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朝鲜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支队,由中国三五七团一营和北朝鲜盘山郡委员会、宁远郡委员会组成。中国一二五师副政治委员王难湘任支队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三五七团团长任副支队长。游击区域是德川、孟山、宁远一带。

游击队的任务是:打击小股敌人,捕捉俘虏,搜集情报,消灭伪政权和其他地方武装,破坏敌后交通,与留在敌后的人民军和劳动党取得联系。

5日,游击队在夜色中通过大同江上的浮桥,向南而去。谁知,刚过桥就遇到强大的敌人,经过战斗,伤亡很大,从敌人俘虏的口中才知道遭遇的是南朝鲜第八师的主力部队。

从此,游击队尽量避开大路,避开敌人主力,挑选联合国军防线的缝隙穿插过去。

在随时可能出意外的敌后,游击队的行动十分谨慎。为了不让敌人摸清楚他们的去向和落脚之处,他们在地图上选择好行军的目的地,一般是一夜所能走到的路程之内的目标,然后找一个当地的向导,先向与目标不符的方向走几公里,然后再迅速掉转向目标的方向急行,到达目标后将向导留下,至晚上再出发时把新的向导带上,再把上一个向导放走。每到一个宿营的地方,先包围,后进村,封锁消息,村民不准出入,附近的路口和高地上布置便衣哨兵,并且派出经验丰富的侦察人员了解周围敌情。这支敌后游击队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不断地袭击联合国军的零散部队和南朝鲜区政府,每战均告捷。他们的战斗原则是:速战速决,打了就跑,专打弱敌,扰敌后方。

游击队最大的困难是伤员问题。牺牲的士兵可以就地掩埋,但20多名伤员必须在行军中抬着前进。按照中国军队的传统,伤员都是交给当地老乡照顾,可这里是异国他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三七五团政治处组织股长高成江了解到桧仓有不少开饭馆的华侨,他认识了其中的一位名叫张兴盛的老人,老人的祖籍是中国山东荣城,抗日战争时为躲避日本人抓劳工而逃到朝鲜。张大爷也开着一个小饭馆。当高成江把游击队的愿望向这位老人说了之后,豪爽的山东人张兴盛说:“中国人都是我的亲兄弟!”于是,游击队的伤员全部由张大爷收留了。

游击队后来找到了转战在敌后的北朝鲜人民军的正视部队,与领导着在大撤退中没有撤回北方的两万多北朝鲜人民军的第二军团参谋长芦哲会合。芦哲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担任过辽宁军区李红光支队的参谋长,与茹夫一并肩战斗多年,至今还珍藏着与茹夫一在临江战役后的合影。

两个生死战友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相见,他们相拥之际,喜极而泣。

情况报到了志愿军总部,彭德怀特发来电报:“你们与人民军两万余人在敌后胜利会师,意义重大,我甚为欣慰。”

5日晚上,清川江边的联合国军阵地再次遭受大规模的夜间袭击。

大约一个营的中国军队几乎是无声无息地冲进了配属美军骑兵第一师六十一炮兵营的阵地,中国士兵抱着炸药包接二连三地炸毁了美军的数门火炮,并和美军士兵进行刺刀搏斗。美军炮兵营除炮手外的所有士兵组成环形防御阵地进行阻击,炮手们则以零距离为标尺胡乱地开炮,当把所有的炮弹全部打光后,他们不得不在美军步兵的接应下逃生。

英军第二十七旅旅长考德在他的部队连续四个小时在黑暗中受到袭击时,几乎再也无法指挥部队的抵抗行动了。前沿的英军士兵开始溃逃,然后就是整个阵地的丢失。考德当时认为,最后的关头到了,英军士兵在极度的恐慌中对旅长考德说:“今天这个晚上是坏人伏罪的日子。”

美军第二十四师十九团的阵地受到的冲击最严重,几乎所有的连队都在告急,伤亡增加的速度令人感到世界的末日已经降临。其左翼的阵地丢失之后,中国士兵潮水般蜂拥而来,美军军官试图在阵地周围集合被打散的士兵,但是这个努力很快就被证明根本不现实。如果中国军队再施加一点压力的话,美十九团的溃败就将成为定局。

