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一阶段中,导弹的火箭助推器产生极为明显的火焰,红外特征极为明显,很容易被拥有超敏感红外探测仪的卫星捕捉到,当然导弹在助推段的体积庞大,因而其雷达反射信号强烈,也容易被雷达发现。
并且,在这一阶段,导弹才刚刚发射,就算其配备了干扰和抗干扰技术设备,在这一阶段也没法发挥,一旦被成功拦截,连导弹残骸都不用担忧落在自家土地上,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一级火箭助推器从发射到脱离的时间实在太短,因而可用于拦截的时间也短,更何况处于迅猛加速状态的导弹难以准确跟踪和定位。
而经过一级火箭助推器脱离之后,弹道导弹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上升段便是最后一级火箭助推器熄火并与弹头分离,所有子弹头及诱饵释放完毕,导弹进入惯性飞行。
上升段是导弹处于较为稳定飞行的一个阶段,虽然可观测的目标特征要比在助推段微弱得多,但目标体积依然庞大且高速与空气摩擦会产生超高温,对跟踪探测极为有利,可就怕对方导弹在这一阶段有效释放了诱饵,干扰了正常的跟踪与拦截,而且其释放的弹道导弹子弹头速度已经很快,就算打掉了最后一级火箭,已经分离的弹头都已经速度飞快高度很高,抛物线落地都得飞出很长一段距离。
弹道导弹在上升段结束之后,导弹弹头进入大气层的这一飞行阶段便是飞行中段,这是整个弹道导弹飞行时长最长的一个阶段,而在在整个中段飞行过程中,所有子弹头、诱饵和母舱在重力作仅引起弹道改变,而且还使子弹头因摩擦受热,其光学特性增强利于探测,因而这一阶段也是拦截作战中,成功可能性脚高度的一个阶段。
而弹道导弹红心进入大气层之后的飞行末端,便已经是拦截作战中最难以完成的一环了,此时此刻弹道导弹只剩下了弹头,其重入大气层的飞行高度在130公里左右,虽然与大气层产生空前剧烈的摩擦,进而产生极利于探测的红外特征和光学特征,可时间非常短暂,很难实施有效拦截,而真要是遇上了可分离式的的弹头,一枚变成多枚,那可就真没辙了。
所以,纵观整个弹道导弹发射到命中目标的整个工程,要实施有效拦截的难度很大,而越是严峻的困难,越发能激励共和国科研人员们的工作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共和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天基和海基传感系统,陆基系统也正飞速建设。
天基传感器系统由高轨道的天基红外预警卫星和低轨道的空间搜索与跟踪系统卫星组成,其中高轨红外预警卫星是地球同步预警卫星,配置用于连续观察和搜索发射弹道导弹的扫描传感器,以及用于探测弹道导弹发射的低强度信号的凝视传感器,一般情况下在导弹发射后30秒左右便能可提供预警信息。
而空间搜索与跟踪系统卫星则是由多颗卫星组成的星座群构成,它们飞行在一千至一千五千米的高度,跟踪地面、空中和地球低轨上异常的热源目标,跟踪和测量飞行中弹道导弹的
坐标,因而能有效截获助推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对在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飞行的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定位,为拦截武器平台提供实时拦截数据,还能在火箭助推器和弹头分离之时,对真正有杀伤力的弹头进行识别。
由此一来,不难看出整个天基传感系统其实就是利用各种卫星组成一个探测网,而与之迥异的是海基和地基传感系统,而由于海基和地基传感系统有许多方面相似,因而两者几乎没什么太大区别。
海基传感系统主要是由各种雷达构成,预警雷达、跟踪测量雷达、机动搜索雷达等,这些雷达都可以借助天基传感系统提供的数据工作,也可以在天基系统完全失效的情况下独立工作,这也是预防有朝一日共和国卫星全部被*掉之时的不利局面下进行导弹拦截作战,而目前共和国已经完成建设并多次进行试验的海基传感系统,主要设备便是X波段雷达。
X波段雷达是目前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共和国海军在琉球群岛部署的一座X波段雷达,远远看去很像是一个固定不动的海上石油钻探平台,只不过平台面上,搁着的不是各种开采设备,而却像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高尔夫球,而其巨大的体格也决定了其强悍的性能,造价不菲的X波段雷达竟然能够跟踪测量在3200公里外的篮球大小目标。
