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妥帖啊!孔明,你认为呢?”赵峰稍一思索之后,向诸葛亮问道。
“将军所言不差,我看高翔将军为人谨慎,前日关陇之战平定陇西诸县立下大功,尚未封赏,不如就让他来担当此任!至于彭永言嘛,未知此人才干究竟如何,眼下绵阳县令尚有空缺,不如让他先去那里任职!”领会到赵峰的用意,诸葛亮开口言道。他们二人这一唱一和,法正也无话可说了。
“对了孝直,你才学出众,孔明和秦子敕、谯正南等人编纂刑律,如今已是初具规模,你可一同参详一番,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赵峰这时忽然又开口道。法正不明就里一口答应,但是诸葛亮却知道,赵峰这是把敲打法正的任务交给他了,只能感叹自己遇人不淑了。硬着头皮拉法正探讨刑律,然后顺便敲打敲打法正。
要诸葛亮这种大忽悠去敲打法正,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从此之后他也是稍微安分了点。数日后,经过诸葛亮等人修订的《汉律》,出现在了许昌城中的楚王刘备眼前。刘备看完之后不敢怠慢,连忙召集众人商议。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这样的一份律法的出台,却是引发了两派人的激烈争论。
风起云涌 第三十六章 狼顾鹰视
“先秦滥施暴政,民心尽丧,历时不过二世,岁不足四十年便亡。我高祖自入关之后,约法三章,广施仁义,故而深得民心,不过五年,便得天下。由此可见,滥施刑法,实乃取祸之道啊!”
许昌城的楚王府中,刘备麾下所有身在许昌城中的文官都是齐聚一堂,商讨刚刚诸葛亮送来的这份《汉律》。不等看其中内容,韩嵩就已经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了一番。这话说出来,倒也引起不少人附和。就是刘备也有些心动,作为一个整天把仁义挂在嘴上的政治家,他还是比较倾向于以德治国的。更别说韩嵩所说的都是本朝旧事,由不得一向以高祖为榜样的刘备不动心。
不过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韩嵩的话,他这句话刚刚落下,一旁的顾雍就已经出言反驳了:“德高此言未免有失偏颇了,想那春秋之时,子产为郑国相,执掌刑律,赏罚分明,百姓心悦诚服。及其丧,法令不兴,滥施仁义,百姓反而肆无忌惮,为非作歹。可见,法令不通,则诸事兴废无度,实非仁君所愿啊!”他也是引经据典,论据充分。
刘备现在是听着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他虽然知人善用,但是对于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意义,认识起来可就没那么深刻了。正自沉吟间,刘备猛然发现一个问题,这一下,他似乎意识到该怎么抉择了。
虽然同为文官,但是顾雍和韩嵩不一样。顾雍生性严谨,酒都不喝,为人认真刻板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韩嵩则不然,他才名天下广为流传,虽然不是建安七子那样的文坛领袖,但是也是非同小可。平日里纵酒高歌,放浪形骸,吟诗作对的,就是此辈中人了。个人性情的不同,因此对于刑律的态度,自然也是各不相同。
想明白这点,刘备也就好抉择地多了,转头看到鲁肃正自沉吟,刘备连忙开口问道:“子敬,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主公,”鲁肃摸了一把自己的山羊胡子,这才开口徐徐道:“元叹和德高所言均甚有理,如何抉择,还要视事而定。夫先秦滥施暴行,以致亡国,但是在肃看来,其弊端不在于施行刑律本身,而在于刑律过重。正所谓法理不外乎人情,施刑过重,则难免民怨沸腾,最终暴秦因之而亡。可是如今的情形,却与先秦之时颇有不同啊!”
“有何不同?”刘备连忙问道。
“益州刘季玉,汉中张公祺,荆襄刘景升,徐州陶恭祖。这四位坐镇地方之时,虽然对百姓广施仁政,但是也因为法纪松弛,以至于地方治安紊乱,故而徐州有张凯之乱,荆襄有陈孙之乱,益州和汉中虽无战乱,但是吏治紊乱,政事荒废却是不假。如今主公若是一味施行仁政,则难免重蹈昔日宋襄公之覆辙。今诸葛孔明的《汉律》,肃深觉其施刑不偏不倚,量刑轻重适中,既可保障民生,又可震慑宵小,故而肃认为可行,恳请主公施行之!”
