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皇帝李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回了长安与文成公主李雁儿分开以后,单玲欲心里便极不是滋味,她看得很清楚,李治这是要她“欲雁分离,安心待嫁”。非但对她,连和她相依为命数年之久的文成公主也如法炮制,不曾通气,说不给见面就不给见面,丝毫不念她们相处数年来的姐妹结结实实的情谊,只为了让自己对文成公主失了觊觎之心。

如果说这种分离之前还显得扑朔迷离,不太清楚的话,今日则已经完全清楚,听闻文成公主已经要搬入大明宫中,出家做一女道士,以单玲欲的敏锐嗅觉,已经完全看出了这一点,不外乎假托出家修道,实则金屋藏娇,可恨如此只有情爱,却永远不能给文成公主一个名声,自私可恶的男人,这使单玲欲感到了一种悲凉,一种被抛弃了的屈辱,因为这种分离,这种将文成纳入宫中,都是在她丝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

就其本心而论,如果李治与她真诚商议,她怎会不同意,当初在逻些便说的很好的,毕竟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情爱太过惊世骇俗,文成又无此念,单玲欲更不会强求,她以往自嘲之时也说若有一天也会找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嫁了,做个正常女人,生儿育女又有何妨?

可如今一切她竟丝毫不知,难道他就认定她不会断了觊觎之念?

单玲欲虽是女儿家,可还不会被禁忌的情欲冲昏头脑,尤其是今天自己还要嫁给这样的皇帝,这一点给单玲欲的刺激比前一点更甚。这样的女人比这些金丝雀又强到哪里?不过虽然悲凉,虽然屈辱,但是单玲欲毕竟异国他乡漂流了如此经年,自有小女子的老到之处。她心中明白,风起青萍,若迎头而上,必然会怒了李治,那时逃出大明宫都不行。

眼见无人讲话,单玲欲觉得对她这个万事不管而又后悔的小女子正是机会,眼见着又是一阵沉默,武媚娘笑容温婉,并不开口催促,下面不少人心思多变,更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烈性子的单玲欲想到这,也实在看不下去了,咳嗽一声,倏然站了起来,打破了平静。

“敢请娘娘,先行说说要叫谁人唱歌,谁人跳舞,谁人弄萧,可否?”

单玲欲挺背昂腰,自有一股武人的英气,只是这一句,然则这一句话,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也缓和了含元殿内微妙的僵硬静谧气氛。

武媚娘看了单玲欲一眼,笑道:“这位想必便是单雄信单二爷的女儿,果然英气逼人,本后曾听陛下说,当年单二爷名动天下,广交豪杰,我大唐不知几多国公受过单二爷大恩,此事天下皆知。不想虎父无犬女,今日见了玲欲妹妹,竟是大有昔日单二爷的雄姿。我大唐的女人若都有玲欲妹妹如此巾帼,那富国强兵,治权正吏,聚民造福,又何需须眉男儿身。列为妹妹以为然否?”

单玲欲本一句质问,被武媚娘这一夸,竟是舌顿语塞说不出话来,心中暗自气恼,她本不是伶牙俐齿的女子,愣怔在当场,满脸通红,直觉的自己刚才还超然,满腔大女子之气,此时真的对上了这位武皇后,又结巴的鼓捣不出一句话。

下座静静喝茶的李子衿对场中情势非常清楚,见单玲欲不说话,心中已经料到难堪处,暗叫厉害之余,便出口问道:“听闻皇后娘娘乃陛下贤内助,朝野闻名,可比当年的独孤皇后,所以陛下昔年当选太子后才将娘娘扶正做了太子妃,今日在这含元殿中,本是议政之所,若大谈风月实在不妥,子衿听闻龙渊元年陛下初登基实施的新政,娘娘有进言之功,如今一年多下来了,子衿见新政大有弊端,不知娘娘可曾看出,若真有国之弊端,娘娘会进言吗?”

含元殿气氛骤然紧张,李子衿这一问完全脱离了正题,而将矛头隐隐对准了武媚娘乃至新政颁布以来的李治。王灼华皱着眉头,暮然间她又想起了父亲的话,自己真的要为了家族活吗?

