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少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要搁到今天,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能被强行押送到精神病院区,理由很简单——到底是谁浊了?这举世都浊的时候,就你一个人出来装清高、装高雅、装高调、装高贵,那到底是谁醉了?究竟是谁给了你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
  后来云铮才知道,在很多政治失败者的诗文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很多“豪气冲天”的话,比如范仲淹在改革失败后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比如王安石在第二次进京前写的而且在这一世中云铮还抄袭过一次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些话,如果大家只是觉得他们文辞优美,值得赞赏的话,那云少帅得赞美您——您很睿智。要是您觉得他们说的话在理的话,那云铮就只好奉劝您趁早认清这群人的真面目,否则您以后也很有可能成为的官场、商场上的失败者。
  其实,在秋临江正式变法前,朝中就是否需要进行变法这问题展开了多次大讨论,讨论来讨论去,看似问题错综复杂,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点:你凭啥改革?这个问题,用专业点的话说就是“您有改革的理论基础吗”?
  对于秋临江来说,非常不幸,这大魏虽然文化非常发达,但思想却没有前秦时期诸子百家那样丰富,不能想到一个就拿一个,此时的大魏就一个思想体系——孔子。此外还有另外一个辅助的思想体系——家法。这两个东西,讲起来很玄乎,其实也不麻烦。
  先说说家法,家法这东西,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所以就干脆用不着理解了,大家只需要知道一点——家法无形中确立了祖宗的崇高地位。这点很关键,因为它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秋临江变法理论上的软弱。
  说白了,这和后世我国文革即将结束时期喊过的一个错误口号非常相像,套用在这里就是——凡是老祖宗创造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凡是老祖宗制定的政策我们都矢志不移地贯彻下去,俗称“两个凡是”。
  这“两个凡是”的理论,讲起来非常棘手,它直接给秋临江出了一个难题——你凭什么擅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凭什么?这“什么”到底是“什么”?很简单,你需要给那群老家伙一个说法,一个由头,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为了找到这冠冕堂皇的理由,秋临江想到了孔子。
  孔子何许人也?孔子乃生活在春秋年间,不过其思想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大圣人也。把这人物搬出来说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孔子赞成变法吗?
  这问题很难说,但云铮的看法是:孔子的理论中是有赞成变法的内容的。
  云铮大学的时候,又一次跟室友讨论到这个问题,他的室友就说了:“孔子赞成变法?我怎么不知道?”
  云铮耸耸肩:“很简单,你所看到的孔子的思想是‘删减版’的,不是原本。这‘删减版’里面讲的都是什么做人、做事、仁义、忠孝等等这些空口道义的东西,所以你不知道孔子赞成变法是正常的。”
  秋临江在变法前夕把这哥们搬出来,只为了说明一点——那就是咱们平日里整天挂在嘴边的孔圣人也是赞成变法的,所以你们就别老用祖宗的家法来挤兑我了。
  这个说法很好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很显然,在大魏,孔圣人说的话肯定也比老祖宗更有信服力的,所以按事物正常发展,这满朝的文武大臣应该是同意秋临江变法的。
  可惜就这么一件事,就是没那么容易,因为这群反对变法的大臣也是读过孔子作品的,这群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知道的孔圣人和你秋临江所知道的孔圣人应该是同一个人,他在我们读到的书里面可没提到什么赞成变法,可在你秋临江那里怎么又赞成变法了?
  关于这个问题,云铮只想说两点:第一,他们说的没错,他们所知道的那个孔子确实没怎么提过赞成变法的内容,但是也绝对没说有什么反对意见;第二,孔子确实又是赞成变法的,而且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文化中大部分都是赞同变法的。哪个诸侯国能变法,哪个国家就能强大起来,在那种动乱的年代,学术大师说赞成变法是很正常的,孔子他老人家有事没事就去游说诸侯王实际上就是要让这些诸侯王接受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一套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革”。
  秋临江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些理论基础,只好把一个死了一千多年的人搬出来说事,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搬出来的这个人,人家不认可,所以从这层面来说,秋临江的此次变法从一开始就是处于弱势的,因为他压根没有理论的支撑。没有理论支撑最大的麻烦,就是容易遭到士子们的攻击。
  可惜秋临江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中,后来有一个叫清朝的朝代,出了个叫做“维新变法”的东西,玩的也是这套把戏。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看到满朝文武反对自己变法,也把孔子搬出来说事,说孔子也是赞成变法的。
  这种说法,叫几个好朋友在家里玩一下辩论赛或者是过家家的时候是可以拿出来说的,不过要想让大部分信服是不可能,这“大部分”人总不可能承认自己从小就读的书是错误的吧?
  其实说这么多,只需要用六个字就可以总结出来了——“名不正,言不顺”。理论这东西,往大了说那是能指引大家的向前奋斗的,或者是能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往小了,其实就是一个能忽悠人的东西,有了它你就可以让大多数人都对你搞出来的东西信服。可惜秋临江不太会忽悠人,他也不知道忽悠人的重要性,所以愣是没有搞出云铮心里所想的“理论成果”。缺了这东西,你办啥事都没有说头,也自然很难获得人家的支持,特别是当人家把这“家法”、“祖制”之类的东西搬出来说事的时候,你就会显得特别理屈。
  当然话又说回来,云少帅在肚子里琢磨琢磨很简单,可要真想搞一个“理论”的东西是很麻烦的,这种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也不是你想弄一个弄一个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风气、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等等许多因素的制约。从这角度来说,大家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改革,不过都是失败的居多。
  那么照这个逻辑,没有这理论基础做支撑,那难道就不能改革啦?
  关于这问题,云少帅倒是可以很肯定地回答:能。
  能先搞出一个理论基础再来搞改革的人,是千百年等一回、几十辈子才出一个的天才;搞不出理论成果,也想搞改革的,有两个前提:第一,您是个天才;第二,您是深谙你所处的改革环境,并且比一般人都熟悉你自己所处的环境。
  前面这种情况,千百年等一回,在云铮前世,清朝覆灭后的近半个文学都是这么玩,这一时期天才太多,理论也很多。(具体的我就不赘述了。)
  至于后面这种情况,从盘古至今(只考虑封建王朝),云少帅只认一个:张居正。这哥们那是真天才,13岁就在“官员考场届”里出过名,同时这哥们把整个明朝都吃透了,哪里有问题,问题的病症到底在哪里,哪群人是可以靠得住的,哪群人又是需要给一块糖哄骗一下,需要怎么改革,具体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步骤……关于这些张居正都摸得太透了,所以他能成功。除此之外,要想改革成功,谨献上两个字:极难。
  理论基础不足,只是秋临江变法败笔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这变法在实际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导致秋临江变法必将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秋临江的这些变法措施中存在了太多的问题。
  就说青苗法。(青苗法的具体内容前文有述,不赘述了)
  云铮的一贯看法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如果让秋临江来解决,估计他会把这责任推到地方官员身上,指责地方官员不负责任。
  秋临江的人品倒是天下景仰的,但云铮这样来揣测他,自然有他的道理,而且他平时言语中所表达的一些思想也印证了云铮的猜测是对的。
  在秋临江看来,这天底下的官员就他一个人是对的,其他的官员都是不负责任的,其他的官员都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人,只有他自己为了天下苍生的。印证了屈原那句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仿佛这大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