古先民一样,进山狩猎采集,自救谋生!播种之时,官府会按土地多少,如数发给你们种子。然则,绝没有一颗粮食的救济。如果你们不想洗刷自己的耻辱,你们可以逃跑,秦国绝不强留没有血性的懦夫!如果洗刷了耻辱,恢复了黑林沟的富裕生计,人人都是有功之臣,人人晋爵一级。生死荣辱,都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官府的仁政,救不了你们。只有你们自己,才能救出自己。我相信,黑林沟人,不是懦夫!”
    场中寂静异常,人们的惊恐在倏忽之间神奇地消失了,一双双茫然无措的眼睛渐渐明亮起来,仿佛一个懵懂的醉汉在当头棒喝之下猛然醒悟一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佝偻猥琐的人群,直起了腰身,眼中燃起了自信的火焰。
    商鞅一挥手,满载粮食的牛车队咣当咣当地出村远去了。夕阳西下,黑林沟男女老幼目送着维系生命的赈济粮车渐渐远去,一动不动地伫立着,像面对死亡的猛士,肃穆而又悲壮……
    猛然,一个老人高喊:“收拾家伙!进山!”
    “收拾家伙!进山!”人们拼命呐喊着,争先恐后地跑开了。
    天色暮黑,秋风呼啸。黑林沟的男女老幼举着粗大的松明火把,肩扛手提扶老携幼地进山了。商鞅立马村口,默默地为他们送行,直到那逶迤的火把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
    商鞅回身看了看黑乎乎的村庄,一挥手,马队向南方的山道奔驰而去。
第十三章雨雪霏霏(4)
           四、崤山峡谷的神秘刺客
    次日清晨,商鞅到达商南城商南城,大约今日陕西商南县。。这座小城堡是商於的治所,城堡南面不远,就是扼守秦楚咽喉的武关,并不是商於十三县的中心地带。由于秦献公以来秦国确立了“国都临敌”的传统,秦国和大国交界地区的治所,大多都设在了前沿地带。商南城作为郡守治所,就直接成为秦国南大门——武关的后盾。
    商鞅在自己封地的这座首府小城堡,只住了三天。除用一天时间详细巡查了武关的守备外,主要办了三件事:第一件,命令郡守向黑林沟派出一百名士兵,接受那位督导县吏的指挥,协助黑林沟村民自救。第二件,召见了商於十三县的所有官员和大族族长以及大村落的里正。商鞅痛陈了黑林沟骤变的执法弊端,严厉重申了唯法是从的为政准则,当众宣示了对商於郡守降爵两级,以示惩戒。第三件,反复申明秦法保留封地的真实含义,宣示了自己对商於封地依法享用的“四不”定策:不收赋税,不建府邸,不行治权,不许商於官民以任何形式为他歌功颂德。总而言之,商於十三县不享有任何超越秦国法律的特权,完全与秦国其他郡县一样。
    商於十三县的官员、族长、里正,大多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位“功盖管吴”的商君,本想竭尽心力地为商君办几件好事,将商於建成商君的永远退路。这在战国时代,乃是司空见惯的功臣现象,谁也不会感到奇怪。其时,官吏庶民反倒是很愿意做贤明功臣的根基,因为这种功臣比国府更能给他们以保护和特权。齐国的孙膑劝田忌大力整饬封地,遇到危险时立即退守封地的策略,正是基于战国现实提出来的自保主张。后来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正是在受到陷害时逃回封地才得以保全的。其所以如此,根基正在于封地与封主的相互依存并融为一体。谁想商於人的这片赤诚之心,却被商鞅大大冷淡,还受到了严厉的斥责。商於山民虽然朴实憨厚拙于言辞,但心中却是雪亮,决然能够掂量真假虚实。在他们看来,商君虽然不近人情,但却是千古罕见的无私权臣。一个对天下最根本的财富——土地与民众都断然拒绝的人,山野民众自然是肃然起敬的。但不知为何,商於官员与庶民,却也感到在这个人面前总有几分畏惧——你不能颂扬他,不能追随他,不能向他奉献激情,只能默默地看着他为国为民施展权力,将自己烧成灰烬。就像是上天派下人间救民于水火的神圣一般,人间的*烟火丝毫不能熏染他,丝毫不能改变他。对这样的神圣,宵小之民除了敬畏,连爱慕他的激情和为他献身的权利都不能有!
    商於的官员民众终于沉默了,他们默默地接受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圣人。
    三日后,商鞅走了。没有民众夹道送行,也没有官员饯行长亭。人们远远地看着他走马而去,就像看着一尊神离开了喧嚣的尘寰。
    商鞅却很是坦然。他喜欢“各司其事不相扰”这样的官民关系,很厌恶官扰民,也厌恶民扰官。在他看来,官员法外滋事就是官扰民,包括商於县令的滥施仁政。民众歌功颂德额外进献法外求助,就是民扰官。官扰民为害一方,民扰官却是为害天下。官民不相扰,才是一个法制成熟的良好状态。商鞅不可能知道,他的这种为政主张在秦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秦惠王、秦昭王,都曾经严厉处斩过为国王杀牛祝寿和歌功颂德的官员庶民。如此法治政风,使秦国朝野在与战国争雄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始终保持了清明、勤奋与悍勇,官员羞于沽名钓誉,民众羞于歌功颂德,举国唯法是从,人人惕厉自尊。否则,如何能以一敌六,并战而胜之统一华夏?
    走马出得商南城,商鞅吩咐十名铁甲卫士从官道直回咸阳,给秦孝公呈上他对商於诸多事宜的处置上书,他自己只留下荆南同行护卫。卫士将官很不放心,商鞅笑道:“回去吧,都是秦国土地,不会有事。”便带着荆南走了。
    出得山口,荆南连打手势询问去哪里?商鞅笑道:“去崤山,认识路么?”
    荆南高兴地“噢”了一声,一抖马缰便向东南山地奔去。荆南高兴的是,整整十三年,商鞅终于要回崤山了。同时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