崔惊鸿则一脸笑意,七宗根系波及天下,显赫无比,李子衿徒然发难,非同寻常,乃是昔日七宗聚集长安商讨所得。

武媚娘不动声色,丝毫没有对李子衿的突然发难表露出喜怒,依然满脸平静,风目湛湛生辉,倒是女王金喜善嘴角,见大姐没开口,便又沉寂下去了。

萧淑然内心有点愤愤不平,却也知道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便目不转睛的盯着武媚娘,生怕她的武姐姐无言以对,最紧张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激烈尖锐关乎朝政较量的单玲欲,这和她的本意差了十万八千里,忍不住暗地里嘀咕,这群女人果然庸人自扰,不知所云。

就在满殿目光齐聚到武媚娘身上时,武媚娘却是突然一声娇笑,从座中站起大感无奈的委屈道:“这位李小姐所谈,本宫实在不知,本宫只知国家法令,一体同遵,法制公平,方能国之大兴,李小姐今日敢有恃无恐的坐在这里和本宫大谈国事,正因了李小姐乃赵郡李氏世族后,得父辈蒙荫,何其侥幸,不分尊卑。新政设立便是要有功便赏,让寒士亦可上品,九品亦有世族,否则诸如世族者,有功可赏,无功还要赏,岂不能视天下百姓为无物,自古谋一时者谋国,谋千古者谋民,新政军政分离,正是要大唐从此可有士族、氏族而非世族,李小姐的弊端,本后倒想知道是甚么,莫不是裁撤冗员,世家子弟卸甲归田,让李小姐不满?李小姐以世家代替天下百姓,不觉荒唐过甚?此种说法,对大唐旧制弊端视而不见,何异于掩耳盗铃,若李小姐能说出军政分离的弊端,本后自然拜服。此其一。”武媚娘话锋一转,“至于说本后因劝谏陛下做了太子妃,则大谬不然。本后尽心侍奉陛下六年,‘夫’字较天还出个头。夫为妻纲,陛下亦是浓情之人,觉本后才德兼备,可堪母仪天下重任,方立为皇后。区区劝谏那是御史所作,本后不涉国政,李小姐所言大是无稽之谈。”一席话语气平静,却辛辣非常,含元殿一片安静,李子衿瞬间面色通红。

武媚娘仿佛还没有过瘾,继续方才的争辩,“军政分离,军不乱政,政不糜军,各司其职,无慑乱之病,无坑壑一气,却有相互监督防范之威,法令一统,令行禁止,有罪可重罚,有功可激赏,公正严明,如此将军能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当可奋勇立功,个个避罪求赏;士子官员不惧强。暴,朝野形成浩然正气,则国家不怒自威。我汉人自古坚韧,若元气养成,则必将啸傲天地!”

“好哩!”萧淑然娇声叫道,“姐姐之言,淑然虽不是很懂,但淑然知道,军人打仗是不能受到瞎指挥的,文臣治国也不能受到武夫的兵锋威胁,双方要在一个皇帝的治理下,文武张弛有道,方能国之大兴。”

峰回路转,王灼华没想到如此突然变化,武媚娘的一番话竟将李子衿的激烈对峙瞬间就融会在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誓言中,此时王灼华无奈站出来,平静的道:“娘娘所言甚是,不过子衿话也是有道理的,一言兴国一言亡国,稍有差池,国有大变,永无宁日。大唐如今政事大变,听闻我父所言,我大唐将军对外屡战屡胜,灭国屠城视同寻常,从统帅到士兵个个气焰滔天,浮躁只当天下再无一人能敌,越是如此,灼华以为,越要谨慎,利器可伤人亦可伤己,如此利害冲突,方告知陛下,时下而论,若引得武夫雄心勃勃,军队势大,乱了平衡之道,朝野动荡,武夫当国,若有战事,只怕皇帝指挥不了一意孤行在外将军,战术尚可,若是大的战略和皇帝相差极大甚至违背,到底是听谁的?此有亡国乱政之危。正如娘娘所言,圣贤治国,文武互相要监督,如今大唐将军的权利太大,士人势弱,民心只怕要化作虎狼。不能循旧制风俗,安心旧习,此固然有民心可用,可一旦直至征伐,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走向灭亡,如今的国政在灼华看来,便有违万古之道,不求自安而求自乱,。”

武媚娘心下明白,这又是一个开始,从容微笑道:“灼华妹妹果不愧是饱学之士,却何以出此世俗之言?民心思变,若安于现状,那我等现在还居于山林之中,茹毛饮血呢。妹妹当知因地制宜,我大唐国力正在上升期,民风彪悍,正是奋发向上,激变生强,进而咆哮世间之时。治国,怎能因循守旧。创新的人生,守旧的人亡。至于武人当国,更不必担心,大唐科举日渐扩大,自会造就一批士族,这些思想新潮,满腔热血的青年,由他们主政,昂扬士子,一杆大笔写就世间千秋,何逊马上健儿?”

“非也。”崔惊鸿起身淡淡的笑道:“灼华之意,一旦军政分离,烽烟将起,将在外不听君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