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都没有。香港人满为患,物价飞涨, 我们只能租简陋的房屋住,为衣食忧愁。香港的本地人,把种种不是归咎 于内地人,内地人遭致歧视,也是难免的。不过广东人这点好,你干事业 他们不会拆你的台,大家公平竞争,不分南北东西,这便是香港。      当时安子介这个圈子,有唐翔千、周文轩、周忠继、张叔成等人。他 们原在上海,都只是一般的有产阶级。周文轩说:“我们在拥有花园住宅的 香港人面前,简直就是穷光蛋。”      大家聚一起排遣心中的忧患,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排遣也好,宣泄也 好,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他们自然想到纺织业,这似乎成了上海人的世袭领域。他们中间,只 有周文轩曾在上海的染厂做过化验员,算是一个专业人员吧。就凭这一点, 大家聚股在青山道开设华南染厂。安子介做董事长,周文轩做总经理。他 们也是那时与陈廷骅正式有交往的,染厂从陈廷骅的南丰纱厂购进棉纱, 染色后,再卖给布厂织布。      染厂是吃水大户,纺织业的业主皆视染厂为险途,周文轩回忆道:“那 时,开业要经过一番困难,因为香港缺乏饮用水,我们要泵取山水,才能 解决困难,有时候,由于担心染厂无水供应,睡梦中也会惊醒。”                                     脱颖而出      我们研究当今的香港沪籍巨富,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当 中,几乎没有一个是老上海的世富豪门。      来香港的上海大亨中,有这么一类人,坐吃带来的资产。他们除了偶 尔涉足炒股炒金外,绝不染指实业。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认为积攒财富 终究会剥夺殆尽;他们对香港的地位持怀疑态度,不指望在香港东山再起。 显然,即便他们带来的是一座金山,也会坐吃山空。      然而,大部分老牌资本家仍兢兢业业在香港重新创业,他们资本雄厚、 经验丰富,还带来一批贴心的专业人才。但是,他们最终挤入亿万富豪行 列的,寥寥无几。      我们从陈廷骅、周文轩、安子介等人的发迹史中,或许能找到部分答 案。 
… 页面 193…

     陈廷骅作风稳健但不保守,他看好棉纱市场,千方百计融资,不怕负 债扩大规模。南丰纱厂创立之初 (1954年)资本额才60万港元,1956年投 产时,环锭不到6000个。到1960年,南丰的环锭逾5万个,资本额为600万 港无,数年之间就膨胀10倍,一跃成为同业的大哥大。      陈廷骅虽是贸易商出身,不像其他老厂有从上海带来的老技师。但他 勤勉好学,不受固有经验的束缚,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终于成为有 创新意识的技术专家。他设计出品四至六支粗棉纱,售给毛巾厂织成毛巾、 毛巾毯、浴巾等成品,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      陈廷骅始终咬着世界新技术潮流走。1970年,国外发明“空气纺锭”, 效率比传统环锭快几倍。陈廷骅大量购入空气纺绽,不惜淘汰旧机器。1979 年,南丰月产棉纱达到1。6万包,为创建之初的40倍,稳冠同业,陈廷骅被 誉为香港的棉纱大纺织业是劳务密集型产业,它的兴衰,与劳务成本有直 接关系。60年代,夕阳产业的阴影在欧美纺织业盘旋;70年代,阴影笼罩 日本同业上空;80年代,香港纺织业一片恐慌,相当多的纺织厂迁粤或停 产。      陈廷骅却固守阵地,他认为迁厂投资太大,关键是要产销对路。他发 现越来越多的人以穿牛仔衫裤为时髦,他马上推出织牛仔布的空气纺纱。 由于可“就地取材”,香港及内地成为世界最大的牛仔成衣生产基地,      80年代末,南丰月产棉纱5万包,占港产棉纱市场的60%。其霸主地位, 无人可撼。      周文轩、安子介的触须,几乎伸及纺织业的各个领域。      华南染厂最初只是染纱。周氏安氏深谙这个道理,产品愈接近消费, 其附加值愈高。比如,卖谷不如卖米,卖面不如卖糕点。华南染厂积蓄了 一定的资金,再通过贷款从英国引进印花机,从织布厂购入白坯布印成花 布出售。      周文轩说:“色彩及图案是至关重要的,白坯布及印染成本都是一样 的,而花色图案的不同,造成的差价会悬殊很大。”     