好容易坚持到天亮。美十九团一营在重新装备之后,向丢失的阵地开始反击。美军士兵缓慢地向高地接近,奇怪的是没有遇到中国人的阻击。美军终于爬上了高地,阵地上静悄悄的,潮水般的中国军队没有了!美军士兵们只是在战壕中发现了三名因为疲劳之极仍然睡得很香的中国士兵。

因为没有了密集的枪声,英军士兵更加提心吊胆了,当他们爬上布满战壕的阵地时,眼前的情景令他们惊奇不已:中国人没有了!在紧张不安中度过了一夜的观察哨兵高声地喊了起来:“他们逃跑了!他们逃跑了!”

太阳升起来,晴朗的一天开始了。联合国军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舞,鹰一样地四处张望的侦察机飞行员报告说:没有敌人的影子,中国军队去向不明。

就在前一天的夜里,在战争西线清川江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消失了。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

随着朝鲜北部山区与平原的接合部以及清川江北岸广大地区枪声的逐渐稀疏,大规模的战斗结束了——后来的南朝鲜战史把这个阶段的战斗称之为“联军国军进击战役”,而后来中国的战史则将其称之为“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自1950年10月25日打响至11月5日结束,战役历时10天,以北进的联合国军遭到突然打击之后撤至清川江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为战役结局。

发生在远东地区的这次规模不大的战役,因联合国第一次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干涉一个地区的局部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军队以作战的方式直接参战,从而引起了历史的长久的关注。同时,作为东西方冷战局面形成以来第一场东西方的军事冲突,也令交战双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长久地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后来僵持日久的冷战岁月里,这场战役作战双方对对方战略战术的运用和军事思想原则的初步体会以及对这种体会的不断深入的回味,也许比战役本身的战场结局显得更为重要。

西方的军事学家们把这场战役称之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作战双方均在不预期的战斗中仓促接敌,是这场战役的显著特点。中国军队在联合国军方面认为几乎彻底失去了出兵干涉时机的时候紧急越过边境,其战略部署在情报极端庄乏和战局极其混乱中一变再变,最后,毛泽东、彭德怀抓住了联合国军分兵冒进以及其东西两军各自北进互不联系的弱点,确定了战役战略的东线阻击、西线进攻的总体设计。但是由于西线的中国军队与南朝鲜军队在温井地区的遭遇战过早地暴露了中国军队的位置和意图,令彭德怀预定的进攻方案又一次落空。

于是,中国军队在其主力没有全部到达指定位置的情况下被迫开始攻击。突破云山之后,曾产生过歼敌机会,但是由于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军迂回路线上的严重受阻、第六十六军没能即刻抓住南逃的美第二十四师等原因而没有完全达成战役设想。但是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所持的独特战术使不了解这支军队的联合国军损失巨大,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联合国军甚至处于崩溃状态。

美军战史对中国的战术有如下描述:中国军队远比麦克阿瑟所嘲弄的“亚洲的乌合之众”要机敏老练。中国步兵除迫击炮外,没有装备更重的任何武器,但他们却能极好地控制火力,进攻美军和韩军的坚固阵地。尤其是在夜间,他们的巡逻队在搜索美军阵地时成效显赫。他们拟定的进攻计划是从背后发起攻击,切断退路和补给线,然后从正面发动攻势。他们的基本战术是一种V形的进攻队形,他们使敌军在这个队形中运动,然后中国人就会包围这个V形的边沿。与此同时,另一支部队运动到V的开口处,以阻止任何逃跑的企图和阻击增援部队。

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军队战术原则的非常精确的体会。有趣的是,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军事统帅屡次使用完全相同的战术,而联合国军屡次在其布下的V形进攻中惊慌失措。

南朝鲜战史对中国军队的特点分析比美军更为详尽,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这次战役中首当其冲地损失巨大,从而体会更深:机动进攻战术:抓住敌人的弱点,发起突然进攻,进攻受挫时迅速撤退,以保持主动,避免胶着和拉锯状态,灵活运用兵力,迅速机动,重点进攻。

尖刀突破战术:从狭窄的正面投入锐利的尖刀部队,形成强大的攻击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