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铁元素,是地壳中全部铁矿储量的一万倍。还有科学家预测,小行星带里,很有可能有一颗、或者多颗由重金属构成的小行星。对人类来说,这些不算太遥远的小行星,绝对是无价宝藏。

可以说,小行星的巨大价值,根本无法用财富来衡量,更应该重视其对人类未来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比如,在飞往宇宙深处的时候,就可以在小行星带上建立前进基地,利用小行星上的资源生产与建造宇宙飞船。要知道,小行星的引力都非常小,宇航活动更加便捷,而且离处于太阳系中间的大行星非常近。

陆雯的计划中,就将用大量宇宙飞船去探测小行星。

所幸的是,这项工程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实施的难度并不大,特别是在重力场屏蔽材料的生产技术提高之后,基本上是一项简单的工业生产工作了。至于重力场波动探测器与运载飞船,都是无人操作的。

当然,这项工程还推动了另外一项技术快速发展。

这就是量子通信技术。

在该工程中,最大的麻烦就是通信。如果使用传统的通信手段,那些部署在小行星空间的探测器发出的信息,要到一个小时、甚至数个小时之后才能传回地球,而且通信设备的功率必须足够大,电磁波信号在传回地球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强度,也才能被地球轨道上的通信卫星截获。

如果有一种更加有效的通信手段,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毫无疑问,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就是量子通信技术。

按照量子理论,两个相同的量子,不管间隔多远,其中一个量子发生变化,另外一个量子将立即发生变化,不受光速限制。也就是说,基于量子理论的通信技术,不再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不管空间距离有多远,都能在瞬间传递信息。

问题是,攻克量子技术的难度,似乎比克服反重力场技术还要大。

事实上,直到五十年之后,也就是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器全部部署好之后,量子通信技术也没有问世。

当然,不可否认,陆雯规划的工程,直接促成了人类在量子技术领域的大发展。

后来,在国际空间站建成之后,由中国牵头、三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空间物理学实验中心”项目就启动了,该项目的核心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造一个可以容纳一万名科学家的空间实验中心。更加疯狂的是,还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造一个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加速器!

后来,正是这个巨大的粒子加速器,使人类敲开了量子理论的大门。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烧钱的浩大工程。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在战后推行的基本国际政策,即通过大量烧钱的项目,消化掉在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在战后数十年内逐渐降低国家开支。

所幸的是,巨大的科研投入,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

只是,这种以科学探索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持续多久,绝对不是值得乐观的事情。

要知道,在科学领域投入的海量资源,等于稀释了社会财富,也等于给经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发展模式迟早有一天会走到尽头。

也正是如此,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多年之后,中国不得不公布在二零五七年获得的惊人发现。

不管怎么说,科学探索永无尽头。

在迈向宇宙深处的道路上,人类能够走出第一步,头号功臣就是陆雯。

*

正文 第二百八十章 诞生之地

第二百八十章  诞生之地

必须承认,陆雯既是一位睿智的科学家,又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

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几乎摧毁了半个人类文明的情况下,也引发了人类在蒙昧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爆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陆雯的出现,使其变得更有价值。

同样的,英雄造时势。

如果没有陆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宇宙人类,也就不会有延续下去的人类文明,更不会有与她有关的任何历史记载。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百五十年,绝对是一个飞翔的时代。在这个是激情澎湃的时代里,宇航探险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人贡献其一生的伟大事业。在这个时代里涌现出来的很多英雄人物,都值得后世的人类永远铭记于心,因为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后来的宇宙人类。

人类的第一次宇宙打开发,就是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被定性为一个多国联合研制与建造的空间平台,主要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其规模相当有限,但是最终,国际空间站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平台,演变成了“绕地空间系统”的核心部分。

这一切,得归功于一名中国的宇航工程师,即国际空间站的缔造者:钟厚生。

大战期间,钟厚生是陆雯手下的一名科研人员,主要负责空间科研工作,在最初几年里从事的工作就是设计清理卫星。直到大战结束前,在中国提出建造国际空间站后,钟厚生才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当时,钟厚生是全球最出色的空间系统工程师。

按照他的设计,国际空间站首先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平台,即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各种应用舱段。

这一设计思想,为国际空间站后来的大规模扩展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仅仅五十年之后,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就达到了最初设计时的一百多倍,成为一座能够容纳数万名宇航人员的超级空间基地,而且是绕地空间系统的控制部分,成为人类迈出地球,飞向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前进基地。发展到最后,国际空间站实际上已经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步轨道,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拥有完整的生命维持系统,能够同时为数亿人提供生活与工作场所。

事实上,宇宙人类就是在国际空间站上成立的。

公元二三一七年,即宇宙历元年,生活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八亿人经过公决,宣布与地球上的国家政fu脱离关系,成立“空间政fu”,正式与地球人类摆脱关系,成为一个由数十个民族组成的,在地球上没有领土,却拥有包括国际空间站、月球殖民地、火星殖民地、小行星带的国家。

后来,这个国家直接演变成了“宇宙人类联合体”。

当然,到那个时代,国家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模糊了,因为任何地球人类,只要宣誓遵守宇宙人类的规则,就能成为宇宙人类,而认为宇宙人类联合体的公民,只要愿意返回地球生活,就将成为地球公民。也就是说,国家不再是限制人类活动的人造障碍,决定身份属性的只是其生活与工作方式。

显然,钟厚生肯定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当然,他也没有被宇宙人类忘记。在宇宙人类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十个人中,就有钟厚生。在宇宙人类眼里,钟厚生是文明的奠基者,而他创造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宇宙人类的发源之地。

事实上,肯定不能把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功劳全部归于一个人。

钟厚生只是总工程师,而且在他有生之年,国际空间站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是中国政fu名下的财产。

在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时候,还有几个人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

这其中,就包括开发出了纳米材料的中国科学家文辉宏,以及把纳米材料推广到应用领域的美国科学家杰克…康纳。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中国。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纳米材料了,到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正在探索工业生产的方法。只是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美国就已战败。

美国积极研究纳米材料,首先考虑的也是军事用途。

从某种意义上讲,纳米材料绝对是一大技术革命,至少是材料领域的技术革命。

要知道,纳米材料在强度、韧性、刚度等力学性能上,超过了任何一种已知材料,是最接近理想的工程材料。说得简单一些,如果用纳米材料来制造装甲,可以在重量减轻九成的情况下,把防护能力提高十倍。如果用在工程建筑领域,作为摩天大楼的承力结构,则能修建高度在两千米以上的大厦。

当然,纳米材料首先就用在了宇航领域,而且首先用在国际空间站上。

原因很简单,地球同步轨道实际上是一条没有宽度的闭合环线,只有在这条线上,航天器才能与地球的自传保持同步,而只要偏离了这条线,就会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