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山会感到于槐江的话语异常,于当日送往医院,没有想到于槐江已经患肝癌晚期和其他疾病。龙山会给龙天翔打了电话。
  龙天翔闻信赶到,“那么多的庸医,每一次对昏迷的都认为是酒醉,我要告他们!”
  “如果你能够应该早早发现。”
  “你回去吧!”
  “需要安静!你们谁留下?”在医生的劝阻下,龙天翔留了下来。可是等龙天翔出去打电话的空儿,于槐江强打精神走出了医院。
  由于长期的艰辛于槐江患不治之症。为了省下钱给龙天翔,给资助的学生。仍然不去看病,甚至不吃药,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着,他资助的学生少说也有千人,而自己硬咬着牙坚持着,多么不易的10年啊,多少个难熬的日日夜夜,连自己也难以说清。
  来送行的队伍越来越大,群众、同事和他教过的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把与老师的噩耗传遍了祖国的大槐南北。学生既有老人,也有青年,从县城来,从远方的城市坐飞机来,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民办教师举行古老而又庄重的送别仪式。
  前面8个中青年学生从雇用的手中接过棺材,迈着沉重的脚步;后面是一辆辆的士,慢慢消失于庄严而悲壮的画面。
  阴云低低的天空下,小龙河西岸渡口,乡亲们护送着于槐江的棺材,迎着小龙河的风沙,朝着墓地方向缓缓而去
  灵棺驶向小龙河,河面上水流稀少,很难用船划过去。不远处就是于槐江等人捐资修建的,刚刚竣工不久,可是他却永远不能再见到这座桥按理说于槐江最有资格先走这座桥,但是何老师还是决定让老伴重新在他开了半个世纪的河面上行走。
  “于老师说这座桥留给小龙河今年考上大学的先走。”
  没有人在想违背于槐江的遗嘱,把棺材抬上船,前面用绳子拉,后面推。远方响起一阵闷雷,不一会儿瓢泼似的大雨哗哗下起来
  村上的人没有忘记,于槐江50年如一日,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业绩,没有忘记艰难的环境中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更没有忘记为村里的捐资助学,建桥修路,没有忘记因劳累而多次昏到在河边的一幕幕
  出院后,于槐江的病一天天加重,饭量也明显减少,但是他每天依旧去小龙河边去看小龙河桥的工作。庞海燕多次劝他到医院检查,他说:“没事,过了年再说吧。”有时散步时痛起来,他将腹部顶在树上;汗珠直往下流。每当这时候,何老师对她说:“老于,去看病吧,修桥的事我会照看好的!”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疼过一阵后再走向河里。
  那一天,就是龙天翔被调查的那一天,于槐江昏倒在小船上,梦里驶过来一辆的士,开车的是一位带着面纱的少妇。那熟悉的温和的始终微笑的面容,让于槐江忘记了一切,他抖着拐杖向前急走,“雪莲啊!你让爸等的好苦啊!”女儿扑到父亲的怀抱,痛苦起来,泪水打湿了面纱。
  “爸,上车吧!”女儿把父亲扶到车上,开到槐树林边,停下来,温和地恳求父亲,说:“爸,天翔哥的事我知道了。从顺行那里领取了50万,基本花光了。我知道家里的钱为修桥花得精光,你看病都”
  于槐江接过卡,手颤抖起来,眼睛望着向来听话的女儿,想到十几年来离去的女儿,又如何获得那么多钱来,声音也颤抖着带着怒气,问:“你你告诉我,你那来这么多钱?”
  “爸,说什么你也不信?想办法把哥救出来,我们都离开这个地方!”
  “雪莲,你变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现在正值开发。你不需要装神弄鬼了好不好?我不想你们沾染铜臭。”于槐江说着,用长烟干紧紧地顶住腹部,“我就是死也把天翔欠下的钱还上,绝对不会用你不明白的钱!停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眼前一黑,便昏到在车上。
  于槐江一梦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无毒蛇”和龙山会打了电话,并以龙山会的名义付了20万医疗费。那柔和的、温润的女音让龙山会想到了雪莲。他去了医院,于槐江已经肝腹水并大量出血,脑子也像是出了问题,不停地唠叨雪莲还活着,是她将他送进了医院。尽管近万元输血,但是他昏迷不醒,依然念叨着:“天翔,你让我如何偿还啊!”





