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舰队将主要在阿拉伯海与印度半岛以南海域活动,封锁印度通往欧洲、美洲与大洋洲的海上航线,对印度进行战略封锁。此外,还得协助空军打击印度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因此肯定会与印度空军交战。
在电报中,牧浩洋明确提到,舰队需要的是J…32与J…32B,而不是J…25P。
这场战斗,已经让牧浩洋认识到,J…25P已经不是合格的舰载战斗机了,因此有必要全部配备第五代战斗机。
所幸的是,海军还有足够充足的后备力量,比如太平洋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联队。
更重要的是,特遣舰队有足够的后备飞行员。在正常情况下,一架战斗机有一点五个机组,即一个拥有三十六架战斗机的大队有五十四个机组,总共有一百零八名飞行员,而一拥有二十四架战斗机的大队则拥有四十八个机组、九十六名飞行员。如此一来,特遣舰队最需要补充的是战斗机,而不是飞行员。
当时,牧浩洋还委托舰队航空作战参谋写了一份作战分析报告,对J…32与J…32B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两天后,这份报告送到了晏鹰搏手里,由他转交给成都飞机制造公司。虽然海军已经决定大规模采购J…33,并且用J…33的高端型号取代作为主力防空战斗机的J…32,但是J…32与J…32B不会立即退役,还将服役十年以上,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改进。
可以说,成飞肯定会在J…32与J…32B上下狠功夫。
原因很简单,在输掉了J…31/J…33项目之后,成飞要想在第六代战斗机项目上击败竞争对手,首先就得在J…30/J…32的改进上下功夫,重新赢得空军与海军的好感,不然肯定难以击败沈飞。如果输掉了第六代战斗机项目,成飞将交出龙头老大的位置,并且专注于外销市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十五日下午,牧浩洋收到了周渝生的回电,增派的战斗机已经安排好了,将在十六日上午到达巴基斯坦,因此特遣舰队务必在中午之前派遣几架战斗机前往巴基斯坦,引导这些战斗机前往舰队。
更重要的是,特遣舰队还得留在迪戈加西亚附近。
原因很简单,当时美国国会众议院还没有否决总统提案。
直到十五日夜间十点左右,周渝生才再次发来消息,美国国会已经否决了提案,特遣舰队可以北上进入阿拉伯海。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前往瓜达尔港,让官兵稍事休息,并且与巴基斯坦海军联合作战。
让官兵休息,牧浩洋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刚刚取得的胜利,已经把士气点燃了。
至于与巴基斯坦海军联合作战,牧浩洋更加没有兴趣,毕竟巴基斯坦海军没有一支像样的舰队。
去阿拉伯海却是肯定的,因为他得重新打通战略航道。
第九十五章 通畅的航线
第九十五章 通畅的航线
对海军来说,夺取制海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战术层面上,夺取制海权就是海战的根本目的,也是海军存在的价值。只是在战略层面上,夺取制海权只是实现海洋理由的手段,只有在夺取制海权之后实现了海洋利益,夺取制海权才具有价值。
所谓的海洋利益,在战争时期,主要就指利用海洋的能力,特别是海上运输。
要知道,即便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中叶,海运仍然是最高效、最主要的物资与人员运送渠道。在国家间经济往来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时代,海运更是一个国家赖以为生的基础。
特遣舰队进军印度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打通印度洋上的战略航线。
这条航线,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命脉,也直接关系到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从军事上讲,海运足以决定地面战争的走向。
别的不说,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海运航线,就足以决定中国是否有必要在巴基斯坦这边投入重兵,还是直接把主力放在中印东部边境地区。要知道,如果没有这条航线,这场地面战争肯定不好打。
虽然中巴战略铁路早已通车,还有一条战略公路,但是这两条地面运输线的年运送能力也就在四千万吨左右,而且是总量。四千万吨有多大意义?每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贸易货物总流通量就接近四千万吨,而且中巴贸易是维持巴基斯坦国内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即便在战争时期,这两条地面运输线的军事价值也不是很大,很难承担起战略运输任务。
对海运来说,四千万吨根本不算什么。
战争爆发前,有二千八百余艘远洋货轮悬挂中国国旗,总载重吨高达四点三亿吨,这些货轮每年能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港口之间往返六趟。也就是说,如果全部用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航线上,每年能运送二十五点八亿吨货物,四千万吨,不过是其零头的一半。在保证每年往返六趟的情况下,只需要一支由三十五艘二十万吨级货轮组成的船队,就能完成四千万吨的运送任务。
当时,受战争影响,滞留在印度洋各个港口里的中国货轮就有数百艘。
可以说,只要打通了海上航线,运输就不再是问题,中国陆军就能向巴基斯坦派遣大批作战部队,把重点放在西线上。
从战略的角度看,这是迅速击败印度的重要基础。
别忘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其本土西北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从东线发动进攻,即便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也需要横跨整个恒河平原,向西推进近两千公里才能到达新德里,即便从尼泊尔出发,也得向西推进近一千公里。如果中国军队从巴基斯坦出发,只需要推进四百公里就能到达新德里。
从哪个方向进攻更容易取得胜利,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当然,打通了战略航线,不仅仅有军事上的价值,还有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价值。
别的不说,至少中东地区出产的石油可以畅通无阻的运往中国了,而且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也再是问题。
虽然石油已经不是战略物资,而且中国本土与周边地区有足够多的油田,生产的石油足以维持基本需求,但是在电力价格一降再降,石油的市场价值早已跌到谷底,结果是石油开采业成为了夕阳产业。从二零四零年开始,中国政府就不再鼓励石油产业发展,采取了以进口为主的方法。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这些附加值偏低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提高国内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出产的石油中,出了印度尼西亚与文莱的石油具有较高的品质之外,朝鲜、越南与马来西亚出产的石油都不大理想,市场价格偏低,因此中国的化工企业主要从中东进口石油。事实上,中东产的石油,一直拥有很高的品位,属于优质原油。
当然,中国也是中东石油的主要出口地。
战争爆发前,中东生产的石油中,有百分之六十输往中国。这些石油,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炼成了航空燃油与润滑油,大部分都是化工原料,用来生产塑料、复合材料、人造橡胶与化肥等化工产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肥。原因很简单,中国正在推广的农业工厂对化肥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对品质要求非常高。当时,中国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化肥消费国,还比排第二位的美国高了接近两倍。
正是如此,很多中东国家在搞经济转型的时候,都瞄准了中国市场。
当时,中东国家不但直接向中国出售石油,还向中国出售化肥。比如,阿联酋就是中国的第一大化肥进口国。根据阿联酋当局公布的数据,在二零四四年,其百分之七十的化肥销往中国。
对中国来说,印度洋的战略航线非常重要。
对中东国家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在二月九日到十五日的一周内,仅因为航线遭到封锁,船只无法出港,中东国家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一百亿美元。
当然,这种经济上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欧盟。
虽然中国与欧盟在政治上的关系不太密切,欧盟在更多的时候是美国的盟友,而不是中国的朋友,但是在经济层面上,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年贸易额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当数百艘中国商船滞留在欧洲港口里面,无法把货物送往中国,而从中国出发的商船不得不在东南亚地区停留,无法前往欧盟,对双边贸易与经济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根据欧盟做的调查,战争的第一周,欧盟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在一千亿美元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
二月十五日,之前还在犹豫的斯里兰卡率先表明立场,表示在必要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