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中国和英国方面紧急调整作战部署的时候,日军第56师团于28日攻占腊戍前面的最后一个门户——昔卜。从昔卜前往腊戍已经只有不足一天的路程了。
“培我兄,桂庭兄,现在日军第56师团已经占领了昔卜。腊戍可以说是门户大开。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坚守腊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整个远征军的后路。想必两位大哥都能明白这一仗的意义吧?”刘建业在指挥部里对两位黄埔前辈说道。
第二部 第二百四十七章 缅甸悲歌(十二)
更新时间:2009…3…16 20:09:51 本章字数:5577
“这一仗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们时间上比较仓促。这一点我们不占先机啊。”黄军长说道。
“而且,第56师团是机械化推进,前进的速度很快。我们很难应对。”郑军长跟着说道。
“他们是想要用迅速的推进,抢在我们反应过来之前就一举切断我军的退路,迫使我军全线动摇。不过,我们并不害怕他们。我们现在有两个军的部队,还有一个军在后面,只要我们能够顶住他们的前几波进攻,我们就可以在这里形成兵力上的优势,甚至有机会围歼敌人的突击部队。”刘建业说道。
“问题是腊戍城实在太小了,我们的兵力虽然多,也没有办法完全展开。”郑军长说道。
“我们的部队展不开,他们也没有办法展开。这一点对敌我来说是公平的。”黄军长接着就说。
“我们现在还要紧急埋设雷区,遏制他们的推进速度,特别是要把他们的坦克速度降下来。”刘建业说道。
“这一点是必需的。城里面我看摆上一个师就可以了,其他的部队在侧翼和后方展开,随时可以增援城内。替换下来的部队还可以得到其他部队的掩护以利于休整。”黄军长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倒是不错,我们可以耗的起。他们就未必了。腊戍还有1万多吨的物资,现在正好可以用来维持我们的补给和作战需要。”郑军长说道。
“要是我们熟悉这里的地形就好了,我们就可以抄日本人的补给线了。我就不信他的坦克汽车没有了油料,还能开得动。”刘建业带着一丝遗憾的说道。
就在这时,一个参谋跑了进来说道:“报告三位长官,城外出现一支人数很多的队伍,其他情况不明。”
“快,下令部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黄军长连忙下令说。
过了一阵,参谋又跑了过来,说道:“他们派来一个人,说是要求见三位长官。”
三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刘建业说道:“请他到司令部来。”
过了不到十分钟,一名穿着接近中国明朝服装,头上梳着发髻的男子在参谋的引导下走了进来。
“原来是杨守备。你可是差点把我们吓了一跳。”一见到这名男子,刘建业就放下了心。
见到其他两人的疑惑眼神,刘建业连忙向两边介绍到:“我向两位大哥介绍一下,这位是掸邦果敢地区的世袭守备杨天荣,也就是缅甸旧国王册封的世袭果敢土司王。杨守备,这两位是第54军的黄军长和第8军的郑军长。果敢地区主要是明朝的遗民后裔,实际上就是我们汉人,在缅甸这里叫做果敢族。”
两边寒暄过后,刘建业问道:“杨守备这次过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杨守备说道:“我回去以后,召集部属,和他们说明了大军此次作战的重要意义。他们纷纷报名,要求和中原来的大军合作,把倭人赶走。”
“多谢你们了,不知道这次你带来了多少人?”
