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朱这边呢,因为第一印象中,对洪承畴的印象很差,所以对他一直很排斥,这点,在对待吴三桂问题上,也是如此。吴三桂这几年功劳不小,但小朱始终不敢把他放在独当一面的领军位置,这样的顾虑始终存在。
不过小朱又有一种担心,把洪承畴调离山陕,万一这是一招臭棋,陕西来之不易的初定局面,如果这么稀里糊涂地被破坏掉,是小朱不能接受的。所以,选择洪承畴的继任者,就变得异常重要!
“陈奇瑜可当此任。”
温体仁倒也干脆,直接就表明态度,陈奇瑜作为巡抚山陕的人选,的确最佳。温体仁现在是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他的意见,小朱是尊重的。于是,就想这么定了下来。但刚想拍板,就听一声清朗的声音说道:
“启禀皇上,陈奇瑜于洪兵中,多为参谋之职。于今匪患初定,兴民生,复农业,置府衙,方为上计。臣敢请吾皇,撤山陕总督一职,分设三职以为周全。”周延儒。
周延儒的这番话,表面上听不出什么怪异来,议事嘛,大家自然是有一说一我是严守一,实话实说俺是崔永元。但问题是,在明代的政局中,首辅的意见如果频繁被否,时间久了,这首辅也就悬了。
之所以周延儒要绵里藏针的跳出来,根本原因还是在这届内阁首辅的任命环节。为了给温体仁顺利升首辅腾出空间,周延儒被皇上发到蓟辽那边,当了半年多的监军。不想,竟然连番胜仗。加上他于士林中很有影响,毕竟是状元郎出身嘛!如今又与辽东军系的关系非常融洽,因此,他现在已经半公开的与温体仁成为政敌了。政治嘛!没办法滴!
“周先生言善,但不知,先生可有人选?”
他提的这条,也算中肯,七都督的设置,是当时为了稳定国内的权宜做法,只要国内平定,省与省之间,还是要分人管理好一些。
周延儒是兼理吏部的,他对整个大明各级别官员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加上他实在想找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理政才华,因此,见小朱发问,这小子竟然慷慨陈词,演讲了整整一个时辰,把山陕的文武官员全给翻了个遍:
山陕:
命陈奇瑜巡抚陕西总理军务,
吴?巡抚山西总理军务。
曹文诏,巡抚山陕都指挥使。
陕西、
甘学阔陕西布政使,
起招吏部验封郎中孙传庭为巡抚陕西都御史,
虎大威陕西总兵指挥使。
山西、
杨文岳山西布政使,
范复粹巡抚山西都御史。
左良玉山西总兵指挥使。
这样安排之后,等于将山陕全然分开,曹文诏虽说仍是两地军界中的最高将领,但仍要同时受到陈奇瑜、吴?两人的节制。各地的三司都有干吏兼任。
无形当中,洪承畴的能力得到了印证。想想也是,有洪承畴在,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太操心山陕的人事问题,现在洪承畴一走,大家立刻冥思苦想对各级官员的任命与安排。可见洪承畴的能力。
借着这项安排,大明内阁人选的调换,也正式摆上了日程。
自去年钱谦益春闱辞职之后,如今已过去一年。
现在的内阁,温体仁、孙承宗、杨鹤、成基命、周延儒五个人,按说配合的也算默契了,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折腾,他们几个的关系还算不错,
但老徐大病风波,让所有人看见皇上对老臣的情谊和友谊,左右盘算后,孙承宗、杨鹤、成基命竟然相继提出了致仕的表奏。一时间,致仕成为了流行风尚。
其中:杨鹤年龄太大,的确到了退休的年龄。在钱谦益的带动下,成基命也上表递交了请求致仕的报告。不过成基命动机多少不纯,有沽名嫌疑。
孙承宗的年龄确实不算小了,再怎么不舍得,也到退休的时段了。
这时候刚好是崇祯八年刚开年,春二月,一众君臣开始了下届内阁的讨论。
徐光启原本是最热门的人选,但老徐一病惊人,小朱也不敢再使唤人家了。而且身子又留下残疾,大家也就放弃他了。
最后的内阁及九卿名单如下:
内阁(由低到高)、
梁廷栋,兼理兵部,东阁大学士;
贺逢圣(48岁),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郑三俊(57岁),监理吏部,东阁大学士;
周延儒(42岁),兼理工部、刑部,武英殿大学士;
温体仁(62岁),兼理户部,文华殿大学士,首辅
九卿(由高到低)、
吏部尚书,孔贞运,54岁,孔子63代孙,39岁中榜眼;
户部尚书,何如宠,四年前他家乡桐城北靠山易旱,何如宠上奏请求小朱由国库拨银修渠引水。当时国库空虚,小朱没答应。何如宠奏道:“老臣只请修一茅叶宽的水渠,请皇上恩准”。小朱当时心说‘茅草叶能有多宽?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便准奏了。却不想何如宠让人从山上采来一片最长的茅草,少说也五六尺宽。小朱后来知道,也只好一笑置之。水渠放水那天,何如宠也去了。沿途百姓感谢他,都匆忙杀鸡宰羊,想做点好吃的给宰相尝尝。时间仓促,烧焖炖都来不及,只好水汆,主要是取新鲜的鸡鱼肉等物料,现宰杀后,猛火急氽而成,没想到却汆出一道名吃。
小朱为了不让他盛名独占,急慌慌的赐名“水碗”,结果还被大家讥笑皇上与良臣争名,搞得小朱这叫一个晕!不过凭这份心思,可以说何如宠是善于理财的,因此就放他到户部去了。
其兄何如申此时是浙江右布政使;兄弟同朝为官,也算佳话!
