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似那些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宦官。在史书中,不少记载了一些名臣对高力士的评价,正面的不少。至少不是那种骄横跋扈的宦官。
后世对高力士的印象多半很差,大多是源于后世李浚《松窗杂录》等一些文录。不过事实是怎么样?大多无人知晓。不过李白子侄范传,和族叔李阳冰都未提及李白不能入朝当官是因为高力士的缘故。说什么李白让高力士脱鞋之类的。而李白族叔李阳冰记载了李白当时的情况。李白被排挤出去,完全是因为翰林院,“以张垍谗逐。”罪魁祸首,自然就是张垍。张垍乃丞相张说之子,唐玄宗之婿,乃当朝驸马,位高权重。
也正是由于李俊等人的什么《松窗杂录》一些书籍,导致了高力士形象的恶化。要知道那些人起码都晚了上百年。后人很多文人都对此表示怀疑。虽然高力士对于大唐盛极而衰富有一定责任。但高力士绝对不是民间传说的那种跳梁小丑般的宦官。
虽然高力士比不上蔡伦、郑和。但是历史上的宦官能比的上高力士的真没几个人。可以说高力士是一个有着复杂出身、凄苦经历,具备远见卓识和清醒头脑的将军,同时又是一个深受李隆基宠信的宦官。更是一个忠臣,可以说,历史上的高力士大起大落,但是最后还是完成了一个忠臣可以做的一切。
而且大唐的衰败是制度的必然和李隆基的昏聩导致的。而且高力士曾多次劝解过唐玄宗。
玄宗逐渐沉迷声色,十几年来无意朝政,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与牛仙客谋划,增加京畿近道粟赋,又采用和籴之法,以充实关中。不几年,京畿蓄积殷富,这更助长了玄宗退隐想法。一天,玄宗于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无人,便悄悄地对高力士说:“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极口规谏玄宗:“林甫用变造之谋,仙客建和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长行。恐变正仓尽即义仓尽,正义俱尽,国无旬月之蓄,人怀饥馑之忧,和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门,天下之人尽无私蓄。弃本逐末,其远乎哉?”他还进一步指出:“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
天宝十三载(754)六月,剑南留后李宓进攻南诏,丧师二十多万,杨国忠隐匿不报,玄宗被蒙在鼓里。一天,玄宗却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说:“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高力士对时局的看法给昏头昏脑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钟,引起了警觉,当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高力士的谔谔之言并未能使玄宗改过,依然宠信宰相和边将。这年秋天,大雨连下六十多天,玄宗以为是上天对他的谴告,私下对高力士说:“自天宝十年之后,朕数有疑,果致天灾,以殃万姓,虽韦(见素)、陈(希烈)改辙,杨(国忠)、李(林甫)殊途,终未通朕怀。卿总无言,何以为意?”力士即回奏说:“开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职,不敢失坠;边将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省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轮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评了玄宗不理朝政,宠信奸相的错误做法。
多次抨击李隆基荒废朝政,信任奸相。也多次提醒李隆基收回边疆之权,也多次提醒过李隆基要提防安禄山
可以说,高力士也算是尽忠直言。要知道这些话,足矣让一个皇帝反感,宠信程度也会大不如前。但是高力士还是直言不讳。而且这是在无人敢言的情况下,高力士大胆的批评李隆基。
在早起,李隆基对高力士的建议还是非常的采纳。可是后来听的多了,李隆基慢慢的也就不采纳了。甚至是厌烦。要是其他人这样惹李隆基不高兴,早就死了很多次。魏征能够以死相谏,被颂为一代名臣。可是高力士又何尝不是貌死相谏?
这一次,柴瑞因为反物质爆炸而来到这个世界。不知道高力士的命运是否会被改写?是否还会是那个嫉贤妒能排挤李白的高力士?是否还是那个猥琐阴险的小人?