    正文 第251章 铮铮铁骨(三1更)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3…11…6 14:58:01 本章字数:2539

葬队把棺材拉向东岸,船“喀嚓”一声,像是拽列了,“于老师走好了!”前面不远就是槐树园小学,人们吆喝着,跟在后面也随声喊着“于老师,您走好了!”
  龙山会一步一步挨着走着,身上托着粗粗的麻绳。腰上的绳子托得老长,几乎被送行的踏在脚下的泥里又拽出来,等候在校园门口的小学生举着写着悼词的白旗,也自觉地加入送行的队伍。
  于槐江身为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本来是两头忙的差使,学校的事要管,地里的活计也不能丢。可是于槐江只忙了学校这一头,连自己的责任田几块不知道,心中带有一种内疚感,几乎没有下过地,几乎没有和孩子们一起赶过集,甚至一些不理解的村民讥笑他太懒。而他常常对妻子说:“咱干得是大事,庄稼误了一季子,可孩子苦了一辈子。”村里多少接受过他的教育,到底资助过多少谁也难以算清,他把一颗心全部献给了他的学生
  医院领导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召开会议研究,安排了那一天的会晤。他曾教过的学生:山会,山槐,山宇,山泉,天宇,永阁,永图,金槐,古槐,古树,飞飞,翠槐,萍萍大到花甲的老人,小到16岁的少女工商税务,规划局,教育局,卫生局,建设局,环保局和文物局,公安局遍布各行各业他的学生或者他曾救助的学生,陆续走进病房,于槐江坚持和学生一一握手。
  最后龙山会进来了,于槐江眼睛里无不充满了泪水。咳嗽了一声,强作微笑说:“你心中的文章最感人,可惜我不能永远拜读你的文章,但你的作品留在世上。”
  “地处黄河中下游,龙河之滨。在这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民办教师。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教师。虽然平凡,但是高尚、伟大。庄稼收获了一茬又一茬,学生送走了一群又一群,他们年复一年的去播种文明,去泼洒智慧,把一行行泪水、一滴滴血雨写在这古老而广阔的山村水寨里,积淀着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以及他们感人的故事”龙山会突然来了灵感,望着于槐江,看看守护的老何,想想父亲,想想有家而不归的雪莲和死去的耿凤凰,就想小龙河的春水一样涓涓流畅,于槐江缓缓闭上了眼睛,倾听龙山会用心血凝成的散文。
  “民办教师,它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脚步迈进中国教育的门槛。从50年代的扫盲夜校到民办中小学,从60年代的耕读教育到农业中学,从70年代的上山下乡到复课回潮,从80年代的普及初等教育到90年代的“普九”以及贯穿始终的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直到20世纪末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说是民办教师支撑了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民办用自己的心血,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知识,孕育着希望,昭示着意志和力量,创造着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奇迹。使无以数计的农家子弟接受了基础教育,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孩子乃至整个农村的命运。”
  于槐江睁开了眼睛,望着床前的盛开的一棵棵桃李,成长的大树,声音如此洪亮,说:“谁小看我民办教师?谁有我这些好儿女?”说着大笑起来,坚持着走向河边去接送孩子。谁知道船翻了,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正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于槐江的事迹感动流泪时候,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了他的入党申请书。只是这份情感真挚的申请书永远却无法亲手递交了。对学生的那份慈爱,比爸妈还要亲!这样一位好老师却直到身后才实现入党的愿望,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于槐江生前好友和学生送于槐江走向太平间,那种悲壮远远超出对亲生父亲更悲伤,大家默默地缓缓地前行。龙山会呆呆地站在后面,似乎于槐江没有离去,在微笑着朗诵着龙山会的作品: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民办教师”这一称谓将不复存在,但我们的心永远铭记着,深深扎根于荒坡上的一颗棵老槐树,那乡村大地灵魂的真正守夜人——民办教师。永远铭记着那一位为捍卫人格和尊严在政府门前深沉而无声的等候通宵的血性男儿;永远铭记着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