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又先后设立永南市厂、中南纱厂、永胜恤衫厂, 实现纺纱、织布、印染、制衣一条龙生产系列。另外,他们还创办纺织品 贸易公司,从购入棉花到把成品推向市场,实行一揽子服务。各部门相对 独立,分工协作,业务范围又不仅限于南联集团内部。     殊途同归。南联的综合经营与南丰的专一经营,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南联在老手强手如林的纺织业崭露头角,成为同业的黑马。      安子介是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60年代,香港的纺织品只有少量的打入欧美市场,通晓多国语言、热 心社会活动的安子介被同业推举为香港纺织团团长,安子介不辱使命,率 团行走了17个欧美国家,为香港纺织品进入欧美市场作出重要贡献。      此后,安于介被同业推举为香港棉纺织会主席。      1975年,他被港府任命力贸易发展局主席。在任期间,欧美等国以反 倾销为由,限制香港棉纺织品输入,安子介另辟蹊径,大力倡导纤维产品 的生产。      南联集团的唐翔千也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任香港棉纺织会 主席、香港总会主席。      毫无疑问,南联有安氏唐氏建立的全球贸易网络,产品不愁销路。南 
… 页面 194…

联还是香港纺织品外销的最大代理商,财源广进,资产膨胀50余倍。原来 默默无闻的华南染厂,成为名赫同业的大型集团。      香港的证券市场发展到60年代未才成熟,股民投资活跃,成为融资的 重要渠道。这些纺织业巨子,不失时机将公司上市,以小博大,借他人的 钱扩张发展。      1969年,安子介、周文轩等合伙人,将华南染厂、永南布厂、中甫纱 厂合组为南联实业有限公司,同年11月公开招股上市。      1969年,陈廷骅组成南丰纺织联合有限公司,次年4月挂牌上市。南丰 股面值2港元,挂牌升水4港元,市值每股6港元,共集资2850万港元。      南联、南丰改为上市公司后,获得惊人发展。      然而,众多的同业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担心上市后,家族产业会公 众化,股东会过多干涉公司经营,家族不易控制住公司。同时,股市变幻 莫测,担心股海翻船。另外,公司上市,财务须透明,这也是极少持“富 不露财”传统心理的业主所不希望的。      诚然,来港的老一辈资本家都不是等闲之辈,但他们往往过于求稳。 成为窒息他们发展的致命弱点。                                     四面出击      在香港的亿万富豪中,有不少是在纺织成衣业掘得第一桶金,然后投 资其他产业 (主要是物业),而令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成为巨富。如中国 印染的查济民,拥有多处工业大厦和酒店;林百欣家族靠丽新制衣起家, 遂进军地产、传播(亚视);针织大王罗定邦,在地产界十分活跃:鳄鱼恤 业主陈俊,将地产业拓展到旧金山,全资拥有36间分店;香港纱厂和利登 制衣的王统元,拥有多幢工业大厦及花园洋房。      南丰、南联的老板成为巨富,自然也是走这条路。      陈廷骅从70年代起把投资方向放在地产和般运、他涉足船运时机不佳, 不久,遇到世界性航运大衰退,陈廷骅损失惨重。但是,他的这笔损失, 地产收益远远将其弥补过来。该家族在大埔、港岛、屯门发展多幢住宅大 厦及工业城,在山顶道拥有独立花园洋房。      据1992年香港百亿富豪排行榜,陈廷驿拥有资产120亿港元,在全港16 名百亿富豪中排行第11位。      南联于1972年,把投资于地产、收租物业及船务的海南发展有限公司 上市。      海南发展在香港及新加坡拥有大批物业,周文轩本人拥有九龙塘牛津 道独立花园洋房。周氏家族的资产约50亿港元。      在香港,周文轩有个家喻户晓的尊号——公仔面大王。1978年,周文 轩见即食面大有可为,便与王汉熙、林李仪玮等人成立永南食品公司,生 产取名“公仔”的即食面。公仔出世,一时倾倒港人,成为市面上最畅销 的即食面。由于公仔面的影响,公仔面成为即食面的代名词。      日本日清公司见猎心喜,趁香港80年代走资风潮,斥巨资收购公仔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