“有道理!”鲁肃这一番话,见地可就比顾雍和韩嵩,都要高一筹了。如果说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文臣,那么现在这个人就是鲁肃。作为最高跟随刘备的文官之一,鲁肃的大局观和谋略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难得的是他为人比较坦荡,不刻意结党营私,这也是刘备倚重他的主要原因之一。听鲁肃这话,刘备这才最终拍板决定,在自己治下的河南之地,施行由诸葛亮和秦宓等人编纂的这套《汉律》。
不过刘备现在是楚王,毕竟不是皇帝,律法这种事,还是要和皇帝说一声的好,尤其是刘备这个整天把汉室挂在嘴上的人,更是不能摆明了把皇帝当做摆设。走形式也好,做做样子也罢,刘备还是把这套《汉律》抄了一份,派遣使者送呈邺城的皇帝陛下。
不出意外,数日后这份《汉律》,就出现在了魏王曹操的面前。“刘大耳麾下人才何其多也,这诸葛亮年不及而立之年,竟能编纂出这样一套完备的刑律之法,实在是难得啊!为何我麾下,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呢?”看着这套《汉律》,曹操也是感叹不已。只不过最后一句话,实在是有些伤人自尊。华歆、董昭、荀攸等文人听了这话,未免就有些脸上挂不住了。
“主公,这《汉律》还自罢了,如今刘玄德大开科举与九品中正制,广纳天下英才为己所用。长此以往,必成祸端啊!”作为曹操麾下的老臣子,荀攸不得不挺身而出,先将话题稍微岔开些,免得大家太尴尬了。
“嗯,此事确实是不可不虑。刘备这厮,知人善用。若得天下英才辅佐之,必然难以遏制。此事真真可虑!未知诸位,有何计策可应对之?”曹操沉吟道。
“主公,以懿之见,这九品中正制刘备用得,主公亦可用得。更何况如今天子在河北,大义在此,主公若能善用之,天下英才必然弃刘备,而就主公也!”一旁的司马懿侃侃而谈道。
“嗯,仲达此言有理。怎么,仲达,你似乎对陈长文的九品中正制如此推崇,怎么为何又对赵伯涛的科举之法不以为然呢?”曹操似乎随口问道。
“魏王明鉴,陈长文乃当世名士,其人所提之法,自然是极好的。这赵伯涛却不过是一介武夫,其人行军打仗尚可有为,参知政事选拔英才,只怕已非其所擅了。故而此人所提科举之法,究竟是选拔真才,还是祸国殃民之法,懿不敢妄言!”司马懿答道。
“原来如此,这也难怪!”曹操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这时其余众人也纷纷附和司马懿的提议,曹操看众人尽皆赞同,当即迅速拍板决定,在治下河北各州选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各州的中正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丕儿,植儿,你怎么看司马仲达此人?”议事结束后,魏王府中,曹操向自己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此人乃当世英才,才为世出,不可多得啊!”曹丕言简意赅地道。
“司马仲达才智出众,而且城府颇深。”曹植想了想道。曹操听了这两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随即岔开话题道:“你们怎么看这科举法与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与科举法都是极好的,比之先下各州郡长征辟人才,无疑更能广纳天下英才。”曹植不假思索地道。
“孩儿亦认为如是!”曹丕附议道。曹操闻言微微一笑,随即又问道:“那你们可知,为何司马懿只推崇这九品中正制,而不推崇科举之法?”
“这?”曹丕和曹植顿时哑口无言,双双摇头不语。
“呵呵,这九品中正制之法,关键便在于中正官的人选。以司马家在河东之声望,只怕司州的中正官,非司马防莫属了。如此一来,河东人才,岂不是尽出与司马家门下?若是有科举制,则河东士子尚有其他途径出仕,就不需要他司马防慧眼识英才了!”曹操笑道。
曹操所说的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官任京兆尹。司马一族源远流长,却又极为兴盛。自商周之时便已是名门望族,历经数千年不倒,堪称是北方第一名门。正如曹操所言,若是要从司州挑选中正官,只怕除了司马防,无人能够有资格担任。
“司马懿竟敢这般因私废公?”曹植和曹丕均是愕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向来如此!”曹操倒是没自己儿子这么激动,话锋一转,曹操忽然语气严峻地道:“不过子桓,子建,你们要记住,司马懿此人狼顾鹰视,怀才抱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