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妃可与姜皎相熟?”徒步于丛丛梅丫之间,李隆基一路少言寡语,直至这刻才拊掌解颐,金口粲齿出声。尽管声音不高,口吻之中的探究之意,却浅简。
突闻李隆基发问,江采苹霁颜抿唇。心如镜明此问弦外之音为何,旋即莞尔笑曰:“陛下说指的可是楚国公姜皎?”
见李隆基未予以表态,江采苹浅勾了勾唇际,方朱唇轻启,续道:“嫔妾出身寒微,长于僻壤之地,何幸交识楚国公?不过是略有耳闻。”
高力士撑着竹笼走在旁侧,微显赧惶。江采苹自是了然于心。明晓关于楚国公姜皎之事。十有九成是高力士向李隆基透露的口风。前两日在南熏殿外偶遇李林甫之时,江采苹只是随口关询了句,提及姜皎之子,作问李林甫是否有个表兄弟乃母家舅父楚国公之子,当时并未赘言其它,想必李林甫断不致以在尚未搞清个中原委前即贸贸然跟李隆基说提起此事才是。至于高力士。当日也在场,且不究其初衷为何,事后把这话儿传入李隆基耳朵里。却是不足为怪。是以,江采苹此刻才未露声色。
李林甫今下官拜宰相,不止是位极人臣。更是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年李林甫与已故的武惠妃结党营私,加之驸马都尉杨洄从中挑拨离间,几人构陷废太子李瑛合谋外戚密谋异事,引动宫变。李隆基偏信偏听一面之词,盛怒之下连废黜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亲王,罢贬为庶人,时隔不久,三亲王皆遇害,无一幸免于难。此事可谓李唐家天大的丑闻,李隆基半世清誉上抹煞不掉的昏庸见证,前车之鉴,今时对于后。宫与前朝相勾结乱朝纲之嫌,李隆基自然忌讳层重,尤其涉及李林甫,后妃之中绝对不容允再有第二个武惠妃养成。
去年四月,李隆基正于勤政殿圈阅奏本,忽闻武惠妃行色仓惶而至,二话未说,便扑跪于李隆基身前哭诉道:“三郎,大事不妙!嫔妾听闻,太子殿下与鄂王及光王,密同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欲于今夜共谋异事,起兵造反!只怕此刻,已是身穿铁甲闯入宫来了!”
李隆基一听之下,不免大惊失色,即刻下旨传召李林甫连夜进宫,同时派人暗中去往东宫察看,不成想竟探知,东宫果是集聚了数百甲士,戎装铠矛,一派整装待发阵容。为防患于未然,李隆基当即果断派兵围剿,并将仨个逆子押至殿门外。
熟料,李瑛非但不俯首认罪,反而口口声声喊冤枉,高呼实是受了武惠妃设计,言说宫中有贼,私下命其等备兵部署待命,以护圣驾。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更为当众大骂武惠妃贱人,佛口蛇心,妄执恩宠,包藏祸心,狼子野心人人得而诛之,由此对李隆基圣眷不公大发怨言。
李隆基当场震怒,谋于李林甫,李林甫初无言,惘然于侧,见状,既而谓曰:“此乃陛下家事,本无需谋及于人,实非臣等应干预之,微臣不宜参与。”
恰于这时,中书令张九龄闻讯匆匆赶至,不问青红皂白,当头便代为求情道:“陛下三个成人儿不可得。太子国本,长于宫中,受陛下义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陛下切不可尽信奸人一面之辞,几度忍欲废之。恕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原本李隆基虽说为此恼怒,却未动借此废黜李瑛的念头,张九龄这番力谏力保之词,却不亚于是在火上浇油,惹得李隆基越加雷霆大怒。在此之前,张九龄曾不止一次的以骊姬、江充、贾南风与独孤皇后等人的事例说事,屡加劝阻李隆基断不可轻易降罪太子李瑛,一直以来,李隆基亦念在李瑛虽资质有限,人倒也敦厚,本性上也算可造之材,故才一再宽谅其过失,且,为保住其太子的地位,多年来无论如何宠爱武惠妃,并未册立武惠妃为后,入主中宫。万万不曾料想的是,今日竟有东窗事发一日,除却恨铁不成钢之余,怎不对其大失所望
怒发冲冠之际,李隆基已然再也听不进任何劝谏,于是痛下决心下谕令道:“太子李瑛,僭悖忤逆,觊觎皇位,意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图谋不轨!今,朕意已决,废黜李瑛太子之位,即日贬为庶人!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不安本分,欺罔大逆,不知戒慎,二人一并贬为庶人!”
