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发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发,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国军队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月三十日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登陆的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
最重要的是,陆战队已经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买,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的特遣舰队就能赶往孟加拉湾了。
事实上,打到这一步,牧浩洋更加倾向于以西线为主的进攻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陆战队从孟买南下,并且让第十三集团军跟上来,东线的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扫荡恒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没有干预地面作战行动。
既然戚凯威已经决定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南下,而且战争进程比预料的顺利得多,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第一百一十章 败局已定
第一百一十章 败局已定
其实,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陆战师攻入孟买时,这场战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在新德里沦陷后,印军士气一落千丈,即便不考虑装备上的差距,印军官兵也没有信心击败中国军队。
当时,印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打,而是如何稳定军心。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向中国军队投降的印军官兵就超过了十五万,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这些官兵大多来自印度西北地区。
事实上,印军的情况比此严重得多。
为了稳定军心,印军在三月底就把宪兵派往各个营级部队,授权宪兵可以在未审判的情况下枪决逃兵。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印度在战争期间至少枪决了数千名逃兵。
问题是,这么做根本没有用。
高压措施能够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却不能提升士气。更重要的是,宪兵不可能随时都跟在军人身后。
在前线地区,一些部队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官兵当了逃兵。
直接向中国军队投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间,有的还想方设法的返回了占领区内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军不得不施行更加严厉的军法来整顿军纪。
当时,印军总参谋长明确要求宪兵看好基层军官,并且采用连坐制度,即各级军官都得为下级部队负责。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班长当了逃兵、排长就得负责,如果排长逃跑、连长就得负责。
如此严厉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军逃兵的数量大大减少。
可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士气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买的战斗中,很多印军根本没有用心作战,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战壕与工事里面不肯出去。
打到这个地步,印度不败才是怪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牧浩洋坚持己见,即以西线为主、东线为辅的进攻战略,战争将在五月中旬结束。要知道,在印军集体丧失抵抗意志的情况下,两个陆战师与第十三集团军能在十天之内打到班加罗尔。如果能顺带夺取科钦、卡利卡特等港口,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就算守卫班加罗尔的是印军王牌部队,陆军与陆战队也能在一周之内攻占班加罗尔,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有坚持己见。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而且早就向戚凯威承诺,不会插手陆军的作战行动。
结果就是,四月三十日,第四陆战师与第十四陆战师在巴拉索尔附近登陆。
这个时候,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达加尔各答附近,而且出动突击集群包围了印度军队。在兰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突击集群也已挺进了三百多公里,即将到达兰契城外。
在陆军强有力的支援下,陆战队的登陆行动非常顺利。
除了在抢滩阶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陆战队主力部队上岸之后,印军就主动放弃了滩头阵地。
当天,陆战队就巩固了滩头阵地。
五月一日上午,陆战队攻入巴拉索尔,控制了渔港,让第一批运输船卸下了作战物资与主战装备。
巴拉索尔沦陷后,加尔各答的印军已经失去了突围希望。
五月三日,加尔各答的守军向第四十二集团军投降,并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破坏。
当然,这也是第四十二集团军接受印军投降的条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团军的要求,只要印军保存了港口基础设施,就将给予印军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并且允许部分印军官兵编入地方治安部队,大部分印军高级军官的职位也将得到保留。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尔各答的守军改编为治安警察部队。
当然,印军得上缴所有重装备,只保留枪支等轻武器,并且听从占领军指挥。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后来安置投降印军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中国陆军收编了近七十万印军,其中四十余万成为了临时治安警察。直到战争结束后,中国军队才对治安警察部队进行整编,剔除了部分不那么安分守己的捣乱份子。后来,在印度全民大选之后,治安警察部队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国防军与军事警察部队取缔。
随着加尔各答沦陷,印度当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国际青年节这一天,印度总理通过法国,正式向中国提出停战请求,希望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只是,中国的回答非常干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战争不会停止。
显然,印度总理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错过停战机会。
五月五日,印度总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国承诺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由国际社会全程监督,他就愿意辞去总理职务。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做出让步。
原因很简单,印度总理提到的大选,是建立在原来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即选举产生的政府将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国想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与过去没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选只能按照中国的安排进行。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也确实得考虑在印度举行全面大选了。
五月六日,黄瀚林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到,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就将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印度民选政府,除了按照与印度民选政府达成的协议在印度保留部分驻军之外,中国将在战争结束后的半年之内撤走全部军队,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表态,立即得到了欧盟的欢迎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