兵部尚书,洪承畴,42岁,上调入京供职;
刑部尚书,熊明遇,56岁,曾任兵科给事中,以《黄帝内经》中歧伯的“地在天中,大气举之”之说,来印证西方的‘地圆学说’在中国早已有论,汗!他赞同就赞同嘛!找这个理由干吗?什么都是中国人第一个发现的,有意义吗?呵呵!
工部尚书,徐光启,73岁,因身体原因,由孙元化(43岁,徐光启门生),作为分担老徐工作的助手,分别担任西学院司业,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工部侍郎等职;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王应熊(45岁)、刘应周
大理寺卿:毕自肃,户部太累,给他换个位置,60岁;
通政司使:余煌(41岁,31岁中状元);
礼部侍郎:陈子壮(左侍郎,39岁,22岁中探花)、黄士俊(右侍郎,左52岁,24岁中状元);
南京六部(由高到低):
史可法,南京礼部尚书,33岁;
李邦华,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机务、南京守备和提督南京军务。61岁。
南京吏部尚书;王永光75岁了,所以就让老潘接替老王,呵呵。
毕自严,南京户部尚书,66岁;
潘汝帧,南京兵部尚书,60岁;
文震孟,南京刑部尚书,61岁;
薛国观,南京工部尚书;原大理寺少卿,温体仁哥们,54岁。
史可法是名义上的南京主政,但实权全在李邦华这边,
另外两府府尹:
顺天府尹,张三谟(50岁),之前老张是福建那边熊文灿的助手,曾上《按闽辞阙书》,中有“治乱之关键,在善于选拔宰辅和御史官,宰铺是担当治国家大事的,御史官是议论和纠正国家政令得失的,皇上要有意兴治,就应选贤任能,并对他们推心置腹,予以信任”一段话,说的中肯又中正,为人且刚直不阿,公开对温体仁做出过很多的指责,这样的人去南京当地方官,是最佳人选,
应天府尹,凌义渠(44岁)。原来的礼部给事中,在言官行列中,属于比较知轻重的,他的谏言基本上都言之有物。与张三谟一起都在福建干过熊文灿的助手,熊文灿很会为人,贪财的送财,清廉的颂名于君上。再加上熊文灿与皇上的关系很好,张、凌二人的仕途也就都属于比较顺的。
而且凌义渠还有一个爱好,收藏书籍,并亲自动手做雕版刊印,只是在刊印的时候,如果有不合他老人家心思的文字,他会用方括号给括出来,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加上去,有点像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的意思,只是符号上更讲究罢了,也可以说,这老小子是中国第一位标点符号专家,汗!
升迁四年探花郎颜胤绍为中都凤阳知府。
另外提拔杨嗣昌加(兼)太常寺少卿(协助宗庙祭祀,正四品)、卢象升加太仆寺少卿(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正四品)、熊文灿加光禄寺少卿(主管宴享,从五品),此三人以前就是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上这次的安排,就已经为他们将来的仕途做好铺垫了。
这样,在八年初,小朱的新一届政府班子正式搭建。这个班子的组成,正式对大明国度内的政府做了工作分工:北京主兵、政;南京理财、文。
南京六部,除史可法之外,都是跟着小朱改革政经的老班底,尤其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