“也不算多,经过挑选以后只有两万多人。”杨守备谦虚地说道。
刘建业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果敢地区果敢人总数不超过30万人。一下子就出动了两万多精壮,这可不是一般情况下能做到的。如果,这一仗打败了,果敢地区绝对可以说是会元气大伤的。
“两位大哥,我们一起到城外去见见杨守备带来的人马吧。”刘建业对两位军长说到。
“好吧,就麻烦杨守备带路了。”黄军长率先表了态。郑军长也紧接着表示了赞成。
在城外,刘建业见到了杨守备带来的两万多人马。
见到这些坚持穿着明朝时的汉装,队伍的前面抬着武圣关公像的队伍,刘建业的鼻子直发酸。这些明朝皇族,士大夫和军人的后人,即使时间过了二百余年,身在异域,仍然坚持保持着民族的传统,既不臣服于清朝皇帝,也不受制于英国殖民政府,依靠萨尔温江这一天险傲然独立,连官职都是沿用的明朝武官官制。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杨守备,我看你们的队伍好像没有多少武器?”刘建业发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枪,手里面拿的多数都是刀,棍,弓箭,猎枪,就向杨守备问道。
“我们不受英国人管辖,所以,他们也封锁我们,让我们得不到足够的武器。现在手里面的一些还是走私过来的。”杨守备解释道。
“这个问题我来解决。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武器,可以提供给你们。还可以派给你们一些教官,帮助你们熟悉使用武器。”刘建业说道。
“这就多谢了。”杨守备非常高兴。
“我们本来血管里面流的都是中国人的血,都是一家人。”黄军长说道。
“对,我们是一家人。”杨守备激动地说道。
“杨守备,我看,你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正面的仗我们来打,我们毕竟是正规军,有经验。你们呢,就插到日本人的侧后,打劫他们的运输线,得到的东西全归你们,你看怎么样?”刘建业说道。
“好吧,我们毕竟对这里比你们熟悉。我们就干这个了。”杨守备操着明朝官话,答应了下来
送走了杨守备带领的人马,刘建业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军能够趁着第56师团急于向腊戌发动进攻的机会,打它一个伏击该多好,这样,可以尽量为腊戌城的防守争取一些时间。刘建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立即得到了黄军长的支持。在一番商议以后,第54军和第8军各自投入一个师,分两个地方分别设伏。第54军的第14师负责伏击,第8军的荣誉第一师负责阻击。
当天中午,从昔卜到腊戍公路两侧。
第五十四军第十四师阙师长带着部队轻装前进。这一段的公路,路面是用被敲碎的碎石铺成的,在公路行业里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弹石路面。走在这样的路面上,汽车的橡胶轮胎磨损非常巨大,更何况是士兵们脚上穿着的草鞋。但是,修筑这一段公路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快得让公路投入使用,缺乏沥青的中国方面只能使用这种路面。而这些路面上的每一块碎石,都是中国的劳工们,用手里极为原始的工具,一锤子一锤子的敲碎的。
趁着夜色,部队暂时停了下来,阙师长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十五分钟,食用随身携带的干粮,每个连的垃圾集中,深埋入地下。
再次起程后的官兵们自觉加快了脚步。黄军长的命令早已经传达到了每一个战士,官兵们心里憋着的那股火越烧越旺,早一分钟赶到阻击地点,就能早一分钟构筑阵地。一个坚固的阵地,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有利地打击鬼子,这是部队里早已尽人皆知的常识。
阙师长掏出怀表看了看,现在是凌晨两点,部队已经连续行军了七个小时,提前一个小时赶到预定设伏地点几乎已成定局。部队已经很疲劳了,七个小时,部队在山路里行进了近三十公里,刚才一下令休息,很多士兵都是嘴里含着食物就睡着了。但当一声令下,部队继续前进时,士兵们又强打精神出发,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士兵们都是好样的!
为了避免被鬼子发现,部队基本上都在山里行军,所有的辎重一概没带,即使这样,武器弹药工兵铲再加上三天的口粮,每个士兵负重也在二十公斤左右。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行军队伍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战士们自觉地帮迫击炮营的战士扛炮弹、帮重机枪营的战士抗子弹,山间小路里,蜿蜒数里的队伍如一条灰色的长龙,盘旋在山间。
凌晨五时,第十四师先头部队准时到达了预定地点,放下装备,疲累欲死的官兵们拿起工兵铲就开挖战壕。凌晨六时,天已渐渐亮了,第十四师全部到达阵地,黎明的红光里,士兵们挥动着工兵铲,在军官们的指导下,挖着战壕和避弹洞,一场战斗,将在这里展开。
士兵们忙于挖战壕,临时指挥所里也没人能够睡觉。第41团团长许颖拉着指挥部的参谋们一遍一遍地在刚做好的沙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