而作为补充的还有可覆盖360度、分辨率极高的预警雷达,以及装配在配置了中华神盾系统战舰之上的多功能雷达,机载雷达一般都是装配在预警机上,在情报部门发出或将遭到导弹袭击的预警之后,配置了机载雷达的导弹预警机就将升空巡逻,部署到重点空域实施警戒,能有效跟踪定位1600公里之内的目标,尤其是针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跟踪测量能力不容小觑。
可光有预警系统自然是不行的,这就好比能够看到别人向自己扔石块,无法拦截或躲避,还不是一样要挨打,因而共和国重点建设针对弹道导弹各个飞行阶段的拦截武器系统,这也是考虑到特定的针对某一阶段实施拦截,成功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从敌人弹道导弹发射伊始就开始拦截,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成功率,或高或低凑在一起,总的算起来也就不低了。
针对各个不同飞行段的弹道导弹,所考虑设计的拦截系统是由机载激光系统、机载拦截导弹系统、地基或海基拦截系统等构成,然而由于激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发展和建树,可用于实战拦截的激光武器依然困难,好在导弹预警机配置的机载拦截系统,可以发射携带了诱爆弹的特殊巡航导弹,这种巡航导弹并不追求杀伤力,而是刻意强调杀伤范围,即在敌人的弹道导弹点火之后逐渐加速离开地面之后不久,直接在其上空爆炸开来,形成一个巨大的金属风暴网,光是破坏弹道导弹的气动外形就足以造成导弹无法正常升空了,而真要是不断加速向上的弹道导弹迎头撞进了这么一个金属网里,被摧毁的概率很高。
而弹道导弹由于上升段时间很短,预警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发出预警再到提供数据,反应时间少则30秒多则60秒,能够形成金属风暴网的特殊巡航导弹很难实施有效拦截,除非一开始就确定了对方会在某一个地点发射,并且掌控了其准确发射时间,否则,等30秒钟预警之后,再发射导弹前去释放金属风暴,在加上导弹飞行过程的耗费时间,对方的弹道导弹早就飞得很高很远了。
动能杀伤器设计考虑之初就被要求具有更高的轨控机动速度,至少也要达到每秒钟近三公里的速度,所以地基或海基动能拦截系统的拦截器就不得不拥有很大的起飞质量,甚至需要搞得像多级火箭那样,以两至三极的助推器将拦截武器加速到理想速度之后对敌弹道导弹实施拦截,且确认时间必须压缩至60秒。
已经完成构建且经过实弹测试的“中华”号导弹巡洋舰因配置了中华神盾系统、钢盾导弹系列和拦截作战系统,中华神盾系统强大功能无需赘述,倒是拦截作战系统这么一个平常并不起眼的系统,真到了关键时候它便能使得舰载多功能雷达和武器控制系统快速联动,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向敌弹道导弹发射钢盾…3型导弹,对还没有飞出大气层的敌弹道导弹进行拦截。
战舰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巅峰之时,可以以一秒钟一枚的超快速度疯狂发射拦截导弹,以数量谋求拦截质量,因为一旦让对方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之外,共和国的天基拦截系统基本没辙,卫星搭载的定向能武器还处于研究阶段,单纯的利用所载设备对其实施干扰也没用,因为弹道导弹多采用以惯性制导为主的复合制导,干扰是没用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就必须利用陆基发射的远程拦截导弹,进入大气层外对敌导弹进行拦截作战,而目前共和国第二炮兵部队配置的远程拦截导弹并不多,远远达不到应对饱和打击的能力。
而敌弹道导弹进入末端飞行后,对拦截作战而言,每一秒钟都是生命,因而科研人员们研制的末端高层拦截系统,是针对飞行高度已经在150公里至40公里高度的弹头,类似于超远射程的防空导弹的这一武器,也需要以饱和发射来提高拦截率,而真要是对方弹头还能有效突防,那么就轮到普通防空战斗机、制空战斗机等发射空对空导弹进行拦截了,而地面防空部队也将密集发射各种先进拦截防空导弹,弹头要么采用动能杀伤,要么就破片杀伤,反正就是一个劲儿的猛砸便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