第八十三章 交谈
柴瑞端坐在瑞霞酒楼的雅间,高力士笑呵呵的走了进来。()身材魁梧的高力士,走在楼梯上都压得楼梯板一颤一颤的。柴瑞在现代人中不算高大,只是一米七五,但是在古代人中,绝对是属于人高马大的。但是在高力士面前,柴瑞还是略显瘦弱了点。虽然是六十岁的人,但全身上下没有多少肥肉,有此可知高力士年轻的时候一定孔武有力。
骠骑大将军,高力士。看来高力士真如传言当中的那样,骑射非凡。只可惜没亲眼见过。不过听军中老兵曾说起过。
“柴大人,让你久等了。”
人未道,声音先道。
柴瑞连忙站起身也笑嘻嘻的说:“哪里,哪里。就算是等上一年的时间也不算长。我们高大将军高公公可是个忙人,哪有时间应付我们这些人啊。”
“柴大人说笑了,洒家说哪家子的忙人。倒是柴大人,年轻有为,不过二十就当上了京兆尹,更是太子太傅,他日前途更是不可限量。”高力士面色恭维的说。
柴瑞哈哈一笑道:“那也得靠高将军在皇上美言几句。”
由于高力士身兼骠骑大将军,也有不少人称呼高力士为高大将军。柴瑞说完,连忙替高力士斟酒。
高力士坐下,举起酒杯对着柴瑞说:“柴大人,剑南道节度使,杨国忠杨丞相志在必得。你想得到的话,恐怕非常的难。”
“多谢高大将军提醒。不过,京城长安不是我久留之地。”柴瑞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此言非虚,不过他人就不明白了。明明已经平步青云,为何还心生去意。
高力士也莫名其妙,以柴瑞现在的地位,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京兆尹,负责的是京畿重地,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官职啊。
出则能将,入则能相。
如此人才,又岂会被埋没。他日之后,只要不惹怒圣上,丞相一职迟早会当上。可是柴瑞又怎么稀罕丞相一职。虽然高高在上,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伴君如伴虎,身为丞相一旦没有足够的势力,指不定就被扳倒。到时候,说不定全家都会被牵连。
一死死全家。
这就是丞相的命。自古多少丞相被满门抄斩。尤其是现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看似强盛,实则大乱将至。这个时候,还没熬到当丞相,指不定就死在某地了。只有军政大权在握的节度使才是乱事当中,求得一亩三分地安安稳稳生活的保障。
柴瑞轻哼一声,样子十分不屑。从柴瑞的表情,高力士已经猜的差不多,柴瑞在逃避长安,就像逃避瘟疫一般。
高力士猛喝了几口酒,此时的高力士已经无心去品尝美酒。此时的高力士在揣测柴瑞的心思。高力士隐约觉得柴瑞似乎看出了什么。高力士低声问柴瑞:“柴大人,你对当今局势如何看待?”
柴瑞仔细的打量了高力士,淡淡的说:“现在很好啊,百姓安居乐业,物价平稳。大家都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文人学子,前程似锦,官员廉洁奉公。边界安宁,天朝神威,威震八方。安禄山之辈,莫敢放肆。”
言外之意,高力士又怎么听不出来。在大唐,唯一真心对待李隆基的就只有眼前这位老人。高力士多次提醒李隆基不要过分信任李林甫之辈,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成分,但是这绝对是有利于大唐的,但李隆基依旧纵然李林甫、杨国忠之辈。至于安禄山,高力士更是主张收回边界之权,可是李隆基没听。
多次参与政变的高力士,有着敏锐的政治敏感度,早就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轨之心。听柴瑞一说,高力士已经知道柴瑞也看出来了安禄山的谋反之心。已经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又岂会甘心人下。九大边关重镇,九大节度使,安禄山一人就占去了三,而且还是北方三镇。那都是精锐所在。其中范阳节度使是九大节度使当中兵力最多的。
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权势滔天。现在已经愈发的嚣张,见到太子都假装不识。可是李隆基竟然还对安禄山信任有加。
高力士心中忧虑非常。朝中大臣,有识之士大多已经被杨国忠排挤出去。剩下的人不是明哲保身,就是杨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