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奉太宗之命远嫁松赞干布,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和亲”使者。唐蕃古道上,处处留下了她的芳踪,传颂着她的故事。而且云铮知道,即便是一千多年以后,文成公主“和亲”的佳话仍然历久弥新,广为流传,而那些血腥仇恨的记录,早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尘封在历史的暗角里。
可见,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是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不过云铮有一点一直没有想通,为何和亲的女子,不论在什么原因的条件下,都是汉女外嫁,而不是番女内嫁呢?
如果说中原王朝国力衰弱的时候,男人窝囊只能靠女人买单,那么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凭什么倒霉的还是中原女子?凭什么就不能反过来,让这些“蛮夷”之国的公主内嫁汉人皇帝呢?
再说中原王朝和亲嫁女到番邦,亏本的时候太多了,就算国力强大的唐朝也不例外。比如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朝不仅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一年后唐睿宗还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从此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这可算是唐朝和亲史上最赔本的一次屈辱和亲,这也是唐朝割地的开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还霸占了唐朝一块水草肥美的战略要地。而且还照样掠夺唐人。
唐玄宗时期更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野蛮人契丹与奚,可是最后契丹人与奚不领情把进贡的几个和亲公主竟给宰杀了。后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说了:“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唐朝此举丢尽了国人的颜面。
因为有这些先例在前,云铮对汉人嫁女和亲那是痛恨之极,他的一贯看法就是:要和亲?行,你嫁女儿来我们天朝吧。
原本,这只是他心底里的一个想法,就算他穿越到了这样一个“古代世界”,也完全没有料到这样的事情居然真有发生的一天,而且还真真正正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这一天,正是云铮击败耶律平成后的第五天,他接到了辽国萧太后的亲笔国书。国书按说只应该递交给大魏皇帝,但这次辽国却是根本懒得、也没工夫走那一道手续,直接把国书送到了云铮所屯兵的辽国中京大定城。
诏书写得很大魏化,也就是骈五骊六,云铮这个“大文豪”又不可能去问别人这诏书是什么意思,只能自己慢慢琢磨,最后虽然看是看懂了,但也被绕得有些晕。
其实诏书里绕来绕去之后意思很简单,就是三条:
一是立即停战,大辽将琼花郡主嫁与大魏云国公世子云铮。
二是云家立即恢复对大辽的援助。
三是关于云家军目前占据的辽国领土归属问题,辽国北院大王萧天佐将会亲自到中京与云铮商议。
云铮松了口气,把这一国书向将领们一公布,顿时让所有云家军将领大受鼓舞。
辽国压着大魏打了这么多年,其实也就是压着云家打了这么多年。现在云家终于反击了,而且一次就将不可一世的大辽打得和亲割地,这让他们对云铮的好感立即大涨。哪怕之前一些对云铮过于揽权有些不满的老将,此刻也是服了气。云铮在整个北疆的威望顿时达到了一个从前不能想象的高度。
望着麾下激动的部将们,云铮笑着道:“眼下辽使已经不远,大家且好好休息一天,明天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咱们的老朋友萧大王吧。”
诸将顿时大笑满堂。
…………………………
回老家过个端午,两本书还坚持不断更,差点没把我累死……现在总算回来了,今天晚上大概能睡个好觉了吧……
卷五 千军万马避白袍 第20章 秦晋之好(二)
有朋友觉得前一章对和亲的解释太多,其实这是要突出汉辽两族婚姻制度的冲突,我觉得还是有些必要的,正如同现在这一章里面我就又“多说”了一下辽国的婚姻制度。我觉得不解释清楚这个,就不能体现云铮和萧芷琼结合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嗯,所以,我建议不喜欢的同学越过这两章吧。
………………………… ………………………… ………………………… …………………………
夕阳西斜,金黄带红的光幕铺在地上,所有的景物都似乎带上了一层落日余晖的光晕。
萧天佐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四周的亲卫虽然尽力抖擞精神,可他似乎仍然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丝深深地悲哀和无奈。
那落日再如何不愿下山,却又如何挡得住这天道轮回?万物既然有生,自然就有灭。既然有兴盛,自然就有衰微,正如同这赫赫大辽,兴时大征四方,衰时也照样落得这般田地了。
他回头看了看身后不远处的那辆马车,长长地叹了口气。自古和亲之女子,绝少有幸福之人,主动愿意出嫁者更是从未有过,但芷琼却是……只是不知,她如今心里是否仍然乐意出嫁呢?云家那少年,真要算来,可还才刚刚冠礼呢,竟然便比他父亲带给大辽的屈辱更大。可笑巍巍大辽,竟然成了这两父子成名的垫脚石,人间事,孰能逆料?
萧芷琼孤身坐在华贵的马车之中,连丫鬟都没有带上一个。她秀气精致的脸庞上,没有一丝情绪波动的痕迹,平静得令人不敢置信。
国、家,孰大孰小,孰先孰后?
若无我,云铮是否会进攻辽国?
若无我,云铮是否会援助辽国?
若无我,云家与辽国可有和平?
若无我,云家与辽国此仇能解?
大辽,生我养我的大辽;
契丹,赐我血肉的契丹……
我非不爱辽国,更非爱云铮胜于爱大辽,只是我已早知大辽其实已经经不得云家真正一击了,若云家相助女真,非但大辽必将倾覆,契丹甚至将要灭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萧芷琼轻声自语这《诗经》中的名篇。
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承风,你可否了解我心中的执念?
我知大辽已然衰微,但身为萧氏之女,若能使辽地多享一些和平,纵然背负骂名,纵然被称国贼,又何惜哉?
你们汉人中那位屈大夫不是说过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承萧氏之姓,岂能不循家族之望?
萧氏,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位大臣叫子大心,他被封于萧邑,被称为“萧叔大心”。这就是萧姓的发端。
而在辽国,后族姓萧的原因更复杂一些。
辽国是从氏族奴隶制社会转变过来的,有一种氏族外通婚的习俗。与创立辽国的耶律氏世代通婚的是唯乙室和拔里氏二部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又认为乙室、拔里世任国事功劳极大,可比汉开国丞相萧何,遂将后族一律改称萧氏。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本人虽未改姓,但她的两个弟弟却都改姓萧了。
萧氏与耶律氏世代通婚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萧氏的女子都嫁给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给萧氏。萧氏成为辽国仅次于耶律氏的权贵势力。在原先的那个历史中,有辽一朝,萧氏共有十三名皇后、十三位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驸马。
做了皇帝,有时候规矩是管不了他们的,辽国皇帝的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