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数支航母战斗群在当天晚上接到命令,陆续返回各自母港,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维护与检修。
要知道,早在五天前,牧浩洋就下达了同样的命令。
也就是说,在北京时间二十二日上午,大部分舰队都在母港附近,只是在二十日的时候收到了由牧浩洋下达的命令没有进入港口,因此在总参谋部重新下达命令之后,这些舰队就陆续进入了港口。
接下来的八个小时之内,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南岭”号、“武夷山”号、“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进入了横滨港,“泰山”号航母战斗群则返回了苏比克湾,只有“华山”号、“恒山”号与“嵩山”号航母战斗群因为正在冲绳群岛东面的菲律宾海与海军航空兵进行协同训练,没能及时返回,预计要到二十三日才能回到那霸。
印度洋方向上,“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航母战斗群在当地时间二十二日上午就在章玉廷的率领下离开了瓜达尔港。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黄瀚林是希望通过军事威胁来增强谈判筹码。
说得简单一些,在黄瀚林看来,只要中国已经加强了战备工作,开始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美国就不会贸然发动战争,至少会在外交谈判上做出一些让步,从而把开战时间推迟到数个月之后。
事实上,这么做确实有效果。
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美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向中国开战。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中国的战前准备指挥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问题是,反过来看,黄瀚林还能做什么?
让舰队离开港口,只会是更加明确的战争信号,只能让美国在没有打算开战的情况下逼迫美国开战。
也就是说,黄瀚林当时是做出了让步的。
表面上看,中国正在加强战前准备。可实际上,中国的军事准备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多大的现实威胁。
这种软硬结合的措施,只适合于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
问题是,到这一步,外交手段已经不管用了。
要知道,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已经在二十日从好望角南面进入印度洋,另外三支舰队则在已到达澳大利亚珀斯港。也就是说,到二十二日的时候,美军在印度洋上的航母战斗群已经达到六支。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强大到足够一举击败对手的舰队。
在太平洋方向上,只有三支航母战斗群留在珍珠港,另外六支航母战斗群全部在十九日之前离港,其中三支已经到达菲律宾海,从本土圣迭戈海军基地出发的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将在二十三日到达西太平洋。
很明显,美国海军提前完成了战前部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军事威胁不但不可能使美国妥协让步,还会导致局势恶化,促使美国选择战争。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美国东部时间二十二日清晨六点,也就是杜小蕾与康拉德进行第三次会晤前大约两个半小时,美国总统卢卡斯就在白宫签署了由麦卡锡与乔丹提交的战争计划。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做出了开战决定。
有趣的是,卢卡斯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一直主战的国务卿,而是让康拉德按计划与杜小蕾进行了会晤。
当时,卢卡斯只做了一点指示:只有中国撤消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军事基地,美国才会考虑撤走派往澳大利亚的舰队。
显然,这样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被杜小蕾接受。
要知道,东南亚是中国本土外围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通往印度洋战略航线的必经之地。与美国在澳大利亚的利益相比,中国在东南亚的利益更加直接,甚至与国家根本安全保障相关。相对而言,澳大利亚在美国的战略布局中,不过是顶在中国软肋部的一把匕首而已。
这种战略利益交换,显然对中国极为不利。
别说杜小蕾,换成黄瀚林,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妥协。
可以说,第三次会晤不会有任何结果。
只是,在谈判中,康拉德明确提到,美国已经采取实质性行动,把部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迪戈加西亚、关岛等地的战略航空兵撤回国内,或者转移到其他地区,而中国也应做出对等的行动,即撤走部署在东南亚、南亚与扶桑的战略航空兵,然后商讨下一步行动。
从外交上看,美国主动让步,应该是一个好征兆。
只是,杜小蕾已经对谈判不抱任何希望了。
美国东部时间九点三十分,借中途休息的机会,杜小蕾让参加会晤的使馆工作人员给国内发了一条信息。
此时,离战争爆发已经不到两个小时了。
康拉德提到的美军战略轰炸机没有返回国内,也没有飞往其他基地,而是全部飞往了中国的海军基地。
在乔丹上将提交的作战计划中,将由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发动首轮攻击。
只是,这些轰炸机在升空之后并没立即飞往目的地。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直到九点四十五分,也就是康拉德通过电话向卢卡斯汇报了谈判情况之后,美国总统才下达攻击命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军轰炸机才从多个方向上对中国的主要海军基地发起突袭。
第九章 血染横滨
第九章 血染横滨
牧浩洋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二十二点四十分了。
当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已经进入港口的舰队立即出港,正在返回港口的舰队转向撤离。紧接着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则是让部署在前沿基地的战斗机升空,地面防空部队加强警戒。
局势再明显不过了,如果美国决意发动战争,首先动用的不是舰队,而是轰炸机。
直觉告诉牧浩洋,战争已经爆发了,美国打了第一枪,只是还没有命中目标,留给中国海军的时间恐怕不到一个小时了。
要知道,美军战略轰炸机的巡航飞行速度都在两马赫以上,最新型号能够以四马赫的速度飞行数千公里。这些轰炸机从基地起飞之后,最快的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到达邻近的中国海军基地上空。如果使用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话,从关岛起飞的轰炸机只需要向北飞行四百公里就能发射导弹,十五分钟之后,巡航速度在八马赫以上的巡航导弹就将击中横滨港内的战舰。
牧浩洋能做的,就是让舰队立即出港,避免在港口内遭到打击。
因为美军不大可能动用战术航空兵,所以缺乏战术侦察能力,只要舰队出港,遭到打击的可能性就将大大降低。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首先打击的肯定是横滨港,因为这里集中了中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百分之六十的主力战舰。如果能够在一次打击中摧毁这些战舰,就等于一举干掉了中国海军半数主力舰队。
下达了命令之后,牧浩洋就只能耐心等待了。
可以说,这是他参军服役数十年来,经历的最为痛苦的一次煎熬。
必须承认,牧浩洋对局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在美军制订的打击方案中,横滨就是头号目标,美国空军为此出动了两百架轰炸机,还调动部署在关岛的战术航空兵。二号目标本来是那霸港,只是部署在该地的三支航母战斗群还在海上活动,所以临时调整为苏比克湾,美国空军为此动用了四十架轰炸机。此外,瓜达尔港、浩洋港、科钦、维沙卡帕特南、吉大与加勒也是美军的打击目标,只是因为西太平洋舰队已经离港,而且其他港口里没有多少大型战舰,所以美军在这几个方向上投入的轰炸机并不多。按照美军的打击计划,在完成了首轮攻击之后,将由部署到位的舰队出动战斗机进行补充打击。除此之外,美国海军还在前沿部署了十二艘巡航导弹核潜艇,以增强舰队的打击效果。
问题是,牧浩洋对美军的战争决心估计不足。
在偷袭横滨的美军机群中,不但有分成四个批次的两百架轰炸机,还有部署在关岛的上百架战斗机,此外还有八架大型预警机、六架战略电子侦察机、四架战略指挥机与三十六架大型加油机。
很明显,美军是志在必得。
在牧浩洋下达命令的时候,美军轰炸机群已经完成集结,正在等待由总统亲自下达的作战命令。
北京时间二十二点五十分,美军轰炸机群收到了作战命令。
大约十五分钟之后,在横滨东南大约一千公里外,四个批次的两百架美军轰炸机陆续发射了携带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此时,横滨港内的舰艇正在为出港做准备。
虽然横滨港是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