李隆基话音尚未落地,但听张九龄顿首道:“陛下,陛下三思呀!太子不可废,不可废之呀!”
李隆基霎时变色,心下的火气愈为怒不可遏,遂直指张九龄怒叱道:“事总由卿?之前卿言阻于朕,‘人未见过,奈何以喜怒间忍欲废之?’,今下以下犯上,朕尚未迁罪卿,卿一再私心外泄,罪当万死!”
龙颜震怒,诸人皆惶伏,张九龄老泪纵横道:“陛下使臣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合尽言。违忤圣情,合当万死。臣,不敢奉诏!”
“此事不必再议!拖下去!”李隆基疾言厉色一语概之,不由分说,一声令下拂袖而去。就这样,一夕之间,宫中发生了场人伦惨剧,废了三王为庶人,当夜即赐死薛秀,原以为此事到此也该告一段落,着实未预料,仅隔半月,李屿、李瑶、李琚幽禁于东郊驿站里不幸遇害身亡的噩耗便传入宫。
时隔一载,而今李隆基依是记忆犹新,那夜也是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却异燥闷热,似有山雨欲来之势,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便起榻于宫中漫走,不觉间踱至这片梅林,突闻有人来报三王卒亡的消息,差点昏厥过去。坦诚讲,那日李隆基不无有意保全李屿三人的性命,故才将其等撵出宫外,禁足于东郊驿站,事非人愿,人言是非,可悲终了仍是劫数难逃。
察觉李隆基神色凄沧,朝前走着倏然晃住身,月影遮映下,紧绷的侧脸上兀自黯然失色划过一抹煞白,江采苹稍加沉思,不动声色的挑目高力士,默然凝睇李隆基,才轻吐幽兰,温声细语吟诵道:“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此乃杜甫所作的一首咏《姜楚公画角鹰歌》诗词,江采苹这会儿加以吟咏,意不在它,只想借此来表抒自己是从何得闻姜皎大名的而已。姜皎善画鹰乌,其手笔,当年可谓轰动一时,无人不知晓。
江采苹所诵之诗,若绢若锦,音似念奴,的确一下子把李隆基从陷入的绵绵回忆中拉回神儿。侧目面前颜如碧玉颈如新雪、神清骨秀柔情绰态的江采苹,李隆基微眯的长目一闪而过丝丝罕见的阴鸷之气,刹那间触目于江采苹,直觉不由自主颤了个激灵。
适才李隆基直白的问及姜皎一事,江采苹本觉有些心慰。李隆基既肯向其当面求证,表示是种在意,同是种信任,否则,又何必多次一问,大可一砖拍死其居心叵测,往后里不再宠幸其便是,置之不闻不问任其老死宫中未尝不可。然而,江采苹委实怔忡,不过眨眼工夫,李隆基何故竟又对其冷眼相睖,难不成是其语不中治说错了甚么话
这下,四下的极致情调随之一潋,令人窒息的氛围顷刻上涌,宛似暖烘烘的日子冰寒的地气上蒸,犹如坠五里雾中,浑身瑟瑟冷嗦嗦。
微妙时分,良久的诡谧,才听李隆基长吁口气,仰头看眼悬挂于头顶的弦月,云绕穹际,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缓缓开口说道:“爱妃可想听上一听,朕当年曾与姜皎之间的种种因缘际会?”
迎面被李隆基一问,江采苹蓦地语塞,忍不住干咽了口袭面吹拂来的夜气。时下明明早逾春暖乍寒的时节,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当是渐觉风光好的时候,无端端楞是陡添夜凉如水的错觉。
正文 第210章 抉择
一样的夜晚,大理寺的天牢却是既望不见颗颗闪坠于广阔九天之上的璀璨星空,赏不见浓浓地无迹月色。
监牢中有的,只有寂寥。
采盈抱膝蜷缩于一角,肩身上耀着那唯一的一束可由牢房窗隙间高高衍射入牢的月光,神色落寞,面容憔悴,显是几日未有梳洗。
月儿侧卧于内,寐觉中辗转了下身子,侧身的刹那,睡眼惺忪的瞄见采盈又在半夜三更的发呆时,禁不住轻声叹息了声。近几日,这已经不是采盈头回深更半夜的不休憩、一个人傻坐着呆呆愣神了,自从上次江采苹带着云儿来探监之后,采盈就变成眼前这副模样,见日不吃不睡,不言不语,好像成了个活死人。
何止是月儿颇无法适应采盈这一下子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