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费方面也就定在4000万银元,占帝国元年财政收入的23%左右。而在官员、公务员的开支上,预算了1200万银元,加上行政经费等,又预算了800万银元,一共是2000万银元。
帝国的地方制度,在称呼上基本上维持前朝不变,但职权却有巨大的改变,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官职。
官员数量首先增多,一个县有县令、法官,下面还有各种局,例如国税局、卫生局、教育局、建设局、警察局。
每个局里都有一些公务员,明庭找公务员一般都是随便找,一个衙门除了一个县令、县丞、主簿三个人,其他都是无品级的人员,这些人员都是官府自己找的,即没有进行过培训,人员也十分复杂,同时俸禄也不高。有点像后世的协警那类的人员。
如今帝国完全摒弃了那种做法,所有公务员都是集中培训,统一任命,月薪也给得较高,一般每月都有三块银元,同时还有住房方面的福利。
目前帝国的官员加公务员,人数已经达到了将近十万人了,同时还有十余万武装警察要改编成地方警察。
养这些官员、公务员、警察的费用一算,上千万银元打底。
好在对于帝国的财政收入来说,这些费用还是挨得起的,剩下的1。2亿银元,主要就是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科研四个方面了。
教育方面,经过赵岩和内阁商议之后,决定拨款4000万银元投入教育之中,这4000万银元在扣除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前期投入的杂费后,可以让帝国50%的法定受教育年龄者入学享受免费教育。
目前的法定入学年龄是8~15岁,8岁以下的儿童要想入学,必须交费后入学,这个年代基本上没有普及教育这个概念,因此未受过教育的青少年太多了,因此优先将他们召入学校,年纪小一些的再等等,等帝国的师资够用了,那就继续扩大教育规模。
此时帝国的师资依然十分紧张,但相比以前来说,却是宽裕太多了,目前已经进入滚雪球的阶段,只要再滚个一年,小学的师资就够用了。
当然,现在的师资质量也是比较低的,还需要时间来进行提升,这种提升将是很快速的。
因为目前的教育体系,教师的分工性极高,有专门的师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在个人素质上还算是十分过关的。
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改造品格,并不要求学生的文化有多高,文化低的无所谓,只要品格过关就可以。那么多学生里,肯定有许多学习好的,这些学习好的就可以成为帝国的高级人才,成为高级人才的要求也并不高,毕竟无论是什么行业,就算是科研方面,也只涉及到初级层次,要学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多。
到了明年,就可以将帝国所有8~15岁的青少年拉进学校上课。后年,就可以将法定年龄降低到6岁。并且成立成*人学校,可以让成*人免费上学。
建设方面则投入了3000万银元,建设的重点还是在河道、水利上,往年拨款的资金已经足够治理河道了,不过修水电站的话就不怎么够钱了。今年将投入1000万元,修筑两个大型水电站。
水电和火电的原理都是一样的,火电是以蒸汽涡轮来带动发电,水电是以水流的势能来带动涡轮进行发电。这两座水电站预计三年内完工,算是一次常识性的投资,以积累水力发电的经验。
其他2000万元,则是用来修筑道路、铁路的,其中殖民地的铁路已经列入修筑范围。
殖民地有了铁路才能向内陆扩展,铁路修到哪里,就可以扩张到哪里。
因为殖民地需要把原材料运回本土,若是没有铁路的话,都运不出原材料,那么殖民地就没有意义了。
目前的移民,都是在港口、河流沿岸地区定居,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定居的才能将东西运出去,否则无法让他们改变贫穷的状态,或许只是比移民前好上一些罢了。
澳洲和美洲的铁路修筑经费并不多,因为从本土运钢材什么的太耗费财力,因此澳洲和美洲将在明年建立一个可以生产钢轨的钢铁产,今年修建的铁路只是修在不得不修的地方。
