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少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应之者。故日,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下勉之而已。“只有”以吾至诚恳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以身作则,才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只有“人主”悉其耳目心力以至诚侧怛思念而行之“,才会”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秋临江的意思是,陶冶人才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决非仅学校教育过程本身所能完成。因此,必须从整个社会出发,从各有关方面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制度。这就是他主张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各个环节皆“有其道”。
  若要说起来,这话当真太正确了。正确到沈城、顾恒、秦霆、杜凡四位相爷阁臣面色阴沉,正合“黑云压城城欲摧”之状。而张彦玉、方谦然、余众乐三人则是似喜还忧。
  四大世家见此书,自然是恨不得将秋临江大卸八块。杜凡冷着脸,瞥了张彦玉等三人一眼,端起茶杯,盯着那里头清幽幽地茶水,阴阴地开口:“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哼哼,看来这位左副都御使秋大人的意思是,咱们几个在文华殿当差的,即便还没有祸国殃民,天下皆曰‘可杀’,至少也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了。”
  沈城垂首闭目,看着仿佛睡着了一般。他身边的顾恒望着窗外,似乎在欣赏初春的景色。秦霆冷笑:“这位秋大人乃是万昌二年二甲第四名进士出身,心气高点,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此人动辄要改国朝祖制,却不知是何人给他的胆量?”说着眼光从张彦玉等三人身上扫过。
  张彦玉是先帝时期的进士,跟秋临江这个后生并没有多少交往,估摸就算有交往,可能也是在秋临江高中之后答谢考官的龙门宴上见过一下(张彦玉掌管礼部,当时是主考官,不过那进士高中的龙门宴,一次便有好几十人,秋临江是第四名,正好排在状元榜眼探花之后,所以张彦玉并没多少印象。他做官是个极正经的,作为京官,跟地方官员几乎没有什么交往,即便少有交往的几个,要么是他下属京官外放的,要么是门下弟子,反正一句话,跟秋临江这个新任左副都御使完全不熟。所以他根本不知道秋临江会忽然上一道这样的奏章。
  工部尚书方谦然算是内阁三个寒门阁老里头脾气最硬的,不过他虽然心里颇为支持秋临江的看法,但对于这个人,他还真是一点都不熟,也有些琢磨不透秋临江为何忽然给皇帝上了这样一道奏章。要知道,这奏章肯定要先经过内阁,内阁“四加三”制度之下,它能不能传到皇帝那里,还是个问题呢。
  张彦玉和方谦然一个礼部尚书,一个工部尚书,跟秋临江这原浙江布政使不熟也是正常的,可是户部尚书余众乐就没法说不认识了。布政使负责一省财务民政,怎么说也不可能不跟户部尚书打交道,所以余众乐没法不开口。
  “这个秋临江,我倒是知道的,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看了看几人的脸色,继续道:“不过为人有些刚愎自傲,易得罪人。”
  杜凡冷哼一声,不去搭理。秦霆朝沈城和顾恒看了一眼,问道:“二位相爷怎么看?这万言书可要上奏陛下?”
  顾恒皱了皱眉头:“秋临江现在时左副都御使,这都察院的奏折,我们内阁怕也不好直接驳回……”
  沈城忽然老眼微微一睁:“那就呈上吧。”
  秦霆皱了皱眉:“呈上?那票拟上怎么写?”
  沈城晒然道:“咱们碌碌无为之辈,能写什么票拟呀……不写,什么都不写,就这么呈上去便是了。皇上圣心独照,明见万里,这折子咱们交给皇上处理,总错不了的。”
  杜凡嘿嘿一笑:“怕就怕人家又说咱们不光碌碌无为,还故意将繁重的公务全加于陛下之身,损害陛下龙体,居心叵测,其罪当诛,那可就……哈哈。”
  张彦玉三人脸色一变,心说这下秋临江麻烦惹大发了,看这四大家族的表现就知道,在这种危害整个世家大族利益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放下成见,先压服了反对之声再说。
  “若真是那样,我等几人告老请辞便是,若是人家仍不解恨,自然也可以直接弹劾我等,反正都察院就是干这个事的。”顾恒也喝了口茶,口中不急不慢地道。
  卷二 坐看长空飘乱雪 第54章 乱风将欲起(二)
  看着眼前的奏折,万昌皇帝紧闭着嘴,一句话都没说,更没有大喜或者暴怒,但微微搐动的嘴角和青筋凸显的双手却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十八年了,整整十八年了!朕御极十八年,终于有人敢说出这句话了!好一个“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想我大魏朝廷建国之时何等声威显赫,不意七十年前一场动乱,竟使得朝廷不得不调边镇之军平叛,此后便是这内四家、外四家之间合纵连横,反压得朝廷不敢妄动了!
