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尉仇台想要离开的时候,汉人居然做出了一些友善的举动,从城上扔下来一些粮草。尉仇台的人本来还不敢去拿,但是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机饿,就有人过去搬运粮草了。这次真的是比较奇怪,城里的人并没有再射箭出来要他们的命,而是任由他们把粮草搬走。
不过,每次从梁口城上扔下来的粮草都只够夫余人马消耗一天的,这让尉仇台想走还走不了。既然汉人做出了友善的姿态,尉仇台也不好不有所表示,他想乘机和汉人和谈,解决现在的困境。
但是他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得不到任何的回复。只要有人向城上喊和谈,就会被乱箭射回来,所以他们又只能撤回来。
最可气的是他们还只能跟城下待着,只要有一个人回了纥升骨城,那么今天就会少一个人的口粮。这种情况屡试不爽,还得尉仇台一生气,连纥升骨城都不要了,干脆带着所有的人住在梁口城下,于是城上每天供应的口粮也增加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考验
尉仇台是笨一点儿,冲动一点儿,但并不等于他是傻子。他明白自己的情况很危险,也知道汉人肯定下了个圈套给自己,但那圈套是什么,他却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的人就只能在城下等着吃救济粮,实际上就算他想明白了,又能怎么样?哪怕不是全份的嗟来之食,他也不得不吃,谁让他们没有了粮草呢?
不过谜团很快就打破了,大队的人马渡河而来,领兵的当然是赵云,他的三万骑兵把尉仇台吃得死死的。
尉仇台想过逃跑,甚至想过硬拼,但很快都被自己否定了。他明白了汉人的意图,他们就是想要擒获他。确实如此,我们就是想要抓住尉仇台,而且他的手下能保留就尽量保留,因为我们需要一支向着大汉的夫余军队,再加上我们掌握的夫余王,我们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支军队是吃汉人的粮食过冬的,而且他们见识过汉军的强大,所以他们基本上不会起什么歹意,应该会彻底投降的,这是郭嘉早就考虑好的。
深陷包围之中的尉仇台和他的部队很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无条件的投降了。面对一支数倍于己的军队,自己那单薄的粮草已经是致命伤了,何况还没有多少装备,尉仇台只能向赵云请降,表示自己诚心归附。
尉仇台是投降了,但是夫余族并没有投降,令赵云想象不到的是郭嘉因为不了解夫余族的内情,居然也算错了一件事情。夫余王虽然是夫余的最高统治者,但并不是没有限制,夫余社会还受到氏族制度残余的制约,如遇有水旱不调,五谷不丰时,君王下职官,主要以六畜名命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还有称大使、大使者、使者的。诸加均辅佐君王,参议国政;王城以外的道,皆属于诸加。道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道下有“邑落”,各由“豪民”管理。邑落内的“下户”,皆属豪民。氏族社会全民皆兵的情况仍然存在,建立一支两万人以上的军队,兵种分为骑兵、步兵,都以弓矢刀矛为兵器。并且各户都有兵器,当敌人来犯时候,诸加率众各自为战。氏族社会还设立了牢狱,对犯罪者惩罚苛严,他们规定:杀人者处死刑,家人也被沦为奴婢;盗窃者,以十二倍盗窃物罚之。人民地位的高低、贵贱差别悬殊,国王、诸加、诸使、豪民属统治阶级,下户、奴婢为被统治阶级。下户为类似隶农的平民,奴婢则是完全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
所以就算是夫余王投降了,但是只要底下的氏族不投降,汉人还是无法完全控制这个夫余。无奈之下,赵云只好先押解着夫余王尉仇台直奔夫余王城,路上打了几仗,都是跟一些当地土著打的,但是这些人哪是赵云的对手,根本没费什么力气,就被赵云打败了。
这些聚居的村落中多有护城栅,呈圆形,有些是居半地式的木结构房屋,据说是早期夫余建筑,但也有宫室建筑,据尉仇台讲是东汉以后才有的。还有他们的历法也相当有意思,竟然用的是殷历(起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亦指殷商时所用历法)。以殷历正月(汉腊月)祭天,称迎鼓,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连日“饮食歌舞”,并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夫余没有固定文字,使用汉文并不普遍,有事派人“传译”,跪地以“手据地窃语”相告对方。会同、拜爵、揖让升降之礼,和中原相同。