而在医疗上,今年拨款3000万,帝国的免费医疗政策宣告破产,帝国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因此赵岩决定恢复医疗收费,但只收取药品成本的100%,帝国负责养医疗人员。
在施行收费的条件下,赵岩向医疗部下达了指示,医师必须先救人后收费,若有人耍赖不交的话,不可以强行收取。
收取医药费上,完全靠自觉了,现在帝国已经没钱施行免费医疗了,又不能分地域来区别对待,那只能用此计策了。
例如那些小病痛,病人看完医生一般都会给钱的,有能力不给的那是人格有问题。至于那些大灾大病,很多家庭就承受不了了,因此赵岩允许他们不给钱,相当于是小病痛收费,大病痛免费。
这样一来,三千万银元是绝对够用的。
同时拨款500万银元为科研经费。
另外还剩下1500万银元,赵岩让内阁留着应急。
帝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基本上当年就花光了,几乎没有什么储备,在没有强大外敌的情况下,储备基本上没什么必要。
不过帝国却不像原本历史上的英国那样,有着众多的储备,因为帝国更具有发展意识,相信只要撑过帝国初期,帝国就会拥有庞大的储备。
……
新一年的预算一直算到了正月,这年的春节十分热闹,帝国各省皆是载歌载舞的过了这个春节。
整个帝国的人民都在期望着这个新的皇朝能有开明的政治,让他们摆脱贫困。
明王朝所遗留的问题较多,最主要的就是贫富差距问题。不过这种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容易调控的。
这年代没有人口压力,人均占有的资源在帝国成立之前的快速扩张中,得到了极大的飞跃。
新的一年,对于土地兼并的调控有了新的力度。
整个帝国本土,都施行了《农业税改革法》,这一法案在去年年末时修改了一番,变得更加完善。
帝国本土的耕地价格,从年初起,价格就开始一路狂降。
没有哪个地主敢把土地再留在手中,因为土地越多,被收的税就越多,土地上到了上十万亩的,当年之内就可以破家了,当然,资本雄厚的倒是可以硬撑两年。
不过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地主愿意去硬撑,若说要硬撑,小地主倒是可以,毕竟土地少,税收虽然较高,但也不是说吃不消。
同时更没有多少地主打算抗税,更多的只是想偷税。
此时帝国在各省都布置了大量的武警,想抗税那和找死没区别,地主又不是土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至于偷税,很多地主有着这种想法。意图通过瞒报田亩来偷漏农业税,只不过这一招对帝国官员来说,没有任何用处。
崇祯十一年赵岩在山东可是砍了三百多名官员,这些官员不论能力、政绩,就因为收受了贿赂被砍光了,而且还扒了皮。
对于待遇较高,又不需要买官的帝国官场来说,99%的官员不愿意接受地主的贿赂,反而会将他们抓起来。
这些被调出山东的官员,都是经历过那场大反腐的。
因为有先例,所以他们到了地方后,首先做的就是反复丈量田亩,数据上绝对不能有一分一毫的差错。
有的官员是不由分说的去反复丈量。
有的地方官则比较阴险了,是先通知当地地主,让他们自己去量,然后把亩数报上来,接着官府再去量,同样是反复丈量个几遍,谁瞒报的亩数达到一定程度就送谁上法院,多打掉一些违法乱纪的地主,可是有助于提高政绩的啊
拥护帝国的新地主,都是属于那种后来崛起的,这些地主拥有的田亩一般不会超过三千亩,同时发展的也是养殖业。这些地主是帝国培养起来的,他们拥护帝国的统治。
而传统的地主,那是明王朝的拥护者,并且占据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帝国的政策就是打压旧地主。
只是这种打压是有原则的,在没有抓到把柄前,不能刻意的进行打压,不过一旦抓到把柄,马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升华,主要的处罚手段就是没收土地。
土地价格不断下跌,有的地方的地价甚至降低到了一亩五块银元,帝国通过三个方面降低地价。
一个是农业税改革,地主必须出让土地,否则就会被收取高额农业税,在众多地主出手土地的过程中,地价开始下跌。
第二个是帝国规定地主在收取地租时,不得超出每亩20斤粮食,如此微薄的税收,就算有一万亩地,收上来的粮食以每石一块银元的价格卖出去,也才一千多块银元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