  外四家坐拥大军,号称“环卫”中原。其实不过是听调不听宣罢了,说是环卫,不如说是环围。只要朝廷稍有裁减边军之意,这外四家便总能不约而同的发现边境不宁。朝廷若是就此申饬,他们甚至敢调兵到其辖区与朝廷直辖地区交界之处,以武力威胁朝廷。是可忍,孰不可忍!
  外四家听调不听宣也就罢了,终归是朝廷自己给自己惹的麻烦,要是开国时没有那“宿将镇边”之举,今日自然也不会有此为难,可这毕竟是祖宗成法,谁也怪不得。而且外四家虽然危险不小,但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家真有主动跟中枢对抗之举,要是处理不了,倒也不是不能先放着。
  反而是这内四家麻烦最大,那武将的爵位世袭罔替了,也就是在边镇称雄,轻易难得把威风摆到中枢朝堂上来。可这文官爵位世袭罔替了,却是每天都要在金銮殿站班的!人家世袭罔替的国公爷站在那里,地位其实比一字王还高,因为即便亲王,其子孙也是要一代代“推恩”下去,迟早推成平民,而世袭罔替则是永不降爵的!
  于是乎,麻烦就大了。朝中官员都知道,这四个世袭罔替的国公爷,只要没犯傻去造反,就能“永不落幕”,任谁都要想法子拉拉关系,走走门路,看能不能依附过去。久而久之,内四家势力自然大涨。要不是皇帝手里还能提拔一批没有关系门路的寒门士子,只怕都要被这四家给架空了!
  万昌从登基的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面临的处境有多么糟糕。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最大的希望便是能重振大魏朝的声威,再现开国时的辉煌。要实现这个目标,八大家族即便不说要一一铲除,至少也要收了他们的权,让他们不得阻挠自己施政才行。但是万昌并不是一个冲动鲁莽的人,相反,他极其能忍。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其实也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等到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几个兄弟都自己跳出来找死之后,才趁老皇帝病危忽然动手,一举取得胜利。
  他能忍,所以一直忍到现在。实际上,在他看来,现在的机会仍然没有成熟,可惜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
  这半年来,对云家倒是狠狠地敲打了一番了,而自己准许四家与自己一样用私房钱组建新兵之举更是一招妙棋,眼下四大家族的新军都聚集在扬州整训,他们少不得要花不少钱,只要让他们的财政破产,或者极度紧张,那么就不得不依靠中枢朝廷的支援来维持军队,这样一来,朝廷便有了底气。
  可是,文官的事怎么办呢?万昌皇帝眉头皱得很深。不过四十出头的年纪,额头上的皱纹便犹如刀刻斧凿的一般了,而微微弯曲的背脊,也显示出与他平时在众臣面前形象不相符的一面。
  “先生,秋临江这事儿,您怎么看?”万昌皇帝疲惫干涩地声音忽然响起。
  这间房中居然还有他人。
  一个全身玄衣,头上带着一顶古怪的黑色斗篷的人。他的面目已经被斗篷遮住,根本瞧不出面貌来。仅仅从身材上来说,八尺有余的身高,不胖不瘦,满身漆黑,颇有一种神秘。
  一个低沉地声音从斗篷中传出:“陛下以为,太子、九江王和岳阳王三位,论帝王心术、权谋手段,可及得上陛下您?”
  皇帝问秋临江的事,他却反问了一句看似颇不着边际的话。
  然而万昌闻言不仅没有发怒,却反而微微一叹。显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