赵云他们一路奔波,来到了夫余王城。这一路上的观山看景,让赵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他把这些东西都记了下来,随着战报统统地发了回来。
夫余王城有个比较有趣的名字,竟然叫濊城,而不是夫余王城(公元二十二年,夫余国第四任国王戴素,在迎战高句丽国大军之战中被杀,王子尉仇台迁都,即今吉林市龙潭山城)。据尉仇台讲这里原来是濊貊的地方,只不过被夫余占领了,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已经是夫余的第二个都城了。
进濊城相对比较顺利,有尉仇台带领,我们的军队很快占领了这个城市,但是要想让这些夫余人全都承认大汉的统治,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尤其是那些氏族,就需要花一番心思了,这才是真正考验赵云和沮授的地方。
第三百六十八章 叛乱
氏族的首领承认夫余王的统治,但并不等于承认汉人的统治,这里面的最主要区别就是财产分配。
尉仇台把氏族首领们叫来希望他们承认汉人的统治,一开始这些人还比较老实,但是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异议。最主要的就是人头税和奴隶问题,这些氏族首领根本没有人口普查的概念,他们的领地广阔,人口却不多,很多人居住的十分分散,所以他们对这种收税的方式十分不满。
另外就是他们认为他们拥有对奴隶的绝对所有权,生杀予夺都应该由他们说了算。而汉人的做法则是杀掉自己奴婢也得向官府通报备案,交一笔款项,因为人口,这笔财产不止是属于他的主人,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你杀掉一个人,就意味着国家要少收一笔人头税的。
这样的做法使得大家大户也不能随便的杀人,但是汉人中早就有人也想出了对策。那就是隐瞒不报,等时过境迁以后,再报意外死亡。反正官府也懒得查这种事,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这么干。但是,夫余人实在,根本考虑不到,所以在这一条上根沮授争执了半天。
不过沮授还是比较老到,竟然提前发明了一国两制。汉人只在王城内实行人头税等汉法,而王城外的夫余人还可以继续执行他们自己的法律三年。让夫余人适应三年,三年以后再全面执行汉家律法。当然沮授还给这些氏族首领讲解了汉法的好处,实际上要比夫余的税法好,可以少上交不少东西,让他们自己回去算算账。
沮授的这个办法,非常巧妙的避过了一场冲突,留住了宝贵的时间,让赵云得以从容实施他和赵云彻夜不眠想出来计策。
尽管沮授讲解得很清楚,但是死心眼的人还是有的,有野心的人也是存在的,所以虽然大部分的氏族首领回去以后约束部众,规规矩矩的按照沮授说的做,承认汉人的统治。还是有几个氏族的首领回去以后就叛乱了,不承认汉人的统治,他们根本不相信汉人有那么厉害,会血腥的压制他们。
不相信是不相信,事实胜于雄辩,赵云在接到有人造反的情报之后,开始了铁血征杀,凡是不服从汉人统治的一律灭族。不过不是所有的族众都杀死,而是把造反的首领一家全灭,造反部落的部众则是全部归并到濊城。
赵云的做法震慑了一些蠢蠢欲动的部族首领,让他们悄悄的隐忍了下来。
但是赵云的做法,也有一点令他们不能理解。那就是,赵云居然把所有俘虏带到濊城以后并不判罪,把他们降成奴隶身份,而是把这些应该降成奴隶的罪民,全部给与平民身份。不仅如此,赵云还在王城附近按人头分给他们田地牧场和粮食牛羊。很多原来是奴隶身份的人也借此机会,一下脱出牢笼,成了有田有粮的平民,比那些原来的下户待遇还好。
开始这些夫余人的氏族首领还对赵云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根本想不到这是赵云他们想出来的计策,但是随着各地一些氏族突然出现特殊的暴乱,受到赵云的严厉镇压以后。这些人才明白了赵云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个圈套,他这样做,根本就是在诱惑那些原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和下户们,让他们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